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当代造神运动中,海子俨然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一些狂热而有欠冷静的评论者带着对诗人的一知半解就匆匆上路,将海子误读为"抒情诗人"、"诗歌英雄",甚至还将他神化为"为诗而死"的"殉道者",这些论调不仅严重歪曲了海子的形象,同时也展现出当下评论界一些人的病态心理。之所以要对这些显失合理的观点展开深入的批判,目的在于还原出一个本真的诗人形象。  相似文献   

2.
吐蕃族源“西羌说”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学术界在吐蕃族源问题上持"西羌说"的一例——《羌族史》中观点和相关文字的分析,认为其存在着对《后汉书.西羌传》中一段文献资料的误读,列举了误读之所在,进而分析了误读产生的缘起,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建立在此误读之上的吐蕃族源"西羌说"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3.
《女勇士》自出版以来,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焦点。小说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学经典《木兰辞》的有意"误读",成功地塑造了崭新的女性形象,为美国女性,尤其是族裔女性发出了的呐喊。  相似文献   

4.
扬雄的"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矫枉过正的偏激之辞,是文学取消主义的始作俑者。我们认为这是对扬雄的误读,误读的根源在于对"雕虫"的错误理解,"雕虫"当读为"雕彤",是"雕饰"意思,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学写虫书"。基于此,扬雄这句话的本意是反对过度的文饰,提倡文与质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李先慧 《现代语文》2014,(11):57-58
一、"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误读的归类及质疑对"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一)文字层面的误读及质疑从文字学层面,对"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的误读主要有两种类型:其一,把"暖""冷"讲成使动用法,理解为"使……暖""使……冷"。质疑:这类理解是极其错误的,因为古之使动用法犹今之兼语句.  相似文献   

6.
文化交流既是打破本土文化封闭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发文化形象误读的重要途径。回顾西方文化视野内中国形象镜像变形和意义重构的轨迹有助于我们考察关于中国形象的误读现象问题。这种误读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三个原因:(1)西方按照自身社会演变和发展需要来认识和评价中国文化;(2)中国文化信息传播者因其客观条件和主体需要而造成报导与著述方面的某些误差;(3)为了建立各自思想理论体系的需要而对中国文化形象任意取舍。我们只有把西方对中国形象的误读放在其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背景中加以客观分析,才能找到问题的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7.
受偏见和研究力度不足的影响,《西游记》中的玉皇大帝形象被长期误读。探究《西游记》玉帝形象的来源——道教神话、民间传说中的玉帝形象,讨论文本中对玉皇大帝形象的客观表现,得出《西游记》中的玉皇大帝并非伪君子、昏君,而是有道明君的结论。造成玉帝形象误读的原因,主要是读者感受与文本表现的偏差和先入为主的偏见。  相似文献   

8.
中英文本互译中文化"误读"不利于译文读者全面了解"他者"文化的民族特色与文化信息的准确传播,不利于超越"自我"文化的局限性与克服对"他性"文化的公正评价。但是,在民族文化交流实践中,这种结论确实有失偏颇。本文即对此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的讲析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方法,然而由于对新课改的误读误解,一度弄得教师谈"讲"色变。"讲"与不"讲"似乎成为"改"与不"改"的分界线。曾产生过积极作用的讲析受到尖锐批评与抨击,被认为是"填鸭式"教学的元凶,是造成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10.
庞德古诗英译作品中对中国文化的误读主要体现在对中国文字的误译、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误读以及对中国儒家思想的误读等方面。尽管庞德古诗英译作品中存在着一些对中国文化的误读现象,然而,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以及在西方重塑中国民族形象方面的努力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1.
鲁迅形象建构的内在机制是鲁迅精神资源的确立及扩散,其生成的逻辑基点是文化认同危机与现代"形象范式"的找寻。历代学人的学术阐释丰富和延展了鲁迅形象的精神内涵,当然也存在着无法回避的"误读"现象。不同文化语境的烛照则使"鲁迅本体"被构织成为文化场域中有机构成要素,呈现出具有历史、文化、审美特性的鲁迅形象。  相似文献   

12.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了解和掌握藏区中小学汉语识字教学的现状,对提高民族学生汉语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藏区小学低年级汉语识字测试结果,主要研究了字词误读现象及类型,具体分析了误读原因,并探讨了减少误读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
美国女作家项美丽的传记作品《宋氏三姐妹》,生动地塑造了三姐妹的父亲宋查理的形象。在其他传记文本中,宋查理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身份,而在这部作品中,宋查理形象很大程度上被简化了,变成了一个中国人美国化的标本,成为项美丽本人和美国文化个性的投射。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宋查理形象的塑造比较成功,而从历史角度来看却是经不起推敲的。总的来说,这部作品在促进中美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导致了文化误读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阐释学视域下考察文学翻译的误读现象,业已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通过我们对阐释学视域下文学翻译的考察发现,翻译者对文本的文化误读多是源于翻译者的前见意识,但这种融合传统及自我认知的前见意识,并不曾遮蔽翻译者对文本的理性阐释。翻译者只有实现自我与文本的文化认同,才能够正确转化文本语义为本土语言,不过,这一前提是在前见意识里建构起从个别到整体循环往复的理性阐释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刘诜为大晟燕乐的奠基人之一,然史传有关刘诜生平仕历记载颇略,且讹误不少。有关论著言及刘诜仕历及与大晟“徵调”关系,亦颇多误解。今细勘文献资料,考得刘诜生平仕历,并对刘诜与大晟“徵调”关系及其他著述情况作了考辨。  相似文献   

16.
误读是哈罗德.布鲁姆解构策略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误读,布鲁姆对文本意义进行了创造性构建,从而将解构主义主张的"解"与"构"二者统一起来。在布鲁姆对摩门教经典及其创始人著述进行的解读中,可以看到误读这一手法的精彩运用。并且,在这种以误读为核心的解构策略背后,可以见出布鲁姆构建"美国式"文化的雄心。  相似文献   

17.
当代环境伦理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它没有摆脱合法性困境;它在人学和自然问题上存在双重误读。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出发,能够为环境伦理学摆脱合法性困境寻求一条可能的逻辑通道。  相似文献   

18.
“统计分布”是一种现实的分布,而“概率分布”则是它的观念映像;“统计分布”是一种客观的分布,而“概率分布”则依赖于观察者。在量子力学中,人们因为混淆“统计分布”与“概率分布”而造成两个误解,第一,把“概率分布”误解为一种现实的分布;第二,把主观上的“不确定性”误解为客观上的“不确定性”。薛定谔猫就是揭示这两种误解的一个比喻。  相似文献   

19.
尼采把虚无主义的诞生归结到其所否定的柏拉图主义虚设的瓦解,也即:上帝死了之后。海德格尔对尼采的研究首先是对于当时对尼采哲学所谓的“虚无主义”问题的批驳与澄清。海氏对于尼采的虚无主义给予了“仍是在传统形而上学遗忘存在之中思考虚无主义”的结论,称尼采只是“颠倒的柏拉图主义”。海氏对尼采之“虚无主义”的深刻误读说明其思想的“形而上学”痕迹及其无视尼采的生命本体论的实际。  相似文献   

20.
《容台集》明代董其昌的作品。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书画家诗文集丛书》之《容台集》点校本错误较多,其错误原因包括不解词义、不明句义、文体不分、典故不明、典籍不究、误字失检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