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闹“旱灾”     
上了初一,全新的寄宿生活拉开了帷幕,我们的新鲜感和陌生感在开学三周后渐渐退去,可是因为“旱灾”频频,我们心中又陡然产生了一种抹不掉的紧张感。有位仁兄问,学校会闹什么旱?再说了,就是闹了又有什么可紧张的?且听我把其中的道道儿细细说来吧。那“旱灾”源于尖锐的矛盾,表现在供水量和用水量的严重对立,具体体现在:一、教室里每天只供应一桶纯净水与同学们渴望畅饮之矛盾;二、食堂前水槽中水量的细小绵长与值日生渴望高水压冲刷炊具之矛盾;三、住宿生宿舍前水龙头数量之少与众生急切需水洗漂衣物之矛盾。当然,“旱灾”为主…  相似文献   

2.
“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宋代词人宋祁《玉楼春》中的名句。王国维称道:“著一‘闹’字,境界全出(《人间词话》)。现代作家唐彼在《作家要铸炼语言》中论证作家运用文字语言不能离开刻苦的追求和严格的选择时,也引用了这句名诗作为论据。然而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则认为“闹”字用得不好。他在《窥词管见》中曾如是说:“若红杏之在枝头,忽加一‘闹’字,此语特难著解。争斗有声谓之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予谓‘闹’字极粗极俗,且听不入耳,非但不可加于此句,并不当见之诗词。”  相似文献   

3.
宋祁《玉楼春》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广为传诵的名句,特别是其中“闹”字的运用,使他“因一字之奇名噪千古”。“闹”字的确得到了人们的赞誉。如清人刘公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翔实的材料和充分的道理,论述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之妙。指出这个“闹”字,并不是“吵闹”、“打闹”、“争闹有声”的“闹”,而是“热闹”、欢腾活跃的“闹”。它不仅表现了花的绚烂繁盛,而且表现了春意的浓郁和春天蕴含的勃勃生机。它所揭示的是春之神,春之魂,而不单单是春的外在形态。  相似文献   

5.
“校闹”本质上是严重扰乱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侵犯学校及师生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将“校闹”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势在必行。从法理视角看,法律意识淡薄、学校安全法制保障不足、执法司法不严是“校闹”形成的主要原因。为此,在构建“校闹”治理法治化体系过程中,亟需重视法治宣教以提高法律意识;加快校园安全立法以完善法律保障体系;成立家校纠纷调解委员会以丰富治理手段;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以筑牢法治防线。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高二第四册课本节选了《牡丹亭》中的《闺塾》一出戏,这出戏又称“春香闹学”。笔者以为,只要抓住一“闹”字,把“闹”字想清想透,教起来便举重若轻,水到渠成,学生也学得扎实、轻松。一、由《还珠格格》引出“闹”字。“小燕子”与春香有许多相似之处,“小燕子”与春香的  相似文献   

7.
同学们在阅读唐弢同志的文章《作家要铸炼语言》的时候,拿古今传颂的一些名篇佳作作参照,深深叹服前辈在文学语言的“刻苦追求和严格选择”上所下的功夫。但在玩赏吟味之余,虽然觉得香韵满口、精妙无比,若是追问何以如此,便难以说出个所以然。比如文章所举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里的“闹”字吧,“一闹字卓绝千古”。但何以着一“闹”字,便“境界全出”呢?  相似文献   

8.
师:《闺塾》一出戏又名“闹学”或“春香闹学”,此文的阅读突破点在于“闹”字。此一“闹”,人物性格、剧情冲突、思想内容一一显露无遗。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春香闹学的地方圈点勾画,看看她是怎么个“闹”法,希望同学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崔文芳 《成才之路》2014,(21):20-20
小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难以抵制来自四面八方的诱惑,如果教师平时不注意有意识地培养他们闹中求静的本领,那么一旦遇上吵闹的学习环境他们就会无所适从。因此,教师从树立远大目标、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效率以及养成控制好自己等几个方面入手,阐述小学生如何在喧闹的外部环境中静下心来学习。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崔莺莺“闹简”、“赖简”的实质提出了与传统说法完全不同的观点。认为传统的说法是模式的、“阶级烙印论”的。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第八册《西门豹》一文中,出现了三个“闹”字,教学时抓住这一字眼,可以帮助学生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根本原因加深理解. 一是西门豹向老大爷询问邺地荒凉的主要原因,老大爷告诉他“都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二是所谓河伯娶媳妇,不过是巫婆和官绅为了骗取老百姓  相似文献   

12.
近年由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引发的“校闹”事件呈频发之势,对学校正常秩序、教育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构成了严重影响。“校闹”现象产生的根源有法律缺失、政策缺陷、管理缺位、媒体误导、社会误解等方面。解决的办法,最根本的还是回归法治轨道。  相似文献   

13.
闹收藏     
周国平 《留学生》2013,(10):31-31
读《北京晚报》看了一篇文章,把我看乐了。文章的题目就个别,叫《闹收藏》。汉字字义丰富,一个闹字了得,大了讲闹革命,闹元宵;小了讲闹痢疾,闹脚气:中间讲闹矛盾,闹笑话;还有闹新房,闹耗子,闹恶心,闹着玩等,不一而足。《闹收藏》说的是这些年收藏界的状态。我想了想,还真没有比“闹”更准确的字眼、更能形容目前收藏界的状态。本来一个默默无闻的领域(说领域都大了),今天轰轰烈烈,甚至有的电视台都出了专门频道,天天忽悠,忽忽悠悠,悠悠忽忽,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校闹”事件频发,屡禁不止,严重影响到学校的办学秩序和正常的家校关系。学校纠纷化解机制的缺位和传统治理方式的刺激是“校闹”的直接诱因,此外,“校闹”的发酵还有其文化根源、法治根源和舆论空间。解决“校闹”问题,需要各方主体形成治理合力,实现综合治理,在完善学校纠纷化解机制、提高公众法治素养、加强校园安全立法、营造健康网络环境等方面下功夫,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  相似文献   

15.
女教工闹红了“半边天”吴春波,杨东,刘敬昕近年来,河北省迁西职教中心女教工发扬自立、自强、自尊、自信的精神,在学校舞台上唱起了主角,脚踏实地地撑起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半边天”,赢得了校内外广泛赞誉。迁西职教中心有教职工258名,其中女教工104名,占全...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一句写:“花下成千成万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这一句中的“闹”字实在用得妙: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校闹”行为时有发生,究其原因,突出表现在法律制度不健全、法治意识淡薄、管理机制缺位、社会舆论纵容、保险政策缺陷等方面,必须加强“校闹”法律制度建设、法治治理宣传、管理机制建构、社会舆论引领、保险政策支持等错施,避免“校闹”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前两天,三岁的儿子随外婆回老家小住,中途打来电话,细心地安慰他妈妈:“放心吧,我不闹盘。”幼稚的声音,偏做出这样成熟的样子,不觉让人忍俊不禁想象电话那头孩子歪着小脑袋,一脸认真的样子,不觉怜爱之心大起,而思念之情顿生。好一个扰人的娃娃!  相似文献   

19.
疯牛病在英国引起恐慌懳羧战灰谆钤镜奈髀兹固鼗钆E穆羰谐如今已是牛去圈空懳奕宋式驊只剩下拍卖员站在空荡荡的牛圈内犯愁“疯牛”闹英伦  相似文献   

20.
李征 《广西教育》2007,(7A):32-32
“让每个学生都懂得怎样去学习,并得到发展”,是新出台大纲的要求。如何真正把它落实到音乐课堂教学中呢?我应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在这方面初步取得一定成效,初用“合作学习”这方法,课堂内乱烘烘,热闹非凡,似夜市一般,真不好把握,但我在课堂的“闹”中发现了无限的生机,[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