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丽丽  潘娜 《今传媒》2011,(9):32-33
本文以国美电器的"大股东与董事会"控制权之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三家财经媒体的报道内容进行分析,探讨媒体是怎样设置新闻框架、影响公众对争议性事件认知的,最后分析该如何构建理性的报道与传播框架。  相似文献   

2.
在国内框架分析的实证研究中,框架建构与议程设置的混用极为普遍,即将媒体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频率、稿件安排方式及组织方式等议程设置的内容解释为媒体对于报道框架的建构。而实际上,媒体议程设置与媒体的报道框架影响受众的路径与结果是不同的。本文拟从媒体选择框架与符号框架两个方面入手,对大陆、香港与美国的六家媒体关于弗格森事件的报道进行框架分析,来具体说明不同国家地区媒体的新闻报道框架之间的差异,以及报道框架与议程设置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本人关注的问题是8·12天津爆炸事故发生后,国内媒体新闻文本中呈现的新闻框架。将选取国内两家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和《天津日报》在8月13日至8月20日的196篇新闻报道为样本,以新闻框架理论为依托,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两家媒体对爆炸事件的报道数量、报道版面、信息来源、报道议题4个方面进行建构分析,从而得出这两家媒体在报道此事件的新闻建构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争议性新闻事件的报道是考察新闻媒体公信力的一个最佳场域。争议性新闻事件由于其自身的争议性,势必引发多元化的社会舆论。因此,新闻媒体采用什么样的信息组合方式或日框架来磨合信息,进而以何种新闻图景呈现事实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华南虎照片”事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几家媒体的报道进行量化分析,运用框架理论,探讨媒体是如何设置新闻框架、再现这场争议,进而影响或引导公众对争议性事件认知的。  相似文献   

5.
林锦 《今传媒》2012,(11):41-43
框架分析是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用以剖析新闻的文本框架和受众框架的建构和互动。本文从框架分析的视角出发,对VOA、CNN以及《纽约时报》这三家美国媒体的网络报道中,对我国"7·23"动车事件在事发半年内的报道议题与报道方式进行分析,探析美国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对我国官方媒体形象、新媒体形象以及事件受害者形象的呈现。  相似文献   

6.
崔云珊 《今传媒》2020,(4):19-27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以新型冠状病毒爆发期间《湖北日报》和财新网的涉医报道为样本,通过新闻文本的框架分析,总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务人员的媒介形象特征。研究发现,两家媒体遵循不同的新闻框架,疫情期间医务人员的集体形象有"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型与"专业严谨、精益求精"型,个体形象有"先锋党员模范"型与"平民草根英雄"型,《湖北日报》采用散点铺陈的叙事方式营造积极乐观的语境,财新网则偏重焦点透视的叙事呈现严肃冷静的报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政治控制和专业控制、媒体的市场化程度和读者群定位是造成框架差异的潜在原因。  相似文献   

7.
柯文浩 《报刊之友》2010,(12):128-130
本文运用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法,选择英国的路透社和美国的《纽约时报》网络版作对比分析,研究二者对2010年中国"两会"的报道,并探究两家媒体如何设置对华报道框架,尝试挖掘出不同西方媒体在常规议题和报道方式两个维度上建构中国新闻框架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岳璐  蒋超  李月红 《新闻前哨》2012,(12):32-33
本文以“框架理论”为研究基点,考察三类主要的新闻媒介——党报党刊、市场化媒体、网络媒体在群体性事件报道方面的差异,并分析各类媒体所建构的不同新闻框架。由于角色的区别,不同类型的媒体对群体性事件的报道,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新闻框架体系,即党报党刊的权威框架、市场化媒体的告知框架、网络媒体的质疑框架。  相似文献   

9.
张强  莫玫瑰 《新闻传播》2012,(9):215-216
本文以《华尔街日报》和《华夏时报》对于吴英案的新闻报道为例,运用新闻框架理论,在新闻材料的选择和材料的运用两个层面上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仅仅就这两篇报道而言,西方媒体倾向于冷静客观的方式来陈述事实和发掘其背后的新闻事件,而中国媒体则停留在案件本身,并未对事件做深层次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卿志军  席芳芳 《今传媒》2020,28(1):16-20
2019年2月27日至28日,特朗普与金正恩在越南河内举行第二次“美朝峰会”,这是继2018年美朝新加坡峰会后,美国、朝鲜两国领导人再次就半岛核问题进行讨论。此次事件对我国的外交政策有着重大意义,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强烈反应。因此,本文基于新闻框架理论,分别对新华网和联合早报网在第二次美朝峰会期间的新闻报道文本进行分析,通过文本分析和归纳总结,探究两家媒体在报道此事件时所使用的新闻框架,以期对我国媒体新闻报道的实践工作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1.
王丛  李天舒 《东南传播》2014,(11):128-130
2014年3月1日,云南省昆明市火车站发生了持刀伤人暴力恐怖袭击事件,该事件一经发生便引起全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然而许多西方媒体颠倒黑白,打着"专业主义"的旗号进行了失实报道。本文以框架理论为研究基础,以CNN、BBC、洛杉矶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等四家具有代表性的西方主流媒体作为研究对象,从素材选取与叙事结构、"新闻专业主义"的双重标准和西方媒体报道中国民族问题的固有模式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加强国内媒体建设的三点思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已成为突发性公共事件新闻报道的重要平台。本文以2021年"7·20"河南暴雨灾害为例,选取传统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市场化媒体"澎湃新闻"以及气象领域的自媒体"中国气象爱好者"三种不同类型的媒体在"7·20"河南特大暴雨期间的微博报道为样本,结合框架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报道信息来源、报道方式以及新闻议题框架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微博在气象灾害新闻报道中的特征及其报道框架的差异性。研究发现,不同媒体对于突发气象灾害的微博报道框架呈现显著性差异,形成了联动互补的传播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林锦 《报刊之友》2012,(11):41-43
框架分析是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用以剖析新闻的文本框架和受众框架的建构和互动。本文从框架分析的视角出发,对VOA、CNN以及《纽约时报》这三家美国媒体的网络报道中,对我国“7·23”动车事件在事发半年内的报道议题与报道方式进行分析,探析美国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对我国官方媒体形象、新媒体形象以及事件受害者形象的呈现。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取第24届"中国新闻奖"国际新闻版块34件获奖作品所涉及的新闻事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三家外媒网站(英国广播公司BBC,德国镜报,美国CNN)针对同一事件所设计的报道框架和叙事方式(包括不予报道),尝试从有限的材料中分析我国涉外报道主流媒体与外国媒体之间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5.
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时,会根据事件的新闻价值进行选择性报道。基于受众需求、价值判断、眼球经济等原因的选择性报道往往忽视了媒体的社会责任,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本文以最近媒体频繁曝光的一系列"老人倒地"事件为例,分析了媒体选择性报道机制的动因及产生的舆论影响,以发挥选择性报道在舆论引导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网络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等特点,对公众的公共健康观念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自杀是一个争议较大且研究意义显著的问题。现有研究指出:面对自杀这样的敏感议题,媒介在进行新闻生产时,应该加强对舆论和公众观念的引导,将自杀行为当作一种公众健康问题来进行报道。本文以2019年12月南方周末关于北大女生自杀事件报道为研究对象,基于框架理论视角分析该报道自杀议题的媒体呈现方式,并提出两点规范性建议:在概念系统层次构建理性同情、以人为本的新闻框架,在文本结构层次构建融入结构性问题和权力因素的新闻框架。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原体制下的报纸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有着比较稳定的新闻框架。自从传统媒体从“事业”开始向“产业”转变后,其衡量新闻价值的标准也开始寻求突破。网络媒体出现后,其特有的属性为商业嗅觉逐渐敏感的报纸提供了一种衡量新闻价值的标准,在针对某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报纸媒体相对稳定的新闻框架可能会由于网络媒体的介入而重构。本文以“周久耕事件”为分析对象,以新浪网对有关周久耕的新闻报道为分析数据,以实证的研究方法来分析网络舆论是如何介入并重构报纸媒体新闻框架的。  相似文献   

18.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灾难性事件是媒体报道的重要对象,不同定位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框架不同,对于国外灾难新闻,中国媒体是如何报道的?不同类型的媒体是怎样报道的?是否存在不同的报道视角?本文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以《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为研究对象,对两大媒体报道的内容进行框架分析,发现党报对境外灾难报道旨在国家形象塑造,而都市报更多的是新闻本位主义,满足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19.
台湾媒体对大陆新闻的“选择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前人多注重新闻报道的角度不同,本文以言论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框架理论,结合言论文体的特性,分析台湾3家主流媒体在汶川地震期间如何运用评论报道来选择与建构这一新闻事件,以传达其媒介立场与倾向,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台湾媒介与政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分析新闻网站和社会化媒体对夏俊峰"死刑核准日"在24小时内的报道框架,研究发现,它们同样可以借助于图片、文字和视频等多元化组合形式呈现的新闻,呈现出不同的新闻框架,两种平台所呈现的舆论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