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古代把人工开凿的河叫做“渠”,如郑国渠、灵渠、通济渠、永济渠……人工开凿的渠南北走向,才叫做运河,如京抗大运河,但后人不知,把所有人工开凿的河都叫运河,运河的概念就变了,说什么隋炀帝修运河,其实炀帝修的是渠,不是南北走向的运河。  相似文献   

2.
通济渠是隋大运河中最重要的一条,其东段通称汴河。由于早期文献记载或简略不明,或易生歧义,所以关于通济渠东段(汴河)的具体流经线路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当代历史地理学界主流观点是认可中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里对汴河的记录,即西起黄河板渚(今河南荥阳市北),向东流经汴州(今河南开封市)、宋州(今商丘市),再偏向东南流经宿州(今安徽市名),至泗州(今江苏盱眙县北洪泽湖中)入淮河。通过研究认可此说,并且发现盛唐人高适的《东征赋》是佐证此说的一条新的重要书证,它比《元和郡县志》早了六七十年。  相似文献   

3.
泮池新柳颂     
仪征市实验中学文学社得名于该校校园内有着"真州八景"之一美誉的著名景观——泮池新柳。下面请听陈静宜同学为我们讲述泮池新柳及文学社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开封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作为北宋首都168年,个中缘由,须做具体分析。一、交通漕运优势。隋朝开通大运河,其中的通济渠(汴河)途经开封,最后人淮入江。因而开封便成为锁控江淮的咽喉重地。特别是唐中期以来,北方藩镇割据,战乱频频。中央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相对稳定的南方地区,中央对南方依赖增强,故而苦心经营开封,使它在战乱的环境中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5.
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在植树节到来之际,笔者特收集了几则古今名人植树的故事,以飨读者。隋炀帝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隋炀帝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下令在新开的大运河两岸种柳,并亲自栽  相似文献   

6.
名人与植树     
韦继兰 《现代语文》2007,(3):120-120
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在植树节到来之际,笔特收集了几则古今名人植树的故事,以飨读。 隋炀帝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隋汤帝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下令在新开的大运河两岸种柳,并亲自栽植,御书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柳树便有了“杨柳”之美称。[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苏州的历史发展与运河的开凿休戚相关。从秦汉始,苏州演变为江南大都会,至明清时臻至顶峰。长期的古典式繁荣使得苏州积淀了丰厚的运河文化遗产。现阶段苏州各级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现有的工作对于某些品牌性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缺乏深度关注。只有坚持加强立法执法力度、加大经费投入、扩大宣传力度等工作方针,才能使苏州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谐统一,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国际法律和公约背景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国际法律和公约文本的分析,认为传统农业景观、传统农业活动、传统社区居民应列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并主张通过设立保护区保证生物的多样化.通过对国际法律、公约的分析认为农业文化遗产应纳入到保护区的核心地段.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增多,作为地方文化建设重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断被展演出来,有的已失去其最初的"色彩",如浙江泰顺"畲族三月三",被建构成歌舞表演、吃乌饭宴和婚俗表演三个主要展演板块,与其原有样态相去甚远。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的内涵已经被展演出的华丽却虚假的表象遮蔽了,成了被"景观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本真性"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故景观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不能算作是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民族记忆的背影”。浙江省金华的双龙风景区青山绿水无限,溶洞奇险壮观,吸引了广大游客观光游玩,但游人在观赏奇异秀丽自然景色风光的同时,却忽视了在这些迷人的景观背后蕴藏着的无形文化遗产:悠久的历史景观文化,神秘的大仙崇拜文化,神奇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等。对双龙风景区非物质文化的分类开发和保护成为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相似文献   

11.
隋炀帝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三月辛亥(二十一日)下诏开通济渠(又称汴河或御河),而于当年八月壬寅(十四日)就“御龙舟,幸江都”了。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一书据此认为汴河“只化了一百七十多天工夫便开成”了。(第181页)事实果真如此吗? 《隋书》卷六十五《吐万绪传》云: “大业初,转光禄卿。贺若弼之遇谗也,引绪为证。给明其无罪,由是免官。岁余,守东平太守。未几,帝幸江都,路经其境,迎谒道傍。帝命升龙舟,绪因顿首陈谢往事。帝大悦,拜金紫光禄大夫,太守如故。”  相似文献   

12.
唐代汴河兼具引水、分洪、灌溉、转漕、运输、植树绿化和改良土壤等多种良性生态效益.唐对汴河的浚治,缓解了汴河及黄河下游的压力,对于疏通航道、减少水患,保护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泥沙淤积,疏于修治则破坏了沿岸的自然环境,加上城市对森林资源的消耗,破坏了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3.
今淮北市的前身为相城,即商代卜辞所见之“■”。春秋时宋国曾迁都相城,秦汉时期相城长期是泗水、沛郡(国)的治所(国都),便捷的水陆交通条件促成了相城的兴起与繁荣。魏晋以后,随着黄河频繁决口对睢水河道的侵夺,以及水路交通范围与规模的扩大,传统交通路线开始出现变化,相城逐渐失去了原有交通优势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隋朝开凿通济渠后,埇桥以水陆要道交会的独特地位后来居上,宿州建置后迅速成为新兴的区域中心城市,令淮北彻底衰落,沦为乡村千余年。  相似文献   

14.
石窟寺所保存的宗教、建筑、雕刻、壁画、书法及美术、音乐等资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各个社会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生活习俗、道德面貌,也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对它的保护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古代对须弥山石窟的保护 我国石窟寺保护的历史同其开凿史一样久远,自开凿的同时,就开始了它的保护史。佛教自东汉初年传入我国后,在其蔓延、传播的过程中,不断与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进行抗争和融合,根据不同的地质、地理  相似文献   

15.
隋炀帝开凿通济渠,并由此“幸江都”是著名的历史事件。本文对隋朝人所作的四首相关诗歌进行了研究,考证出它们的写作时间、地点等本事;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诠释,既还原了事件的部分历史场景和细节,也印证了唐宋正史中的相关记载。此外,还对杨广做太子时经由颍水入淮“巡抚扬州”时的五首相关诗歌作了简要考论。九首诗歌都与皖北历史地理有关,对深入研究皖北地方文化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八景"是一种景观塑造与资源利用文化模式,具有传统文化开发与保护、宣传等功能。通过对"保山八景"文化景观现状、景观类型和变迁机制分析,从文化遗产保护角度深入阐释八景文化景观作为保山文化的社会价值特征。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亡的危机。为加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从产业化、人才培养、政府管理以及法律法规四个方面论述了构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验,提出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18.
避暑山庄的生态环境与树种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园林绿化树种的选择与规划是保护文化遗产很重要的一项工作。避暑山庄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其土壤以棕壤灰壤为主。山庄内属华北植物区系,兼有东北植物属种。树种规划既要符合历史上的植被景观原貌,保持古朴淡雅和自然野趣的特色,又要坚持发展创新的原则,以丰富植物景观,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韩国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体制、法律法规及对文化遗产具体的保存管理三个方面对韩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上存在的不足,并通过借鉴韩国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完善提出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红军长征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申遗背景下,以红军四渡赤水遗产为研究对象,基于文化线路理论,进行了四渡赤水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现状的调查,分析四渡赤水长征文化遗产的价值,并剖析存在的问题,最后以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为前提,提出"以核心遗产为支点、以线路整合为重点、以区域统筹为保障"的利用模式,以期为红军长征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实践和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