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987年,千年古刹法门寺地宫出土了大量唐代丝绸,几乎囊括了唐代丝绸的所有品类,总数达七百多件,被誉为唐代丝织品的宝库。但是,这些弥足珍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工作的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新体系正在形成,其最大特征就是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博物馆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中国丝绸博物馆2017年举办的"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展",突破以往展品题材上的限制,将展品从单一纺织品拓展到丝路文化遗产的全领域,从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成果的视觉角度,讲述科技在丝路古道上探索出的新故事,并通过组织一系列相关体验和教育活动,实现宣传历史文化的同时,拉近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工作与观众之间距离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兰台内外》2012,(5):12-13
谜团一:幽幽地宫深几许? 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表明:位于陕西临潼骊山的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万平方米。秦陵地宫是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地宫,其规模相当于5个标准足球场。通过考古钻探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4.
法门寺地宫是唐代宫廷为礼佛供佛而修建的专属供奉场所。其内珍藏着唐朝宫廷很多奇珍异宝。这其中包括十四个越窑秘色瓷器,这些瓷器的出土,填补了中国一千多年以来没有越窑秘色瓷器的历史空白。  相似文献   

5.
5月29日,陕西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向中外记者介绍了扶风县法门寺出土的大批珍贵文物,声称这是继震动中外的秦始皇兵马俑之后又一重大考古发现。各报都在5月30日第一版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一消息,而且从各自的特点和读者对象出发,精心制作标题,为这一重大新闻增添了色彩。笔者翻阅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相似文献   

6.
舍利瘗埋伴出钱币为历史上常见,但法门寺地宫出土钱币无论数量、材质还是位置,都超出传统范畴,从一个侧面体现舍利瘗埋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传统舍利瘗埋来自印度地区,将钱币与其他材质舍入物并置容器之中,共同组成"财富供养"。到了唐代,地宫的出现导致空间扩大,直接影响到供养形式的变化。法门寺地宫中多处位置出现布于地面之上的大量钱币,这种特殊形式需要解释。佛传故事中,佛陀居住的"祇洹精舍",由供养人以"黄金铺地"购得。"金钱布地"因此成为佛之居所的视觉特征。法门寺地宫同样为佛(佛骨舍利)之居所,因此,钱币布地有庄严佛之居所这一涵义。13枚特制的玳瑁"开元通宝"盛于银香炉中以为供养,以雕刻工艺将南海宝物玳瑁制成盛唐货币,这种精心设计的供养品,寄托了供养人唐懿宗的心愿—八荒来服,四海无波。  相似文献   

7.
一、"随求"与随求菩萨 1987年法门寺塔地宫出土了一批唐代瑰宝,其中有许多与佛家密宗信仰相关的法器和供养器.这批法器中有六枚钏环较为特别,与同时发现的<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衣物账>碑上的记录对照,其上记载:"随求六枚,共重二十五两."[1]所谓"随求六枚",恰是指这六枚钏环.  相似文献   

8.
扶风县的法门寺,因其寺塔下地宫内珍藏释迦牟尼佛指灵骨,文明海内外。与灵骨同存于地宫的,还有大量金银玉器,是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西安市曲江开发区,为了弘扬佛教文化,为了开拓和充实中华文化宝库,不惜巨资,在法门寺大兴土木。正在打造以法门寺为核心的“佛都”旅游胜地,一时传为佳话。香港凤凰卫视近来每天都有法门寺的广告,看得人眼热,听得入耳聩。这些珍贵文物,也可以说是实物档案了。  相似文献   

9.
1991年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1583片(其中有刻辞者689片)被发现的重大消息,在1993年《考古》杂志第6期以《1991年安阳花园庄东地、南地发掘简报》公布以后,立即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自1928年殷墟科学发掘以来,这是继1936年YH127第一次集中出土甲骨17096片和1973年小屯南地第二次集中出土甲骨7150片(其中有刻辞者4829片)之后,第三次成批出土  相似文献   

10.
文博档案包括考古档案和文物保护工程档案两部分.其中,考古档案是指在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基础资料,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考古发掘报告、科研报告等.而文物保护工程档案是指在文物保护建筑在维修、重建、复建时的立项申报、规划设计方案及施工设计等工作环节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材料,以及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分类、归档的专业资料集成.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有多年来的考古研究成果和文物保护维修设计项目档案,包括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图纸、幻灯片、录像、照片、拓片、保护方案、文物标本、电子文件等各种载体的档案材料.这些档案是历史时期社会建设与发展的缩影、文化的沉淀,具有多方面的社会文化价值,它们能带给我们跨越时空的记忆,并启迪后人获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实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出土一件双联玉管,做工精致、形制独特,推测具有实用功能,由于迄今尚未发现类似器物,长期以来一直不清楚其具体用途。近年来,考古出土毛笔实物较多,笔杆均精细长直,无论长度还是管径,其大小均能装入这只玉管。另外为了便于携带和保护毛笔,与之配套使用的笔套在全国范围内多处墓葬发现,形制有短套、长套、双联套,材质有竹子和木胎漆器,显著特点均是一端封闭,另一端开通,也与玉管特征相同。因此通过与考古出土的毛笔和笔套比对,结合其尺寸和形制分析,这个双联玉管应是放置毛笔的容器—笔套。狮子山西汉墓出土笔套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汉代双连玉笔套。  相似文献   

12.
1999年5月,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考古人员据当地群众反映于西安郊区发现一方唐代墓志,墓志及志盖保存完好,但其出土日期与地点不详.经我们对墓志内容的分析考证认为:这方志文,属唐代正史之外重要的一则史料.现将墓志情况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3.
正2016年9月9日的午夜,当青龙镇隆平寺地宫的最后一层覆石移除,已经紧张发掘了十六个小时的上博考古队员爆发出一阵掌声。他们当时尚未预料到,这一重要成果将在日后入选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青龙镇遗址位于青浦区白鹤镇。在文献记载中,它是唐宋时期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后因吴淞江变迁,港口功能逐渐丧失,使得这  相似文献   

14.
2006年1月8日,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新书《周原出土青铜器》出版新闻发布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中国版协、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四川出版集团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文博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新华书店、图书馆的代表出席了会议。《周原出土青铜器》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对周原青铜器进行综合研究的大型考古资料性图录。全书收录青铜器物1600余件组,将1949—1998五十年间周原出土青铜器囊括无余,既是五十年周原考古发掘研究成果首次全面、集中的综合阐释,又是五十年周原出土青铜器目前最完整、直观、逼真的实物展现。《周原出土青铜器》由陕西…  相似文献   

15.
台湾《联合报》最近对陕西咸阳汉景帝阳陵的考古 发掘作了报道(见2000年10月16日《参考消息》第8版)。报道对墓内发现的大批裸体彩俑作了绘声绘色的描写,读来如同看见了一个个活生生的真人,质感很强,真不失为一篇出色的考古发掘报道。 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多为几千年前的古物,为现代人所不知。而考古发掘报道是让今人看的,如果只用古字、古词简单罗列出土文物的古称,读者必定会不知所云,当然也就起不到报道的作用了。细腻入微地描写出土的重要文物,赋予文物以真情实感,读者便能在今天形象、真切地感知其为何物,考古发…  相似文献   

16.
在驰名世界的古老周原上,有一个从事文博工作四十多年,终日与国宝打交道,他自己也被人们称为“国宝”的著名文物考古专家,他就是周原博物馆的老馆长———罗西章研究员。他在古周原上跑村串户,从“破铜烂铁”中为国家收集回数千件珍贵文物周原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和岐山县接壤处,是周的发祥地。自汉代开始,这里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青铜器,因此被誉为“青铜器之乡”。1984年,国务院公布周原遗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原历史悠久,文物蕴藏丰富。但在几十年前,文物保护意识在人们心里还非常淡薄。当时随便走进周原一带的老百姓家中“”(看看)或…  相似文献   

17.
2008年11月8日-9日,法门寺博物馆为庆祝建馆20周年,举办了法门寺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对20年来法门寺出土文物研究及法门寺历史文化,进行全面总结和深入研讨。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考古研究院、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等全国各地从事佛教、考古、艺术、博物馆学、茶文化研究的50余位学者与会,先后进行了两场研讨会,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蛇年,关于蛇的文章多了起来。先是看到杭州重建雷峰塔的消息。消息说:据考古专家分析,雷峰塔遗址下很可能有“传说中囚禁白娘子的地宫存在”。后是看到中央电视台以白蛇传的故事为蓝本,编了一出新戏,让他们的著名主持人扮演其中的角色,分老百姓的春节生活增添了情趣。自然,在这出新戏里,“白蛇”、“青蛇”这些化成美女的蛇,仍旧是美丽善良而又多情的“正面人物”;许仙这个凡夫俗子依然是忠厚老实而又缺乏主见、追求爱情又怕蛇咬的“犹可训”的“愚氓”。作为对立面人物,老和尚法海还是一个心理阴暗、面目可憎、多管闲事、…  相似文献   

19.
曹劲 《文化遗产》2008,(1):154-162
宋代沉船"南海Ⅰ号"经整体打捞进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是本世纪中国水下考古的盛大事件。对"南海Ⅰ号"持续二十年的考古调查与发掘保护,从此也将进入新的篇章。"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是世界上首次采用沉箱整体打捞法进行古沉船的水下考古工作,体现了我国文物保护、海洋工程的综合实力,开创了多学科进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1995年西安北效汉长安城遗址2千多枚秦封泥的出土,再一次说明陕西故地应该有大量的秦竹简、木椟档案出土,然而,一百多年来的考古发现,并非如此。那么,作为秦时中央官署的主要书档案——秦简牍哪里去了呢?针对这个问题,笔在考证秦封泥时,初步揭示和发现了其中的“奥秘”,结合最近考古发现,综述如下,以飨档案界广大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