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潘飞声小传     
潘飞声(1858-1934),字兰史,号剑士,又号独立山人,别署老剑、说剑词人.广东番禹人.诸生.著《说剑堂集》.潘兰史以剑士自号,与君剑傅屯良、钝剑高天梅、剑华俞锷,同为南社中人,被称作“南社四剑”.兰史出身于番禺潘氏高门巨富  相似文献   

2.
转词是《马氏文通》所论的句读成分之一,是动字的一种连带成分。卷十“论句读”专门论述的四种句子成分依次为:起词、语词、止词、转词。转词在《文通》卷四论动字、卷七论介字中曾多次论及,但都是附带讲到。《史通》到卷十彖四才对转词进行了专门论述本文拟对转词的用法与矛盾之处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点绛唇·蹴罢秋千》是否李清照作品,历来争论不断,难以定论。王学初先生在《李清照集校注》中说:“此首别作苏轼词,见杨金本《草堂诗余》前集卷下又作无名氏词,见《花草粹编》卷一、《续草堂诗余》卷上、《古今词统》卷四、《古今诗余醉》卷十二、《花镜隽声》卷七、《诃汇》卷七、《同情集诃选》卷四。别有误作周邦彦词。按一九五九年出版之北京大学学生编写之《中国学史》第五编第四章,  相似文献   

4.
论凤林书院体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凤林书院草堂诗余》是宋末元初无名氏编选的一部词总集,厉鹗在《论词绝句》中称:“不读凤林书院体,岂知词派有江西”,使得此集与《花间集》相同,由词选而得词体之称。该文通过对凤林书院体艺术特色的分析,辨析了这部词选与辛派词风和张炎等格律派词风的异同,也展现了宋末元初江西词坛的风貌。  相似文献   

5.
谈周济的寄托理论曹保合周济是清代常州词派的理论中坚,他的论词主张集中体现在《词辨序》、《介存斋论词杂著》及《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词辨》一书是周济在嘉庆十七年(1812年)仿张惠言编《词选》例,在宝山令田钧家教其子学词时编的一部词的选集。二十年后...  相似文献   

6.
相对于唐宋词而言,清词的经典化程度远远不够,在文学经典化的过程中整体上处于“缺席”状态.但也不应否认,清代以及民国的词学家也借助于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层面建构着清词中的经典,这其中论词绝句的经典化功能值得重视.论词绝句是清代词学批评的重要方式之一,以诗论词,形象鲜明,易于记诵,便于传播,在清词经典化的建构中别具一格.论词绝句偏重于清词名家名篇的题咏,或从词史视角对清代词人予以定位,或用摘句批评的方式表彰清词名篇佳作.而论词绝句组诗,或古今通论,将本朝词家放在词史经典的序列里,肯定清词比肩唐宋,堪称典范;或专论本朝,而在词坛名家的筛选与定位上,亦具有鲜明的经典化意味.  相似文献   

7.
沈尹默,我国现代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南社成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他是写新诗即白话诗的一员骁将.新诗而外,兼写旧诗.此外还工倚声,能拍曲.所著《秋明诗》、《秋明室杂诗》和《秋明词》,已辑成《沈尹默诗词集》一册,1983年3月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至其所作散曲,现知共有五调八  相似文献   

8.
王全 《中学教育》2006,(12):30-31
2003年以前,“校本管理”一词在国内各学术期刊出现频率仅有37篇,2005年底,检索《中国期刊网》,“校本管理”一词检索论新出现了69篇.而且热度有增无减。[编按]  相似文献   

9.
南社词在中国词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中国传统词学的“最后辉煌”。南社处于新旧文学观念激烈碰撞的时代,其词学创作不仅有重传统的一面,也有革新一面。对词境的开拓即为其“新变”之一。南社诸子承担起了“词界革命”的重任,他们对词境的拓展主要表现在新思想的抒写与新题材的表达两个方面。这是最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者。  相似文献   

10.
当代词学大师夏承焘先生今年已八十五高龄。他以皓首穷经的治学精神从事词学研究,出版了《唐宋词论丛》、《唐宋词人年谱》、《月轮山词论集》、《放翁词编年笺注》、《瞿髯论词绝句》、《天风阁诗集》、《金元明清词选》等三十余种著作。一代词宗,为举世公认。去年十二月,中国韵文学会、杭州大学等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庆祝他从事学术与教育工作六十五周年时,胡乔木同志特为题词:“文坛先进,词学宗师”。  相似文献   

11.
赏夏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陆游的一首《初夏绝句》,太平盛世的夏天就轰轰烈烈地来了。唐朝的贾奔更有气势:“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相似文献   

12.
人教社大修订版小学语文教材选入了苏轼的题画绝句:惠崇《春江晚景》。对于这首诗的题名,亦即是“晓景”还是“晚景”,各家版本并不一致:《唐宋诗举要》、《苏轼诗集》等题为《春江晚景》;《绝句三百首》、《宋诗选注》(钱钟书先生编)等题为《春江晓景》。一“晚”一“晓”并非  相似文献   

13.
庞树柏是清末民初一名具有反清思想的革命青年,又是南社文人团体中颇负盛名的填词高手,其词作绝大部分见于《南社丛刻》。庞树柏的词作真挚动人,与晚清近代时期崇奉南宋的词坛风气趋向一致,同时带有较为鲜明的个人风格,在形象塑造及情感抒写、“造境”手法、语言特色等三方面共同表现出清婉凄楚、寒秀幽妍的艺术特色。庞树柏在近代词史上占有一定地位,钱仲联的《近百年词坛点将录》将他置于“地暗星锦豹子杨林”的地位,且称许他为“南社词流眉目”。  相似文献   

14.
最近 ,凝聚王家范先生多年心血的《中国历史通论》① (以下简称《通论》)终于付梓出版 ,欣喜之余 ,仔细研读 ,发现该书的特点之一就是以“通”的视野聚焦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问题。其中 ,前编第四章《农业产权性质及其演化》 ,提出了传统社会的“农业产权”问题 ,颇有新意。在此作一简单介绍 ,并发表一些个人看法。一、《通论》中的“农业产权”论有关农业产权的问题 ,1 999年的《史林》和《华东师大学报》上就曾刊登过王先生的部分初稿 ② ,此次《通论》的前编第四章 ,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更为系统的阐述。《农业产权性质及其演化》分上下两篇…  相似文献   

15.
谈周济的寄托论曹保合周济(1781──1839),字介存,号止庵,嘉庆十年进士。他是清代常州词派的理论中坚。他的论词主张集中体现在《词辨序》、《介存斋论词杂著》及《宋四家词选序论》中。《词辨》是周济在嘉庆十七年(1812)仿张惠言编《词选》例,在宝山...  相似文献   

16.
夏承焘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学者,他以皓首穷经的治学精神从事词学研究,写出了嘉惠后学的《唐宋词论丛》、《唐宋词人年谱》、《美白石词编年笺校》、《月轮山词论集》、《瞿髯论词绝句》等学术专著。同时,他又是创造性地运用旧体词这一艺术形式,努力开辟词坛新境的当代著名词人,他的词作,也已经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加以结集和印行。正是以这两个方面的突出成就,夏承焘先生成为学术、教育界和词坛共同推尊的“一代词宗”,赢得了“今我高山同仰止,钱塘一塔一词人”(裘樟松同志句)、“亲栽桃李三千树,管领风骚六十年”(王权先生句)的称誉。  相似文献   

17.
李清照《词论》三解周桂峰对于李清照的《词论》向来毁誉不一,原因之一乃在于误解原意。本文拈出三点逐一解说,似可为恰当评价《词论》得失之一助。李清照的《词论》因为“历评诸公歌词,皆搞其短”,招来许多非难。但又因其毕竟具有不可磨灭的理论价值,便不断引起词学...  相似文献   

18.
科学作为客观事物的存在,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然而最初并没有“科学”这个名称,早期使用的却是“格致”一词。“格致”源于《礼记·大学》中的“致知在植物,物格而后知至”。可见“植物致知”即探究事物原理,以求取知识。明末天后六年(1626年),出版了《空际格致》一书,内容着重介绍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论n其中“空际”相当于“自然”二字,“格致”即“科学”一词。清时,“格致”成为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的统称。至今,上海市还有一所“格致中学”,其前身为1847年成立的“格致书院”。“科学”一词,系于19世纪末至20世…  相似文献   

19.
王士禛的词学观主要表现在其词论专著《花草蒙拾》《倚声集初》序言及对所选词之评语中。王氏的词学观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兼容并包的开放态度,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推尊词体,强调词之功用;二是主张词"当分正变,不当分优劣";三是确立婉约含蓄的神韵论词观;四是客观看待南宋词和北宋词,二者并重,各取所长。王士禛的词学观对其后来的清代词派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李清照的《论词》的批评集中在她的“协律说”和对苏轼的批评上,这些批评虽然有合理的地方,但是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读。本文从李清照的词学本体论精神出发,注重发掘《论词》对词学的本体论建构的贡献,廓清《论词》的批评维度,还原“协律论”的真实意义,对《论词》的价值进行了多方位的重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