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深度报道是新闻“武器”家族的新成员,也是我国新闻界厉行改革、借鉴国际新闻报道经验的一项重要成果。目前,国内新闻媒体运用深度报道这一报道方式方兴未艾,新闻业务和社会影响都较为逊色的高校校报在深度报道领域更是少有建树。但是,由于深度报道在揭示新闻本质、预报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提供新闻背景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等方面所起的突出作用,自它产生以  相似文献   

2.
<正>人工智能时代,新闻生产的第一线上,我们又多了一位新的伙伴,它就是"机器人记者"。自2014年大数据在媒体行业的深度应用以来,新闻生产的流程、报道的广度深度、新闻的展示方式和传播能力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媒体行业总体呈现出从数字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变的明显趋势,可视化的数据新闻、高冷酷炫的智能轻应用、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行业竞争激烈的今天,各类媒体更加重视深度报道的研究和采写。目前,国内新闻媒体包括军兵种期刊,运用深度报道这一报道方式方兴未艾。由于深度报道揭示新闻本质、预报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提供新闻背景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自它产生以来,就深受广大受众的欢迎,并逐渐成为包括军兵种期刊编辑人员在内的新闻人实践与研究的热点。对军兵种期刊来说,加强深度报道还有其特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贯彻落实“三贴近”原则,延伸新闻宣传的跨度,彰显宣传深度,拓宽报道广度,提升影响力度,让新闻宣传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一些报社结合自身实际,设立了驻县记者站。作为新闻媒体的派出机构,记者站的职能和任务是为本媒体采集新闻信息、组织发行、经营创收,承担本媒体交办的新闻采访任务,借助新闻宣传报道树立正确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5.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当下,媒体要坚持“内容为王”,以深度报道深化新闻内涵,以系列策划为抓手,用深度报道贯穿始终,以全媒体平台营造良好宣传氛围,打造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新闻报道,运用新媒体平台的“十八般武艺”增加传播的广度、宽度,形成报道“组合拳”,再现党媒新优势。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作为传统强势媒体的地市级报纸应该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创新报道内容、吸引读者,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结合新闻实践,笔者认为,只有认真落实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在掌握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精选角度,挖掘深度,拓宽广度,才能写出可读性强、舆论引导力强的新闻作品来。精选角度,让新闻报道更活精选角度,是一个合格新闻者必备的新闻素质。其一,比一比哪个角度最能体现当前的宣传思想。有新闻名家指出,记者就  相似文献   

7.
"走转改"活动是落实"三贴近"原则、创新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举措,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记者的社会担当得到重塑、新闻本质得到回归的有效途径,是新型传播格局下提升媒体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引导力的重要举措。如何深化"走转改",把握着力点,放大效应,扩大影响,使之常态化、长效化,是摆在新闻战线面前的重要课题。一、见闻式报道与深度报道相结合,增强"走转改"的思想内涵目前的"走转改"报道多是见闻式的故事报道,广度有余,但深度显得不足。贴近基层,见闻式的新闻报道能直观地传递信息,能为受众带来感动,但在发挥新闻的  相似文献   

8.
深度报道既要有深度——深入新闻事实内部,揭示新闻事实的含义;又要有广度——详尽报道有关新闻事实的一切情况。鉴于媒体传播特点和受众接受特点,深度报道一直是纸质媒体的强项,广播新闻能不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呢?回答是肯定的。在本质特征上,广播深度报道与纸质媒介的深度报道没有大的区别,唯一的区别在于,广播深度报道类节目要遵循广播的符号规律以及广播听众的信息接受习惯。广播因为其以单一声音为介质,是一种线性传播,具有转瞬即逝,不易保存等局限性,听众稍不留神就容易听不懂听不清;广播还具有听觉信息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听众产生理解偏差。因此,广播一般被认为主要是承担"告知"新闻的功能,优势在于时效性强,收听灵活,广播新闻一般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如果新闻篇幅过长,就会使人厌倦,产生理解困难。从这些方面来讲,广播似乎只适合做"快餐"而不能做"大餐"。实际上,  相似文献   

9.
作为近几年深受年轻受众欢迎的内容生产方式,Vlog有其独特的内容生产、传播方式以及真实性维度。其在媒体融合报道背景下的叙事优势主要体现在主体性表述带来浸入式新闻体验、内聚焦陈述打造个性化新闻品牌、日常性展示满足受众好奇心、开辟年轻受众关注时事政治的新途径。为了实现Vlog新闻在媒体融合报道中的创新性运用,可从以下途径出发:聚焦内容,深化新闻广度、深度及温度、打造个性化、品牌化特征以及培养具有媒体融合意识的"全能型"记者。  相似文献   

10.
就业是民生之本,尤其在金融危机严峻的形势下,能否充分就业关系千家万户,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因而引起媒体与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媒体的就业报道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一是就业报道基调消极化,让读者看不到希望;二是就业报道主体偏狭化,多局限于民工和大学生.这些不足束缚了就业报道拓展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1.
关于"热点" 就科技新闻的热点报道而言,由于其受众主体的文化程度较高,他们往往更加关注与新闻相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不但要求知道发生了什么,而且还想了解为什么发生、结果和影响如何.因而,他们迫切需要有见地、有个性的报道来释疑解惑.那些在同一层次上无限展开、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的雷同报道,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今天的受众需求.如果媒体着力于以独特的视角提供有一定深度的报道,使受众从中认识新闻的实质,并且由点及面地把科技新闻热点与科技发展的大背景联系起来,则有可能在海量的相关报道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2.
民生新闻由于在题材、内容和形态等方面与时政新闻有着差异,并且报道视角也不同于时政新闻,因此,与受众的贴近性更强.融媒体语境下,地方主流媒体的电视民生新闻也要创新求变,以适应融合传播的需要.本文认为,电视民生新闻转型升级应注重三个向度,即题材的广度、报道的深度和传播的力度,以此来确保其持续生命力和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热点新闻是指媒体集中一定力量,对某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持续进行的具有相当力度、深度和广度的报道。社会热点不一定都能成为新闻热点。成功的新闻热点必须含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新闻热点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二是对新闻热点报道后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要有正确的预期,能起到良好社会效应的方能组织报道。“热点报道要注意从  相似文献   

14.
牛思明 《新闻传播》2023,(17):99-101
时政新闻是我国媒体在报道政治层面的重要内容,在融媒体的趋势下,传统的时政新闻播报已经逐渐不能满足人们对新闻质量的要求。文章立足于融媒体视域下,对如何创新时政新闻的报道进行了探究,以期依托融媒体传播,来拓宽时政新闻报道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提升时政新闻报道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社会新闻因其贴近性、通俗性和可读性,目前已成为媒体提升影响力进而提高市场占有率的一个重要法宝。然而,不可否认,近几年,社会新闻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不良现象,如报道格调低下、内容负面新闻过多及报道缺乏深度和广度等,已成为严重制约社会新闻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社会新闻要想获得一个有效的发展路径,使品质得以提升,首先要把社...  相似文献   

16.
所谓同题新闻,从报道时间来看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新闻事件发生之后,众多媒体记者同时采写并推出报道;一是新闻事件先由某媒体报道,其他媒体随后跟进。第二种情况中,随后跟进的报道又叫“第二落点新闻”。显然,由于新闻报道是讲究时效性的,第二落点新闻似乎是处在一种不利的竞争位置上:读者已经从先前的报道中了解了新闻事件,对后面的报道还会有兴趣吗?对这个问题我们的回答是:有。关键是要做出比先前报道更有影响力的新闻来。做更详细的深度报道。一般说来,一篇报道若要产生较大影响,须有一定的篇幅,即做深度报道,因为深度报道对新闻事件作…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之前时政报道不接地气、创新力不够与指令性要求过多有关,那么当前,就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以"走转改"的要求和做法,提升新闻报道质量,克服目前存在的问题(宣传味道过重、表现形式不佳),达到有效宣传目的。力争做到"时政新闻要有厚度、经济报道要有深度、民生新闻要有温度、宣传报道要有尺度"。具体地说,就是时政新闻按新闻规律办事,突出新闻性,压缩会议和领导活动的程序性、简报式报道,突出其中的新闻内容;民生新闻要体现人文关怀,呈现民生幸福,要有任务、故事;经济新闻要有内涵,突出具体做法、经验,减少成就性的概念式报道。增加体验式报道、系列报道、主题报道,这是摆在作为主流媒体的电视新闻栏目前的一个既传统又崭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脱胎于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报道者,在新闻传播方面有着与生俱来的潜质。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互联终端的普及应用,公民报道者的这一潜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其参与新闻传播的层次在不断提高,从报道新闻事件到评议新闻事件,再到参与调查新闻事件。公众报道者参与新闻传播的广度、深度不断增强,对事实真相的追求表现得更为强烈。这一变化对整个传媒生态格局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深刻成就影响力,深度提升影响力。在快速传播、信息海量、超强链接的融媒体时代,深度报道是满足媒体用户深层阅读需要,提升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法宝"和"重器"。在融媒体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下,深度报道如何在"深"字上下功夫,在触及事物本质上做文章,值得认真思考和探索。站位时代前沿,结合大量新闻实践和文本研究,本文提出深度报道要想得深、走得深、写得深、影响深,精准把握深度报道的"深"字要领。  相似文献   

20.
苏蕾  纪小静 《今传媒》2023,(9):50-54
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需要突破新闻驯化,本文选择我国对外传播优秀案例云南象北迁的国际报道为样本,分析了该报道的框架、主题以及消息来源,研究发现:在该报道中,国际媒体沿用了我国媒体报道框架,新闻驯化率较低,训化策略比较简单,在调用本国和西方消息来源“驯化”新闻方面表现较弱,大量使用了我国消息来源,具有“反向驯化”特征。对此,提出生态软新闻能够有效降低新闻驯化程度,我国媒体要拓展报道深度和广度,突破新闻驯化,以增强中国故事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