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教师职后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规范教师培训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与时俱进,更新培训理念;求真务实,完善培训运行机制;找准重点,优化培训师资队伍;抓住核心,整合培训课程;尝试实践,改革培训模式;加强规划,调控培训时间;因地制宜,加强培训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2.
重视、加强人力资源培训,是我国入世后掌握国际经济竞争及人才争战主动权,提高竞争力的战略性选择。开创人力资源培训新局面,必须树立战略性培训、经常性培训、超前性培训、全面性培训新观念,人力资源培训实践中,要注意区分员工层次,各有侧重;要方式灵活,注重实效;要规范操作,加强评估。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对推动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对省级培训提出了一些建议:加强前期调研,优化方案设计,做好充分准备;精心安排内容,整合师资力量;以参与式为主,采取多种形式;强化管理服务,做好后续的跟踪调查和指导;理顺培训机制,加强基地建设,扩大培训规模。  相似文献   

4.
当前职工教育培训的“充电热”存在看期望井迁、准备“跳槽”、仪为“应景”等几个误区。针对这种状况,要提高认识,做到学用结合,改进培训方法,加强考核。  相似文献   

5.
对高校师资培训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校教师承载着培育祖国栋梁的艰巨任务,是提高整体民族素质的基石。所以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意义重大,而师资培训是其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加强市级培训机构建设是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的重要保证。针对目前市级师资培训机构建设存在着的“软肋”状态,要提高认识,重视市级培训机构建设;加强市级培训队伍建设,促进培训队伍专业化;推动内部改革,促进培训管理科学化、人本化。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政府职能的转换以及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化,从公共财政管理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加强财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财政干部的科学创新能力,驾驭市场能力,应付复杂局面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已成为各级财政部门的迫切需要,也是我们干部教育培训部门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8.
胡成功 《高教探索》2002,(2):55-56,23
扩招对地方高校领导者管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对地方高校领导者的培训已成为当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进行教育理论和管理知识的脱产进修,开展有目的校际考察,实行部属重点大学与地方高校干部交流,是当前比较可行有效的培训方式。  相似文献   

9.
知识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企业职工实施全员、全过程、全面的连续性的教育培训,着眼于增强其对岗位、职业的适应能力,变得十分重要。我国国有企业已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职工培训工作的丰富经验,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企业的发展,对教育培训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培训效益和质量被日益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为此,我们的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企业职工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10.
开展新一轮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是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普遍意义、特殊意义和引领意义。在培训对象的产生、培训内容的更新、培训模式的改革和培训理念的重塑等方面应该在前一轮基础上继往开来,改革更新。同时,还应该以加速培训者队伍建设,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强化管理过程作为开展新一轮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1.
获得运动技术牵涉着诸多因素,其中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语言交流,兼优化互补内在自身过程是有效掌握技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从主客体关系来看,现象是认识活动的直接对象物,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直接产物。 现象的生成条件是:第一,客观条件。包括物自体(客观事物)、时间、空间和环境等。第二,主体条件。 指主体的感官功能、心理、情绪、意志、知识和理性等。第三,观察仪器对于现象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Web2.0作为网络发展的新时代,其去中心化、参与、分享、协作的理念,为智能导学系统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路。RSS、Tag、SNS、Wiki、Mashup等作为Web2.0的代表性技术,为智能导学系统更好的实现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自主性、协作性等基本特点,提供了有利的支持。运用相关认知理论、动态评价等理论的指导,将web2.0的新技术运用到智能导学系统,可以设计出导学功能更强、智能性更高的导学系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4.
Reviews     
Buckingham, David Moving Images: Understanding Children's Emotional Responses to Television
Aldrich, Richard (ed) In History and in Education: Essays presented to Peter Gordon
Kohli, Wendy (ed) Critical Conversations i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Griffiths, Morwenna Feminisms and the Self: the web of identity
Fryer, Marilyn Crea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tkinson, Paul; Davies, Brian and Delamont, Sara (eds) Discourse and Reproduction: Essays in Honour of Basil Bernstein
Slee, Roger Changing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Discipline
Woods, Peter and Jeffrey, Bob Teachable Moments: The Art of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Best, Ron (ed) Education, Spirituality and the Whole Child
Bassey, Michael Creating Education Through Research
Higham, Jeremy; Sharp, Paul and Yeomans, David The Emerging 16–19 Curriculum: Policy and Provision
Bruner, Jerome The Culture of Education
Halsall, Rob and Cockett, Mike (ed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haos or Coherence
McBride, Rob (ed) Teacher Education Policy
Wideen, Marvin F. and Grimmett, Peter P. (eds) Changing Times in Teacher Education
Nixon, Jon; Martin, Jane; McKeown, Penny and Ranson, Stewart Encouraging Learning: towards a theory of the learning school
Gewirtz, Sharon; Ball, Stephen, J. and Bowe, Richard Markets, Choice and Equity in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5.
Fantasm: The triumph of form (an essay on the democratic sublime)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his essay attempts to counter the dreariness of postmodern critique and culture by locating the vital force of phantasy, rhetoric, argument, hope, and memory in contemporary public affairs. More particularly, it engages recent controversies about collective memory and the FDR memorial statue especially to generate a greater sensitivity to the fact that we are agents (and not just dupes) of history. The body, symbolic and material, is a core site for the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mocracy, I argue, and is the hard kernel of collective identification and division. Methodologically, the essay fuses Aristotle and Lacan's ideas about phantasy as a perceptual device, which gages and creates public and personal desire, as an analytic frame for the study of public discourse.  相似文献   

16.
实践的自由与美的范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作为个体的生存,从实践(以物质生产为中心)出发才逐步生成,而在实足走向创造的过程中,人们才不断达到一定的自由境界。正是人的实践-创造的自由使自然人化,人也人化,从而产生出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种审美关系体现对象之上就是美,而体现在人本身之上则是美感。人类的实践-创造的自由同样是一个历时性的过程和一个共时性的结构,因此,它不仅有不同的自由程度和不同的自由境界,而且还有自由,反自由,不自由,准自由等几个维度;与这些不同的自由给度相关便形成了美,丑,柔美,刚美,悲剧性,喜剧性,滑稽,幽默的相应的美的范畴,并形成各个美的范畴之间的过渡,转化,对应等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美的范畴体系。  相似文献   

17.
章扼要地介绍了数学不等式理论及其应用的意义、历史、现状、发展、地位和作用,包括不等式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不等式理论的哲学、不等式理论方面的最新作、20世纪末的最后几年创刊的数学不等式理论及其应用领域的专业杂志、在澳大利亚创建的学术团体RGMIA的情况介绍等。  相似文献   

18.
在网络安全中,越来越多的系统受到木马攻击,网络安全受到极大的冲击。本文作者希望通过对木马的攻击机制、攻击特点、攻击力、攻击步骤、伪装方法、传播途径、启动方式等进行全面的剖析,力求寻找在伪装、传播、启动等方面的共性,以进一步研究、制订出一整套新的、简便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木马检测、清除、诱捕及其防御策略。  相似文献   

19.
在日语中,一个句子中同时出现两个以上“”或者“”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当一个句子里同时有两个“”时,只能有一个提示主题(大主语),另一个只能表示对比,起强调作用。当强调的内容是状态、存在、动作等的主体(小主语)时,小主语用“”,强调的内容是谓语部分时,小主语用“”。当一个句子中同时有两个“”时,大主语的“”表示排他,是句子叙述的重点,强调在一定范围中,被判断状态、存在、动作的主体只有“”或者在一定范围中的最甚者;小主语的“”只单纯表示被判断状态、存在、动作的主体。  相似文献   

20.
具有功能教化性、选题灵活性、内容独特性、场景庄重性、视听公益性等特征的公众讲座,是城乡社区教育的有利载体,是时代主题宣示的有效方式,是公众素养教育的有益形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手段。举办公众讲座要遵循导向性、贴近性、序列性、时令性、可听性等原则,采取思想理论引领和各类知识普及相结合、域外讲座资源和域内讲座资源相结合、知名学者和草根人士相结合、固定讲坛与流动巡讲相结合、财政拨款与社会捐助相结合等策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