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怨恨是其在学校生活中体验到伤害或挫折后所生发的一种不平情绪。这种情绪因自身的软弱无力而被迫隐忍于内无以宣泄。学生怨恨的生发关涉到社会基础与心理基础两个维度。其中,社会基础是指学生体验到伤害或挫折的外在条件,心理基础是指学生软弱无力的人格特质。而学生怨恨则是在社会基础与心理基础的交互作用下生发的。  相似文献   

2.
怨恨是个体在体验到伤害或挫折后所产生的隐忍性情绪。留守儿童的生存境遇使其易于体验到伤害或挫折,滋生不平情绪。而其心理特质上的软弱无力性常常使其心有不甘地隐忍这种情绪,沉淀成怨恨。留守儿童一旦滋生了怨恨,就有可能生成攻击性。这种攻击性既表现为对外在对象施加损害性言行,同时也对自己渴求的肯定性价值或同伴特质加以诋毁和贬低。攻击性是源于滋生怨恨的留守儿童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必然反应,同时也是通过攻击性来宣泄怨恨和解脱自身的无能感与精神折磨。  相似文献   

3.
学生怨恨是其在学校生活中体验到伤害或挫折后所生发的一种不平情绪。这种情绪因自身的软弱无力而被迫隐忍于内无以宣泄。学生怨恨的生发关涉到社会基础与心理基础两个维度。其中,社会基础是指学生体验到伤害或挫折的外在条件,心理基础是指学生软弱无力的人格特质。而学生怨恨则是在社会基础与心理基础的交互作用下生发的。怨恨一旦滋生将对学生的德性发展产生着消极意义:它导致学生道德人格的扭曲;使自身德性趋向平庸;引起学生破坏性和攻击性行为的出现等。学生怨恨所具有的消极意义要求学校教育对其进行必要的干预。这种教育干预要从两个向度进行:一是采取教育措施预防学生怨恨情绪的滋生,二是通过合理的途径疏导学生的怨恨情绪。  相似文献   

4.
教师的怨恨心态是一种因无力发泄而隐忍于内的不满性情绪。伤害、隐忍和无能是构成教师怨恨心态的三个要素。教师怨恨心态的滋生是由内外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外因是指他人对教师自身的伤害,而内因是指教师本人的虚弱无力性,缺少其中的任何一种因素,怨恨心态都难以产生。教师的怨恨心态会给自身带来危害性:它浇灭了教师的激情、破坏着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5.
学生怨恨是其体验到伤害或挫折后所生发的一种不满或敌意情绪.这种情绪因自身的软弱无力而被迫压抑或隐忍于内无以宣泄.怨恨情绪一旦滋生就有可能导致学生的道德人格走向扭曲.其表现是内心向往和追求善的、好的和高贵的价值,但由于自己未能获取或欲求到这种价值,他反而会对它们加以贬低、诋毁或歪曲,虚伪地欣赏其内心所鄙视的恶的、坏的和低贱的价值.由此,他在价值上的内在想法与外在表现就会呈现出分裂的状态.道德人格的扭曲对学生的德性发展产生着消极的意义.应该要通过杜绝怨恨滋生来防范道德人格的扭曲.而引导学生自我修养则是克服怨恨滋生的根本之途.  相似文献   

6.
学生的怨恨感是其在学校生活中受到伤害或挫折时所产生的一种压抑性的敌意情绪.隐忍于内与软弱无能是学生怨恨感的两大特征.教师的教育方式缺乏人性意蕴、学生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教师对一切学生平等相待的理念被虚化、学生所具有的强烈攀比心态以及学生先天的缺陷与不足等都是形成学生怨恨感的原因.学生的怨恨感会对学生自身产生危害,表现为:难以营造与他人之间的融洽关系,阻碍着自我素质与价值品位的提升,以及毒害自我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7.
怨恨感是一种无力宣泄而压抑于内的敌意情绪。学生一旦滋生了怨恨感将会给其带来严重的危害。教师应把预防学生怨恨感的滋生当作重要的教育任务。预防的教育策略主要有:切忌随意剥夺学生的基本需要,避免造成学生的心灵伤害,杜绝教育中的偏心现象,引导学生在攀比中做争强好胜者,铲除学生命定情结滋生的土壤。  相似文献   

8.
怨恨是大学生弱势群体极易滋生的消极情感。大学生弱势群体滋生怨恨主要有三种形式:在遭受他人伤害的过程中因体验到痛苦而滋生怨恨,在渴求有价值客体的过程中因体验到挫折而滋生怨恨,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因体验到无力而滋生怨恨。大学生弱势群体滋生怨恨可能引发道德价值位移,即道德价值趋向主观化。夯实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个体人格,培育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宽容之心,提升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自信心等策略,能实现对大学生怨恨滋生的有效干预。  相似文献   

9.
自卑是自我意识偏离后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和在这种情绪支配下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通俗地说,自卑是一种自己看不起自己,总以为别人也看不起自己的心理状态,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有自卑感的学生往往会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做出偏低的或消极的自我评价。从而对学习缺乏信心,注意力不集中,悲观失望,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会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  相似文献   

10.
由于巴金对以俄国文化与法国文化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人道主义与基督教等现代西方文化的接受使他获得了一种世界性的文化视野,从而导致了其怨恨体验的产生。巴金小说的怨恨首先是对旧社会制度尤其传统文化中家族制度的外向怨恨。同时也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弱点在知识分子本身与他自己思想深处存在着极大的积淀与制约,从而又导致了其怨恨的现代性体验由外发转向内省,由怨恨制度转向怨恨知识分子本身,由怨恨他者转为怨恨自我。  相似文献   

11.
儿童妒忌是儿童看到同伴拥有比自己较大的善(如能力、机会、玩具等)时而产生的一种包含怨恨、敌意等的消极情感体验.文章分析了儿童妒忌产生的三个条件:儿童的自卑和无助感、儿童与同伴的社会比较、儿童无力改变环境.基于儿童妒忌产生的条件.提出了矫正儿童妒忌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2.
自卑这一失衡的心理体验往往导致高职学生厌学、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为探索高职学生产生自卑的原因,对100名高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高职生自卑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外部生理特征、家庭因素、学校环境因素、个体某些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13.
怨恨是一种常见的人类心理情态,其产生的情境是多种多样的,但形成这一心理情态的基本要素是共同的。受伤害是怨恨形成的起点,没有受伤害的情感体验就不可能形成怨恨;外向归因或者说向外界而不是向自身寻求受伤害的根源是怨恨形成的中介因素;由无能体验引发的隐忍是怨恨形成的推动因素;敌意的不断集聚和蔓延则预示着怨恨的形成。无论是个人怨恨还是社会怨恨,其产生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怨恨主体在价值比较中的“俗人”特质,另一方面在于怨恨主体所处的失衡社会结构。怨恨爆发的典型表现形式是暴力和“想象的暴力”。怨恨不仅是怨恨者“心灵的自我毒害”,怨恨积聚还是当下社会群体性事件频发和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从教育角度而言培养人们的理性精神、宽容精神、健康人格以及同情心是保持个体心灵健康和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4.
怨恨是现代人的一种精神气质,教育怨恨感源于外在的社会结构及人们自身的虚弱感,在平等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相互比较并将自身教育利益受到的伤害归因于社会,从而产生教育怨恨。教育怨恨感导致了民众教育冷漠、价值位移并造成了社会群体的分裂等消极影响,为此,我们需要从社会和个体两方面着手,对教育怨恨进行预防和疏导。  相似文献   

15.
怨恨是现代人的一种精神气质,教育怨恨感源于外在的社会结构及人们自身的虚弱感,在平等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相互比较并将自身教育利益受到的伤害归因于社会,从而产生教育怨恨。教育怨恨感导致了民众教育冷漠、价值位移并造成了社会群体的分裂等消极影响,为此,我们需要从社会和个体两方面着手,对教育怨恨进行预防和疏导。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文学最基本的怨恨体验有四大模式:反抗中的怨恨,回瞥中的怨恨,建构中的怨恨,知识分子的怨恨。四大怨恨模式之间关系复杂纠缠时分时合,各种怨恨模式既有价值同时也存在局限。  相似文献   

17.
自卑是个体发展受到挫折后而产生的看轻自己、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是压抑自我的一种沉重的精神反映。自卑心理达到一定程度,会影响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正常进行,长期自卑就会发展成为一种心理疾病,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引导学生克服自卑,增强自信无疑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杨俊莲 《四川教育》2010,(10):25-25
“问题学生”大都有自卑的特征:自尊心强但又缺乏自爱,想努力但又感到力不从心,想表现但又缺乏勇气,渴望友爱但又孤傲…这类学生厌学、没有自信、消极、冷漠、易受伤害或伤害他人……心理素质差。如果教师教育引导不得法,很可能导致他们成为“另类”,远离正常的群体。  相似文献   

19.
<正>单亲家庭是指由于某种原因而缺少配偶一方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特别大,特别是离异家庭,孩子目睹自己温馨的家庭分崩离析,而无力挽回,无法阻止,最后走向灭亡。这种无奈和悲哀对孩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他们缺少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他们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考验,许多孩子会整天沉浸在缺失的爱中不能自拔,导致学业荒废,性格变得自卑、孤僻,长此以往会产生极端情绪,不仅影响自己身心健康,而且会危  相似文献   

20.
自卑是个体发展受到挫折后而产生的看轻自己、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是压抑自我的一种沉重的精神反映。自卑心理达到一定程度,会影响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正常进行,长期自卑就会发展成为一种心理疾病,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引导学生克服自卑,增强自信无疑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一、自卑的成因中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从学生自身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有些学生心理发育不成熟,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当主体与环境发生矛盾时,如好胜心受到打击,自尊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上进心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