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的教材观念强调教材是“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通过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而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教材的教师观:应该是改进教学策略的教材设计,教材编写的目的不是为教师提供“法定”  相似文献   

2.
杨清 《成才之路》2009,(26):13-14
教材无疑是众多课程专家和教师共同开发和制定的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师生教学时赖以依托的重要载体。对教材资源的利用程度直接关系到课程目标的达成,但教材的功能与价值需要通过教师的合理开发以及师生之间相互作用才能得以实现。新课程的教材观指出:教材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对话的“话题”。师生间的教学活动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借助“话题”进行互动交往,从而创造新经验.建构新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的教材观强调.教材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记住“话题”本身.而是借助“话题”这个中介进行交往互动,创造新经验。建构新意义。这种全新的教材观着眼于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教师从教材中走出来,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和高度去看待教材和处理教材。  相似文献   

4.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首先应该树立“教材即范例”的崭新教材观,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实际上教材不过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纽带。但师生进行对话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从而获得师生的共同成长。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对教材的内容应该进行适当地加工和设计,从而完成从教材到教案的再“创新”。一、转变角色,使教案由“师本设计”变为“生本设计”,成为教学相长的“桥梁”传统意义上的教案是以“师本设计”为…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与课程、学科、教科书的关系图二、教材是范例随着新课程的发展,教材的观念呈现出新的转向,这种转向的根本特征是“范例性”。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因此,它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通过以话题为中介的活动进行交往,获得发展。三、新教材的功能1.教材的一般功能:(1)教材具…  相似文献   

6.
教材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材观。一般人认为,把教材当作知识的载体,师生注重学教材,这种方式被理解为“教教材”。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下,一部分学者提出“用教材教”,强调教材的示范功能。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这种观念上的变革,既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仲崇柱 《青年教师》2005,(12):51-52
新课程的教材观强调教材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化中介”,是师生对话的“话题”,为此,实施新课程必须让教师从教材中走出来,从一个新的角度和高度去看待和处理教材。同时随着人们对教材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教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的空间越来越大。教师处理教材的策略水平,不仅是教师基本素质、教学水平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成为教师能否适应新课改、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直接反映。笔认为.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处理应做到“五化”: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教材观认为,“教材即知识,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新的课程观认为,“教材只不过是教学的材料,是教学的依托、凭借,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面对这种变化,如何使用历史教材、用教材教呢?  相似文献   

9.
教材的重组和改编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纵观小学科学教育这几年的发展,教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师们在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特别是对如何有效研读教材,并依据教学目标深入浅出地转化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困惑重重,严重阻碍了新课程的实施,制约了师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观认为,教材不再只是单纯承载知识的“教本”,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学本”。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教材更具有弹性和张力,给教师使用资料教学留下了空间,课本本身运用资料的现象也较普遍。以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为例,在专题“认识有机化合物”的课文中就有7个资料。将教材内容与教学资料进行有机融合,进行创新性思维认知活动,进行人文科学精神的浸润,实现学生人格、情感和观念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赋予我们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新的教材观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和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学生发展的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是教学的凭借和资源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许多教师改变了将教材视为圭臬的教书匠心态.不断努力地实施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深刻转变.这与新课标“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的理念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的障碍分析之一:文化传统负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学而优则仕”的学习目的观、“师道尊严”的师生观、“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观、大一统思想、内向型思维方式、整体直觉类比推导的思维方式 ,是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的障碍。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提倡的教材观视教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材料,是教学资源之一,其根本特征是“范例性”。新课程理念认为,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教师不能僵化地依据教材实施教学,而应从内容、结构、方法、进度以及资源整合等角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取舍和调整。对教材进行取舍和调整,教师首先要依据课程标准,确定取舍和调整的原则,即:本地化、个性化、个别化、现代化。教师依据这四个原则,可以对教材进行适当取舍和调整。一、添加所谓添加就是补充更多的材料。添加包括延伸和扩展两种形式。延伸是指教师提供更多同类…  相似文献   

14.
王亚娟 《上海教育》2007,(6B):48-49
“862”初中历史课精美实用的教学课件、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无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给我很多启发。“862”最大的功能是对观课者教育教学能力的促进和提升。从这个角度看,我最大的收获还是师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课程的核心内容,它的范畴很宽泛,既包括教材课程资源,也包括非教材课程资源。我这里所说的课程资源特指教师和学生所开发的非教材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新教材。我国原有的课程和教材,偏向于学科中心,较少从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活动过程去加以设计。新教材的设计和呈现需要进行根本转变,就是走向以学习为中心,促进新的学习方式的产生。教材是范例,是学生发展的“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课程观、教材观和教学观,重新认识教材的本质和功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不再是教学中唯一的"法定文化",教  相似文献   

17.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新课程提出了新的教材观,即教材仅仅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人格构建、学习生活的一种范例。而并非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内容,在教学中要强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对教材作大胆的改编或重组,而不必全盘照搬式的执行。但是,在  相似文献   

18.
课程重构的全新意是课程要素的重建和课程思想与理念的重建。课程理念应当是建构新课程的最高境界。新课程的发展性内涵实质上是一种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知识观——由客体先在发展为主体建构;教师角色——由学术权威走向知识平等;课堂范式——从教师独白发展为师生对话;教育哲学观——从客体、主导发展为“双主体”;课堂教学操作——从预设的封闭性发展为弹性;教材观——从教教材发展为用教材教。新课程的建构要注意把握理论灵魂的原则;西方化与本土化的统一的原则;体用结合的原则。新课程推进策略是:实现由心智模式到实践模式的超越;实现由散点试验到整体推行的超越;实现从新课程理念到现代的个性化的教学观的超越。通过新课程的全面推行,中国基础教育工作者能完成一次内在和外在的双重超越;证明中国基础教育在思索、在发展、在建构着自身。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体系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为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教师需要实质性、全方位地推进自己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对课程不同角度的理解为基点,就社会发展、教学实践和师生沟通等方面展开论述,对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文化进行诠释,阐述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把握新课程文化的“意”,并由此给教育工作者带来“韵”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