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好了歌》中承载着大量的中国文化,不同的译者在译文中传达着不一样的文化信息。本文以文化翻译为切入点分析《好了歌》中负载的文化意义及其英文转换,通过比较中英文表述在不同文化下所引起的文化联想,以期了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完成的文化移植任务。  相似文献   

2.
隆玉婷 《海外英语》2011,(1):212-213
《好了歌》是红楼梦的文眼,而《好了歌注》是红楼梦文眼之文眼,对全文情节,人物命运皆有提点作用,所以它的翻译在《红楼梦》的翻译中可谓重中之重。该文拟以该诗为材料,从文体学和翻译学的角度对其两译文进行对比分析,藉此更好地理解原文,同时品评两译文是否成功地再现了原文美感和实现了原文功能。  相似文献   

3.
以杨宪益和霍克斯的《好了歌》英译本为例,对译者选词过程的差异进行调查,发现译者在选词上存在以下七个方面显著差异:文化因素,同义词选取,修辞格,译者变通策略,译文风格,对原作的理解以及审美的处理。  相似文献   

4.
何笑荧  宫丽 《现代语文》2015,(3):139-141
本文以《红楼梦》第一回中跛足道人所作《好了歌》及其两个权威译文——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以下称"杨译")与David·Hawkes、John·Minford翁婿的译本(以下称"霍译")为研究对象,从英汉语言对比的角度,以形合与意合、繁复与简短、抽象与具体作为分析依据进行探讨,旨在得出杨与霍在翻译过程中各自注重的翻译目的,同时也希望能反映出母语思维对翻译过程中语言使用的影响。目的在于加深对原作和译本的理解,有助于对英汉两种不同语言的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5.
《好了歌》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体悟与理解,它在《红楼梦》中担当着总纲的作用。作者不仅用大的事件、脉络演绎着《好了歌》的思想意蕴,而且用细密、精巧却了无造作之迹的叙事文法暗示着它的内涵,如楹联、签语,以及一些看似信手拈来,水到渠成的意象,也都在若隐若现之间,承担了暗叙与隐喻《好了歌》中所蕴含的佛道思想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好了歌〉在〈红楼梦〉中具有总纲的地位,它可以成为我们探寻〈红楼梦〉文化精神的重要门径之一.从文化阐释的角度看,〈好了歌〉及其注预设了全书的佛道话语语境和世俗话语境,它们与小说开头那一个美丽的神话交织并行,使小说既有强烈的写实特征,又有浓郁的浪漫色彩与宗教性的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7.
“三美论”是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提出的翻译标准,主要用于诗歌翻译。《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小说的巅峰。其中文采斐然的诗词韵文集中体现了这部作品的艺术性与文学性,但也给《红楼梦》的翻译增加了很多难度。该文将结合“三美论”来分析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霍克思和闵福德译本中关于《好了歌》的翻译。  相似文献   

8.
《橘颂》、《弹歌》与咏物诗的创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巅  肖玉林 《湘南学院学报》2005,26(1):43-45,54
将《橘颂》与《弹歌》作一番比较,显示屈原的《橘颂》才真正完成了咏物诗的创格。《弹歌》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咏物诗,其咏物意象是物象的再现,《橘颂》则借橘的吟咏,创立了咏物原则和咏物境界,奠定了中国咏物诗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风月宝鉴》与《桃花扇》都是采用"借情言政"的方式来表达作者对明王朝灭亡的痛惜,《桃花扇》用真人真事编成戏剧形式上演,而《风月宝鉴》则用隐蔽的方式来表达,其中甄士隐对《好了歌》的注释在《桃花扇》中多能找到相应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威廉.布莱克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诗作《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从背景人物、语气心境和意象象征等方面揭示了"人类心灵的两种对立状态",即天真与经验,但他们又相互依存,相互弥补,缺一不可。就像"羔羊(善)"与"老虎(恶)",均属上帝之作,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这种人生从天真到经验之过程的对立统一,不仅对人类是生存必需,而且对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1.
莫瑞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的篇名来自《旧约》,书中意象、人物大多取自《圣经》。通过比较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圣经》意象血田/血库,与《圣经》中同名人物派拉多/派拉特、露丝/路得、夏甲/哈格尔以及男主人公奶娃的文化内涵,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莫瑞森《所罗门之歌》是对《圣经》文本的戏仿,艺术地揭示了当时美国非洲裔青年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谱写了当代美国非洲裔版小写"《圣经》"。  相似文献   

12.
许渊冲的三美说是指音美、意美、形美,主要针对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红楼梦》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而其中形式多样的古典诗词作为书重要的部分,更是具有亘古璀璨的艺术价值。诗词翻译既是红楼梦翻译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该文针对红楼梦第一章中的《好了歌》,基于许渊冲的"三美说",深入对比分析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和大卫·霍克斯与约翰·阂福德译本,并由此探讨两个译本的优劣势。  相似文献   

13.
纵观学校教育,不乏这样一种现象.由于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以及家长与学生之间存在很多误解,使教育与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为此,理解教育的倡导者们开发了《教师理解歌》、《学生理解歌》与《家长理解歌》.并坦诚说明这些”歌”虽有其形,未尽其神,只有常诵常改,方可逼真。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是一部诗化了的小说。首先映入眼帘的第一回就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好了歌》,几百年来引起了人们无数的感喟和议论。有不少学者认为,《好了歌》以及歌注的每一句都是全书的伏线,甚至有人称之为《红楼梦》的“纲”。小说的英译本,不管是全译还是节译,即使面目全非的极简节译,都没有把《好了歌》删去,可见其在整部小说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弹歌》一直被视为描写远古人狩猎的歌谣,但这种解释难以成立。《弹歌》之"续竹"不可作"属木","逐害"不可作"逐肉"。《弹歌》非为黄世歌,《弹歌》只能是后世追记或臆测古代情形而形成之作品,其产生不会早于周代。《弹歌》的主题不是猎歌,而是孝子驱赶禽兽的悲歌。  相似文献   

16.
《诗经》中的歌与舞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颂》诗歌与舞相应而不相兼,歌者自歌,舞者自舞;《雅》诗歌与舞关系亦密,且与宴者可以既歌又舞,但属于自娱性舞蹈;《风》诗则缺乏歌与舞相兼的证据。“诗三百篇”不都是舞辞,只有《颂》诗中有舞词。  相似文献   

17.
唐诗扬 《考试周刊》2013,(79):24-25
目前,我国的生态纪录片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以《森林之歌》为代表的生态纪录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拉开了我国生态纪录片的序幕,填补了我国生态纪录片史的空白。文章以《森林之歌》的视听语言为基础,归纳和总结了《森林之歌》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8.
名诗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以丰富奇特的想象,丰满奔放的激情,多姿绚丽的意象,为我们描绘出了桂林山水的壮美形象,而诗歌在意象营造、语言运用上的独特效应,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称颂。  相似文献   

19.
李小玲 《海外英语》2014,(13):176-177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对非裔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中"树"的解读从自然意象,身体意象和建筑意象这三个层面进行,意在对《所罗门之歌》的生态意象进行深层解读,进而探析托尼·莫里森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所罗门之歌》通过巧妙的反复运用"树"的意象,对男性中心主义的主宰模式进行批判与反思,以呼唤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不同种族与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20.
《左传》中的"诗以言志",指西周至春秋时士大夫在朝聘、盟会、享燕、祭祀等场合中,常常或歌《诗》、或赋《诗》、或诵《诗》、或引《诗》言志,微言相感。考诸《左传》《国语》中所载的歌《诗》事例及二书中所载的音乐理论,歌《诗》艺术有三个方面的审美效果:"美其声";"‘礼’化了的诗的乐章之义";"听音而知治乱,观乐而晓盛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