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第一次知道有《教师之友》这本杂志,是在《人民教育》杂志上刊登的《教师之友》征启事里。我永远忘不了的是——2001年5月,我第一篇章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而发表这篇章的杂志便是《教师之友》。从此,《教师之友》成了我生命中的一盏灯。  相似文献   

2.
近十年我国生命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生命教育现象描述与分析 (一)1999~2008年生命教育研究成果 从查阅到的文献资料看,在我国最早发表的与"生命教育"相关的论文是1996年郑新蓉在<江西教育科研>上发表的<尊重生命应是道德的基本内容和原则之一>,1997年叶澜教授发表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也蕴涵着生命教育的理念,1999年钱巨波在<江苏教育研究>上发表了<生命教育论纲>,明确论述了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3.
2009年7月下旬,我在一次会议上,应邀以从生命的视角,解读老年教育为题作了一次讲座。当时,曾对《金陵老年大学学报》2009年第一期刊登的几位学者对我撰写的《对老年生命教育的思  相似文献   

4.
生命课堂的研究源自西方国家于20世纪开展的生命教育研究,当时主要是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治与研究。我国生命教育的研究始于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于1997年发表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文中正式提出了"生命课堂"这一理念。英语生命课堂是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阵地,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根本教育理念的课堂,是生命润泽生命的课堂,是师生用生命激励生命、智慧点燃智慧、心灵感动心灵的和谐课堂,是师生互相尊重、彼此激励的课堂。简言之,"激励+尊重=成功"是英语生命课堂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5.
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2003年5月,常丽华老师的《关注生命教育——我的教育日记》在本刊发表以后,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对生命教育的关注促使常丽华老师不断地思考,我们希望她的思考能给广大教师以启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7.
也谈中等职业教育向何处去:与孟广平先生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元  肖然 《新职教》2000,(2):3-5
孟广平先生在《新职教》1999年第11期发表《中等职业教育向何处去》一文,文中所论及的问题的确是职业教育界普遍关心的话题。笔者在《职业技术教育》1999年第9期上发表《职业教育路在何方》,也是在“普高热在兴起,中等职教招生滑坡”这一势态下,提出对中等职业教育怎样深化改革,从改革中求巩固和发展的问题。现有幸研读孟广平先生新作,提出“中等职业学校  相似文献   

8.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9.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教育研究中明确地关注"人",准确地说,始于1989年。1989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教育研究》编辑部及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以"教育与人"为主题召开学术研讨会。1989年《教育研究》把"教育与人"作为第一个选题,集中发表了20篇文章,揭开了教育关注"人"的序幕。就是这一年的《教育研究》第8期发表了叶澜先生的《试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之偏差》,该文批判政府的教育决策历来只强调教育的社会工具价值,忽视教育在培养个性及促进人的潜能得到尽可能  相似文献   

11.
我最初接触生本教育,是2006年在《中国教育报》上读到了郭思乐教授写的文章《教育要变控制生命为激扬生命》。后来,我又在《教育研究》等杂志上读到他的其他文章。郭教授对当前教育弊端的种种分析、对解决问  相似文献   

12.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3.
1999年3月4日的《文汇报》,曾发表陈子善的《生命的璀璨瑰丽》,文章将刊于1947年《京沪周刊》第1卷第27期的《谈生命》,视为冰心的佚作。此一说法,在中学语文教育界影响既广且深。然其底本,则是《寄小读者(通讯四)》(载1944年12月25日重庆《大公报》)。1945年1月30日,《新评论》第11卷第1号,即以《谈生命》为题,重刊通讯的主干部分。该文收入《冰心全集》后,又更名为《再寄小读者·通讯四》。四种文本段落、文字和标点多有出入。  相似文献   

14.
最近,国家颁布了《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实验稿相比,新版课标有了许多新的变化,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增加了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一、师生共度生命历程,共同提升对生命的感悟,教师具备正确的生命观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前提。首先,教师对生命要有敬畏之心,在课堂上要敬畏学生个体的生命,  相似文献   

15.
夏子仙 《生活教育》2014,(5):101-105
教育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实现人的生命价值而进行的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教育放在工作的首位"。我园抓住《幼儿园生命教育活动实施路径与载体的研究》这一课题立项的契机,积极进行了生命教育活动实施路径与载体的实践探索,积累了在环境中、在一日活动中、在专题研讨以及突发事件中渗透的经验,并在内容的选择、师资队伍的培育和制度的保障方面进行了探索。通过生命教育,不仅提升了教师对生命教育理念的认识,懂得了呵护生命的内涵,更使幼儿得到了更全面的关爱和呵护,启迪了幼儿对生命的热爱,提升了幼儿在园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顾名思义,生命教育就是关注生命的教育,它倡导的教育观念是:认识、珍惜生命;尊重、爱护生命;享受和超越生命.1968年,一位美国学者于《生命教育》一书中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生命教育理念随即就被广泛认同,成为人类在教育观念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几十年来,生命教育的实践在全球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尝试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启发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8.
2013年11月2~3日,全国第二届生命教育创新高峰论坛暨教学观摩研讨会在石家庄隆重召开,此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石家庄市第四十中学和中国生命教育网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生命教育实验学校代表以及关注生命教育的学者专家、实践工作者近500人参加了本次活动。大会上,北师大徐勇教授、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肖川教授、原石家庄一中田运隆校长分别做了《学问与人生》《教师:从读书人到知识分子》《校长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道德观》主题报告。  相似文献   

19.
《辽宁教育》创刊50周年,刊发拙作18年.地球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遇的可能性大约是千万分之一,成为朋友的可能性是两亿分之一.从这个角度而言,《辽宁教育》与我是一种生命相遇. 《辽宁教育》与我是一种"精神生命"相遇.从教35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对话与创课教学的研究.为此,发表文章500多篇,撰写专著10余本,深感码字撰文,...  相似文献   

20.
《教育文汇》2006,(3):9-10
株洲市森林防火指挥部近日发布《森林防火工作通知》,明文规定在发生火灾时“禁止中小学生参与扑火”,在当地引来一片叫好声。这种“尊重生命、以人为本”之举,也纳入了《湖南省中小学生命与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之中。随着《纲要》的颁布实施,让学生尊重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