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一、阅读,教师指导好小学生的朗读小学生学习一篇新课文,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扫除知识障碍,这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一是指导学生读课文,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响亮,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读破句。二是读课文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切不可让学生读上一遍就草草收兵,让读书仅仅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教师要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课文之美,读出语言之美,读出生活之美。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一味地让学生  相似文献   

2.
语文阅读教学,关键还在于读。试用修订版大纲强调:“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即声音响亮、清晰地读书或念文章,“需要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朱熹语 )还要求读出韵味和节奏。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以及启承转合、急迫舒缓的节奏美;体会文章的气势、神韵、风格,促进对文章的理解,形成良好的语感;有利于养成学生字斟句酌、不苟且、不粗心大意的习惯。比起默读、跳读、猜读等,朗读对打基本功的小学生更有价值。叶圣陶先生一向重视朗读,并…  相似文献   

3.
一、诵读———纵情地渲染美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朗读不仅有助于理解思想内容,而且能体会到语言的意味。古诗中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自行感知和体会。读书百遍,熟读成诵,是学习语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应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消化和吸收。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新奇、读出意味、读出感情。朗读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学生朗读时可以轻声自读,边读边想,边想边记;还可以高声诵读,底气十足,慷慨激昂,读出气势,读出自信,…  相似文献   

4.
姜广超 《文教资料》2011,(22):58-59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少做多读是搞好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朗读、默读等阅读方法的指导,把阅读教学的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读出语文阅读教学的真谛。  相似文献   

5.
侯桂敏 《新疆教育》2013,(7):119-12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相似文献   

6.
张秀霞 《宁夏教育》2014,(10):52-5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读,教学中教师要用扎实的读功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学会把握教材内容,读出文章的情感;要丰富学生的朗读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真正提高阅读教学中朗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而朗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比如,要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通过读书实践来实现;其中,课堂内有效的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显然,朗读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地读,必须有教师的精心指导与组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文特色,灵活指导学生朗读,使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下面,谈谈本人关于优化朗读教学的基本实践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何静 《学语文》2016,(4):29-30
古诗文"读出信息"、"读出画面"、"读出感情"、"读出问题"这四个教学环节以读代讲、以读悟情占据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打破了古诗词传统的教学套路——读准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朗读背诵,摆脱了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的繁琐的内容分析和串讲的现象,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有创意地阅读"等阅读教学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阅读。  相似文献   

9.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有着非凡的魅力。读是在反复品味作者语言、咀嚼、消化、吸收、领会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地读出感悟,获得知识呢?这就要求教师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读。只有主动地读,才能读出疑问,才能读出思考,才能读出情感。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朗读教学呢?  相似文献   

10.
第一教学板块 :诵读——体会诗的音乐美1.教师指出读诗的方法 :一读 :读准字音 ,如“缥缈(piāomiǎo)”;二读 :读出节奏和停顿 ;三读 :读出轻重音 ;四读 :读出感情。2 .请同学们按照教师的要求自由朗读 ,整体感受诗的音乐美。教师巡视 ,寻机个别指导。3.请每组各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 ,朗读时要注意音调和感情。不当之处 ,请其他同学校正。4 .多媒体课件 :“朗读时的节奏和重音”。第二教学板块 :讨论——品味诗的图画美1.问题 :诗作有哪些美的图画 ?2 .教师示范 ,学生发言。方法简述 :用一段精美的语言表现诗中画面 ;用画面释画面——若将你…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师要多一些思考和精心设计,切实抓好学生的朗读训练,教会学生读出课文的美感.在教学北师大版<林中乐队>这篇课文时,笔者在教学中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读出课文的节奏美、音韵美和意境美.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而朗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比如,要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通过读书实践来实现;其中,课堂内有效的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显然,朗读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地读,必须有教师的精心指导与组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文特色,灵活指导学生朗读,使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下面。谈谈本人关于优化朗读教学的基本实践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读历来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当下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一直存在着从满堂讲走向满堂读的误区,似乎读就是语文,读就是课改,读就是语文教学的一切。诚然,"读是架设在学生情感和作者情感之间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生的情感才能在教师的推动下和文章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升华",但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一味地为读而读,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读,形式多样地读,读出实效,读出情趣。只有这样,学生的朗读才能和理解感悟相融合,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4.
朴禾 《文教资料》2012,(5):43-44
朗读是一种诗意的表达,可以再现语文的美。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美,读出情感,读出领悟,读出见解,读出写作的欲望,将朗读能力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要通过朗读将美感带入语文课堂,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通过朗读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  相似文献   

15.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新课程基本理念要求:阅读教学首先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知道读出感情。这种带着感情、读出感情的朗读。称其为“感情朗读”。感情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美感,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6.
诵读是培养语感、深化理解、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以有效诵读为桥梁,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古诗词的内在美。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初读中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受音律美;在解读中理解诗意,掌握修辞,体会语言美;通过悟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把握情思美。  相似文献   

17.
我们提倡多读,也反对那种天地玄黄吼一通、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做法.毋庸置疑,学生的朗读离不开教师贴切的指导.一、朗读应体现读者个性一位老师教学《沁园春·雪》时,提出一个要求:“读出韵律美.”教者实际要求学生做的是“用斜线划分朗读节奏”,然后依据这个节奏朗读.  相似文献   

18.
正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能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通过学生阅读,才能对课文的内容做到基本了解,从整体上感知;通过阅读,才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立意和作者情感的理解,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中必须依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水平,选择适  相似文献   

19.
诵读:体会美的韵律 诵读是感受、品味诗词之美的重要方法。教者在教学这首词的过程中,将朗读指导贯穿始终。在揭示课题后,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涛句,并在纠正学生“西塞/山前/白鹭飞”的错误停顿时,巧妙地引出诗句的正确停顿,引导学生读出节奏。在启发学生想象了词所描写的画面后,要求学生通过朗读表现情感。最后,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轻吟高歌。  相似文献   

20.
阅读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这种能力主要是靠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创造性地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爱读、乐读、会读。朗读,作为理解语言、培养语感的有效手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就应树立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把朗读作为最根本、最经常的学习活动贯穿教学始终,并在朗读实践中增强目标意识,引导学生由易到难逐步披文入情,最后掌握课文的丰富内涵。这样,学生的朗读才能真正达到扎实、到位。新理念下的朗读教学应分三步走。一、初读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