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历经五千年沧桑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谱写了伟大而辉煌的篇章。中国文艺史上,文学与音乐最早结缘。诗歌同音乐舞蹈有着共同的美学特征,诗歌的音乐美,是诗歌突出的美学特征;音乐舞蹈不仅要求形象美,而且要创造出诗的意境,要有诗味。把音乐舞蹈作为描写对象的诗出现很早。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吟咏乐舞的篇章。魏晋以来,随着音乐、舞蹈的发展,乐舞诗创作蔚然成风。下面,我们分别从《诗经·陈风·宛丘》和曹丕的《善哉行》两首诗的分析中,看其乐舞的美学特性及乐舞的发展、变迁。一选自《诗经·陈风·宛丘…  相似文献   

2.
陈明 《家教指南》2003,(5):51-54
敦煌莫高窟第 1 5 6窟中的张议潮出行图 ,是一幅反映张议潮统军出行的历史画卷。图中的乐舞是我们研究晚唐河西地区甚至整个中古时代中国音乐史的重要资料。本文从晚唐河西地区的乐舞背景入手 ,具体分析了归义军时期的乐舞状况 ,进而探讨了张议潮出行图中的音乐是西凉乐 ,舞蹈是《万年丰》、《永世乐》等。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一生创作诗歌三千多首,数量为唐代诗人之冠。他又是一位具有高度音乐修养的人,对乐舞有特殊的爱好。他曾在诗中写道:“本性好丝桐”(《好听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船夜援琴》),经常是“浅酌一杯酒,缓弹数弄琴”(《食饱》),“夜舞吴娘袖,春歌蛮子词”(《对酒自勉》)。白居易一生,曾写过乐舞诗一百多首,其他诗中涉及乐舞者尚不在内。下面,试从三个方面对白居易的乐舞诗和他的乐舞美学观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4.
我们地处美丽的黔东南,这里有闻名遐迩的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它源远流长、品种多样、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地方色彩浓郁,是我国民族音乐遗产中一块瑰宝。在音乐教学中,我大胆把黔东南民族音乐特别是苗族音乐引进课堂,让学生从小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经过几年的探索,事实证明学生对我们黔东南的苗族音乐不仅能够接受,而且大多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5.
陈淳 《文教资料》2020,(7):116-117,90
“民族民间音乐概论”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音乐教育等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是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必修课程.在我国《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中,“弘扬民族音乐”是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作者以教学实践为例,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实际出发,通过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教学尝试,提出针对该课程教学实施中有效的教学方法、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富有浪漫情趣的楚人,是酷爱音乐和舞蹈的人民。与中原地区乐舞相比,楚人乐舞无疑具有地方特色。而它们的起源应该与娱神用的巫音巫舞有关。楚人重淫祀,而凡祀必载歌载舞。因此,楚地就成了歌舞之乡。楚歌楚舞,可以说是从楚国民间祭祀神鬼的艺术土壤里萌芽、发展起来的。楚人是有较高的音乐秉赋的。《文选》录宋玉《对楚王问》中说:有到郢都来唱歌的外来人,开始唱的歌是《下里》和《巴人》,国中附和而唱的有数千人。楚辞《九歌》中提到的楚人所用的乐器大多都从出土文物中得到了印证。特别值得一提的  相似文献   

7.
北魏都平城期间的乐舞文化,主体是以鲜卑为代表的北方各少数民族以及中亚一带的胡风乐舞。《旧唐书·音乐志》所载《真人代歌》"名目可解者六章"在《乐府诗集》中的对应辞篇,不是代歌原貌。公元5世纪中叶,来自龟兹、疏勒、西凉、安国、高丽、悦般等地域的各族乐舞流派与乐工流布平城,形成平城乐舞文化胡汉杂糅、多元荟萃的局面。北魏平城时代乐舞文化体系的构建过程,就是将聚集在平城地区庞杂的乐舞文化支系进行异源合流的整合过程,其最终结果是创造出戎华兼采、鲜卑当歌的《真人代歌》。  相似文献   

8.
贵州苗族地区学校引入苗族芦笙乐舞课程的价值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苗族芦笙乐舞传承现状为研究背景,采用田野调查、定量、定性等研究方法,从民族音乐学和音乐教育的角度对贵州苗族地区学校引入苗族芦笙乐舞课程的价值进行了研究与思考,目的是为贵州苗族芦笙乐舞传承和贵州苗族地区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提供参考。研究认为在贵州苗区校园中,芦笙乐舞文化具有文化传承、健身、娱乐、促进本民族凝聚力和各支系团结等价值。  相似文献   

9.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全面实施“课程思政”的育人指导方针,对“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在音乐课中的融入进行多方面的探索。文章从课前准备、课程实施、课程反思三方面,挖掘日本音乐《樱花》、印度尼西亚音乐《星星索》中的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以坚定学生的民族音乐自信和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0.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新课程实施多年来,教学一线的老师们在课堂上努力地探寻着民族音乐(包括戏曲音乐)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试图通过欣赏民族音乐、学唱民族歌曲、演奏民族乐器、学跳民族舞蹈等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喜欢并接受民族音乐,并涌现了许多优秀课例。  相似文献   

11.
<正>《苗家儿章庆丰收》是根据苗族的芦笙调填词而成的,歌曲简单易学,充满情趣。备课者课前首先就作品及苗族音乐文化背景进行了分析和筛选,最终设计出一节唱歌活动课,并作了很好的示范。课始:执教者从"苗族大山里的回声"入手,设计出"对着大山喊一喊""对着大山来敲鼓"等情境游戏,引导学生愉悦地进行节奏模仿活动,融知识于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走进苗族音乐情境。课中:苗族有两件特有乐器——"铜鼓"和"芦笙"。《苗家儿童庆丰收》中自然少不了铜鼓。教师先  相似文献   

12.
河北乐舞是汉代河北民众及权贵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其发展原因一是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二是随着经济发展和都市文化繁荣的需要音乐歌舞商品化,以及统治集团对乐舞艺术的喜好与需求.河北乐舞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女乐数量众多,进入宫廷,并遍及豪贵之家.少数女优跻身统治者行列,以善乐舞而得宠于帝王,并因此而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和乐舞艺术的发展.河北丰厚的音乐歌舞土壤还孕育出了著名的音乐家和整理传承音乐理论的学者.  相似文献   

13.
音乐和舞蹈最先是作为文学意象出现在《诗经》里的。诗经里不少有关宴飨、祭祀的诗歌都有关于乐舞场景的描写,这些作品反映两周时期贵族阶层的生活画面。《楚辞》有关祭神歌辞的作品对乐舞场面的描写更多。汉代乐舞艺术蓬勃发展,乐舞百戏在宫廷民间广泛流传,国家还专门设立乐府作为管理音乐的机构,更进一步推动乐舞艺术的发展。汉赋中出现音乐赋这一崭新的题材。汉魏六朝时期的音乐赋不仅篇目众多、创作规模较大,而且这些音乐赋所咏之音乐题材,包括咏乐器、咏歌、咏舞、咏乐人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此后音乐诗歌的创作方向。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音乐艺术历史悠久、光辉灿烂。“乐舞”作为一种音乐艺术形式,从远古到周初,经过先秦这一段漫长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逐渐确定下来,形成了一种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可见,“乐舞”中歌、舞、乐紧密结合的形式,是人类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因而也就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美。从迄今掌握的资料看,早在原始萌昧时期,我国就有歌舞音乐的产生。这些资料有见于考古实物,也有见于文字记载。虽然只是萌昧时期的作品,但其中  相似文献   

15.
诗、乐、舞的交融缔造了中国诗歌这朵奇葩。无论是《诗经》还是《九歌》,无论是《乐府诗集》还是唐诗,无一不打上了乐舞诗的烙印。乐舞诗的发展渐渐走出祭祀的束缚,奔向更广阔的天地,因之,娱乐性得以更多的彰显。  相似文献   

16.
音乐和舞蹈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又有着许多相通之处,两者均使得它们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必要和可能。在音乐教育中实施乐舞融合教学,这是遵循艺术自身规律的必然选择。在音乐课中将音乐与舞蹈进行融合教学,它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尽可能的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文献记载上古乐舞,自帝舜以下其名称与作者比较统一。舜乐为《韶》,禹乐为《夏》,商汤乐为《濩》,周武乐为《武》,但黄帝、颛顼、帝喾、帝尧之乐记载混乱,这是由于华夏上古乐舞存在代际流传,一部乐舞既有其始作者,也有其重修者所造成的。比较而言,《吕氏春秋》记述古帝、王之乐,侧重于各乐舞的创作及流传过程,而《周礼》《礼记》等文献则侧重于记录古帝、王之乐的代表作品,因此所述也往往不同,这是导致古乐舞名称和作者出现混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乐记》所载孔子与宾牟贾讨论《大武》乐,充分展示了上古乐舞所具有的记事功能,为理解“王者功成作乐”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历史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8.
李白以浪漫的、大气磅礴的诗歌闻名天下,但对于他的乐舞批评理论与观念,人们却知之甚少。李白的乐舞批评观念与他的人生观念、诗歌创作观念是一致的。这个观念就是:"万事贵天生"、"万籁各自鸣"。他推崇的乐舞是具有老庄气质的"天乐"。他认为:"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赠临洛县令皓弟》);理想的乐舞应当:"一风鼓群有,万籁各自鸣。"(《赠僧崔公》)在他看来,民间、外族率直、粗朴的歌舞艺术,是"去雕饰"、"合大清"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汉口学院《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慕课为例,围绕中国民族音乐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的实践,探讨慕课翻转模式的音乐教学对高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解构与重构,以期为高校音乐慕课+翻转课堂模式的良性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课型:欣赏课授课对象:初二年级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竹笛、乐谱、VCD、歌碟教学目的:1.通过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蒙古族音乐风格。2.通过欣赏《牧民新歌》让学生从乐曲中体会牧民在新社会的新生活,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热情和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教学重点:通过对乐曲的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蒙古族音乐的风格,感受牧民的新生活。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乐曲主题的表现和创作发展。教材分析:1.乐曲《牧民新歌》一曲是我国著名笛子演奏家简广易先生1966年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作品以浓郁清新的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