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王莽与儒学     
王莽自幼身受儒学教育,服膺儒学价值并努力践行儒家道德.实为西汉末期儒林领袖.自平帝起,王莽秉政,更加大力扶掖儒学,并对儒学的政治理想进行了大规模的实践.援儒礼以更张制度,即"王莽改制".王莽改制的实质,就是以儒学政治理想模式,来解决秦汉以来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王莽的这场改革运动,其实是政治制度的儒学化过程.东汉建立以后,对王莽改制进行了清算整理,但涉及儒学及儒学政治制度化的问题,在很多方面仍依其旧.从而奠定了儒学参与建构政治制度的基础,由此可见王莽改制对后世政治制度发展的影响甚为深远.  相似文献   

2.
王莽与儒学     
王莽自幼身受儒学教育,服膺儒学价值并努力践行儒家道德,实为西汉末期儒林领袖。自平帝起,王莽秉政,更加大力扶掖儒学,并对儒学的政治理想进行了大规模的实践,援儒礼以更张制度,即"王莽改制"。王莽改制的实质,就是以儒学政治理想模式,来解决秦汉以来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王莽的这场改革运动,其实是政治制度的儒学化过程。东汉建立以后,对王莽改制进行了清算整理,但涉及儒学及儒学政治制度化的问题,在很多方面仍依其旧,从而奠定了儒学参与建构政治制度的基础,由此可见王莽改制对后世政治制度发展的影响甚为深远。  相似文献   

3.
经学在巴蜀地区的大规模传播始于西汉文翁立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巴蜀经学就以汉代中央博士官所传今文经学为主。进入东汉以后,更是与谶纬、灾异之学相结合,形成了这一时期巴蜀的儒学学术风尚。在东汉中后期今文经学即将被古文经学取代的前夜,巴蜀经学达到了自己的顶峰。  相似文献   

4.
东汉前期,儒学的思想统治地位真正确立,儒学成为思想化的主流,谶纬盛行。白虎观会议实现了谶纬、今古经学的合流。东汉中后期,儒学的地位发生动摇,各种化思潮兴起。思想化的多元化为诸葛亮政治思想的形成提供了营养,其治蜀的政治措施是对汉末诸种化思潮的发展和实践。  相似文献   

5.
政治社会化视域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国家主导政治文化在大学生中有效传播,提升大学生对主导文化的认同度;二是促进大学生个体政治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基于政治社会化考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政治社会化原理,从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发挥党团组织与学生社团作用、开展社会实践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5个方面入手,推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国家主导政治文化在大学生中有效传播,提升大学生对主导文化的认同度;二是促进大学生个体政治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基于政治社会化考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政治社会化原理,从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发挥党团组织与学生社团作用、开展社会实践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5个方面入手,推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儒学是统领中国历史几千年的主流文化,儒学文化对政治的表达是其与所生成社会相契合的体现。儒学思想渗透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朝代中,这种思想文化的传播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通过契合每个朝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实现的。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探讨儒家文化得以生生不息成为有古有今且有承继性的文化的原因,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儒学教育社会化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形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儒学教育以人性论为理论基础,期许为人的社会化教育提供一个内在合理的理论依据。儒学教育社会化的基本形态有君主教育的儒学化,士人培养及选拔的儒学化,民众教育的儒学化。儒学教育社会化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既富有创新精神,亦不乏保守力量。儒学教育社会化作为儒学实现德治的生命线,是维系中国古代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也是促进中国古代社会明发展的一块基石。  相似文献   

9.
当代大众传媒演变及其与青年政治社会化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大众传播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政治社会化是个体在参与社会传播活动中,接受共同体基本的政治取向及行为规范的过程。社会传播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三者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功能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人际传播指二人或多人之间进行的口头传播,其中家庭与同伴对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最大。家庭在政治人格的塑造、人生观的形成以及基本政治生活规范的获得方面,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尽管父母并不一定有意把政治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和越南自古在文化和经济、政治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和交往。中国的儒学思想在汉代就已经传播到现在的越南,曾经对越南的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儒学传播到越南后,通过和佛教等思想斗争以后逐渐取得了正统思想的地位,并和本国的思想结合起来,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和发展,对越南的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孔子创立了儒家之道,但是真正使儒家思想得到独尊的则是汉代大儒董仲舒。董仲舒怀着儒者所特有的强烈的忧患意识竭尽毕生所学重新诠释儒家思想,建立了一套天的哲学。在他的理论系统中“天”有3层涵义:自然之天、神灵之天和义理之天,而“天人感应”的思想则最终使儒学获得了统治者的支持,对西汉以及之后的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谶纬是汉代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是以天人感应为核心,以阴阳五行来解释经学而产生。谶纬盛行是与经学自身的发展分不开的,它与汉代儒生的社会地位有关,又是“学随术变”的必然。在特定的环境中,谶纬被一些人用作王权争夺的工具。王权们不断改造谶纬的功能,使谶纬限制王权的积极功能减弱,加上学者对谶纬的怀疑批判和古文经的突起,导致谶纬逐渐衰落。  相似文献   

13.
论儒学的价值结构及其现代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政治文化的视角考察儒学,提出儒学的价值系统呈“三层次结构”。其中,君权至上是核心,决定着儒学理性思维和价值选择的主导方向;父权至尊是君权至上的社会保障机制;伦常神圣作为价值中介,使君权至上与父权至尊得以相通互补,而且具有了可操作性。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分析了儒学的“格式塔”学术模式,辨析了儒学的理性与合理性问题,认为儒学的现代命运远不像现代新儒家们讲的那么乐观,复兴儒学难免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14.
董仲舒是两汉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经他改造后的儒学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正统。董仲舒把自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的一些有关祥瑞灾异的思想系统化、政治化,形成了一套为统治者服务的祥瑞思想,成为董仲舒实现其“大一统”愿望的理论工具之一,对两汉时期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汉画像石上丰富的祥瑞图像正是这种影响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5.
今本《楚辞》以传释经的编纂体例是刘安定下的,屈原作品为经,述骚作品为传。在儒家还未取得绝对统治地位的西汉初期,楚人刘氏建立的汉朝对楚文化的优秀代表屈骚十分推崇。即使在提倡尊儒的汉武帝时期,"悉延百端之学"的文化政策也为屈原作品提供了称经的文化空间。随着楚文化与各地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统一的汉文化,汉朝政府无需再以楚文化自我标榜,儒家思想在社会意识形态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屈原作品称经的真相逐渐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相似文献   

16.
两汉近四百年将儒学官方意识形态化,是汉末诸多流弊产生的根源。比如因为过于相信德化的效果而轻视了法律的威慑作用而造成的法制松驰的现象;因能否在社会上拥有儒家教诲的孝、廉、敦厚等名声,决定了能否进入仕途而造成的求名之风兴盛的现象;因社会对道德的高标一格而造成的社会风气的虚伪不实现象;在政治思想领域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抹煞、对学术思想的理解片面,死板等因素而造成的政治思想的僵化、教条等现象等。上述由儒学的官方意识形态化所引起的社会流弊,正是汉末魏晋时期政治思想嬗变的源头。  相似文献   

17.
两汉时代,儒学影响达到岭南少数民族地区。汉帝国儒家化文教政策的刺激,和岭南地方循吏本着用夏变夷观念和大一统意识所进行的治理实践,在使儒学成为当地主流文化价值形态的同时,也造就了一个新的本土儒学知识阶层产生。这为以后儒家文化传播至整个越南地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唐代墓志、笔记小说、出土文书中很多材料涉及到寡居妇女,其中包括妇女守寡的原因,寡居后的物质生活、精神状态、与娘家的关系,以及寡妇再嫁的不同原因与结果。魏晋隋唐的士族根据儒家道德要求,形成了独特的礼法门风。汉代妇女盛行自由改嫁,到唐代中、上层妇女大多选择守寡,原因在于士族礼法门风向皇室和普通民众的传播普及,这反映了儒家礼法文化正逐渐为全社会所接受。  相似文献   

19.
汉武帝以后,解释、阐明和研究儒家经典的经学正式形成,儒学从此以经学为主要表现形式继续流传和发展。因此,两汉虽有儒学、经学两种不同的说法,与政权合作的只是经学而已。政治权利支持和社会心理认同使得经学逐渐成为汉代国家意识形态,并对汉代政治、文化、教育、风俗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葛洪《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中的儒家思想不是体现在对儒家经学的解释上,而是运用儒学理论和其他各家他认为合理可行的理论来为自己的社会人生理想寻找出路,其实儒家中也有他认为不合时宜的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就为我们今天的儒学改造课题提供了思路:即在具体的社会形态和现实状况下,如何利用和发展儒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