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雷 《青年记者》2006,(24):38-39
2006年6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刊登《富士康员工:机器罚你站12小时》的记调查,章经媒体转载后引发广泛关注。2006年7月3日,富士康认为该报道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向深圳市中院提出诉讼。7月17日,记王佑和翁宝收到了法院冻结其资产的通知书。8月25日,富士康旗下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以名誉侵权为由,起诉《第一财经日报》记,索赔3000万元,并申清冻结了被诉记的个人财产。8月28日,《第一财经日报》发表声明,对鸿富锦公司采取诉讼保全措施查封记个人财产“表示强烈谴责”。8月30日晚,富士康将诉讼标的降为1元,相关记财产被解冻,同时将《第一财经日报》列为被告。9月1日,《第一财经日报》组建律师团应对富士康诉讼。2006年9月3日18点10分,《第一财经日报社与富士康科技集团(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联合声明》出现在《第一财经日报》网站上。双方在“相互致歉、相互致敬”之后,富士康撤销了对“一财”的诉讼。至此,这场闹得沸沸扬扬的官司就这样戏剧性地握手言和。  相似文献   

2.
甘勇  李瑾 《新闻前哨》2006,(10):49-49
因不满一篇有关富士康员工“超时加班”问题的报道,最近台湾首富郭台铭所控制的富士康科技集团旗下公司——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以名誉侵权纠纷为由,向《第一财经日报》两名记提出总额人民币3000万元索赔,并由法院查封、冻结了两名记的个人财产(以下简称“富士康案”)。据悉,该案是目前国内向记个人索赔金额最大的名誉侵权案。本拟从法律角度,指出其瑕疵,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3.
青记 《青年记者》2006,(17):52-53
因不满媒体报道其在深圳代工厂普遍存在的劳工“超时加班”问题,世界500强、台湾制造业巨头——台湾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大陆投资的富士康科技集团子公司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以名誉侵权纠纷为由,最近向((第一财经日报》的记和编委提出总价3000万元人民币的索赔。这不仅是目前为止全国索赔金额最大的名誉侵权案,同时也首开大型企业查封记个人私有财产的先例。  相似文献   

4.
一、舆论监督引发名誉权诉讼2006年6月15日和22日,由于《第一财经日报》刊发了记者王佑采写的两篇报道《富士康员工:机器罚你站12小时》、《富士康离职女工:连续作业12小时已是家常便饭》,揭露富士康科技集团在深圳的工厂普遍存在工人“超时加班”问题。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因《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其存在工人超时加班等  相似文献   

5.
孟建  钱海红 《新闻记者》2006,(10):39-41
前些日子,陡然而起的“富士康”案又倏尔平息。“富士康”案的基本情况是:国内媒体《第一财经日报》于2006年6月15日和22日分别刊发了两篇报道,反映的是富士康普遍存在工人“超时加班”问题。7月3日.与此报道有关的台资企业富士康科技集团下属的鸿富锦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在深圳以名誉侵权为由,向《第一财经日报》两名记者提出总额3000万元的索赔,并要求法院查封两记者的个人财产。8月30日,富士康集团决定把对《第一财经日报》两住编采人员的索赔额降为1元人民币,并追加《第一财经日报》社为被告。9月3日,富士康与《第一财经日报》发表联合声明,以和解的方式解决了这场诉讼纠纷。此案曾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刊为此发表一组文章,从公关危机的处理、法律视角的点评和呼吁构建和谐传播环境三个方面来讨论此案,以见社会各界的反应和此案的意义所在。[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田华 《新闻界》2007,(2):77-78
2006年6月,因报道富士康科技集团旗下鸿富锦(深圳)公司员工超时加班,《第一财经日报》两记者被富士康告上法庭,遭受巨额索赔,双方剑拔弩张,成为轰动全国的由舆论监督引发的新闻事件。9月初,富士康事件突然峰回路转,双方握手言和,匆  相似文献   

7.
一个企业在面临危机时能否采取明智而有效的公关对策,成为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甚至可以说是企业的立足之本。一、“富士康”事件与危机公关日前,富士康科技集团旗下子公司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因不满媒体报道劳工“超时工作”问题,以名誉侵权纠纷为由将《第一财经日报》的记者和编委告上法庭,并提出高达3000万元的索赔,还要求法院查封、冻结了两人的个人财产。此事件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一时间舆论哗然,纷纷将矛头指向富士康,对其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后来,经过双方的协调,二者于9月3日发表联合声明,称双方“基于建设和…  相似文献   

8.
陈强 《新闻传播》2007,(11):36-38
2006年的夏天,传媒人最关注的一个话题莫过于“富士康天价索赔案”。事情缘起2006年6月15日,上海《第一财经日报》在C5版头条发表了记者王佑的《富士康员工:机器罚你站12小时》(以下简称《富》文),披露台湾首富郭台铭旗下富士康科技集团(Foxcom)深圳基地(即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员工超时加班的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9.
轰动一时的富士康科技集团下属的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起诉《第一财经日报》两位记一案,在当代中国新闻侵权诉讼案件史上十分罕见:从8月28日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富士康状告记侵害其名誉权并向记索赔3000万开始,到8月30日富士康将诉讼索赔由3000万巨额改为象征性的1元,再到9月3日富士康撤诉,双方发表和解的联合声明,真是一波三折,起伏跌宕,极富戏剧性。有评论认为,“其悬念度和跌宕度倒不像是一场新闻侵权官司,而像是事先精心导演的一幕精彩戏剧,全然出乎人们的正常思维和判断”。  相似文献   

10.
牵动整个新闻界和社会神经的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士康公司)起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翁宝、王佑事件,因为诉讼标的由天价的3000万元陡降为象征性的1元,而从8月31日起趋向于一场闹剧。仅仅4天后,诉讼双方即达成和解并发表联合声明:富士康科技集团同意就《第一财经日报》相关诉讼案自声明发布日起即撤消;双方对该事件给对方所造成的困扰互致歉意。富士康以“创新型”诉讼为起点,以还原事实真相为目的,以打压当事记者为单点突破,发动了抢夺话语权的凌厉攻势,导致各种社会力量纠合在一起,为争夺现实语境下的话语权而展开角…  相似文献   

11.
《新闻天地》2006,(10):17-17
据中新社北京九月十四日电,引起轰动的富士康公司向《第一财经日报》“天价索赔”案几经周折刚刚和解,因一篇涉及猎杀金钱豹问题的报道,《第一财经日报》被山西东方国际狩猎场有限公司告上法庭,再次陷入“官司门”。山西东方国际狩猎场称,国家林业部门对狩猎的动物有着明确的规定,严禁措杀金钱豹。该狞猪场从今年元月起,正在筹备“首届中国国际  相似文献   

12.
朱文轩 《青年记者》2006,(17):51-51
中国目前只有时尚杂志,没有新闻杂志吗?新闻杂志的广告受众和新闻受众一致的环境还没形成吗?“冷风劲吹”——《中国杂志:陶醉在自恋的幻境中》上海《第一财经日报》两记者遭遇富士康索赔3千万,这是全国目前索赔金额最大的名誉侵权案,同时首开大型企业查封记者个人私有财产的先例。此事件虽一波三折,但财大气粗的企业直接针对记者个人,通过财产保全的方式给记者造成压力,是耶?非耶?  相似文献   

13.
沸沸扬扬的“富士康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案”,最后以双方的和解画上了句号,但这次事件是否就真的尘埃落定了,我看也未必。在这次事件中,最初是媒体手握“社会公器”的尚方宝剑与富士康公司就“血汗工人”问题进行的较量,后来演变成因富士康公司认为《第一财经日报》的相关  相似文献   

14.
又一个年度的中国记者节来到了。大凡在这个庄严的时节,新闻界的朋友们都要重温新闻记者的使命,国人也会再次体悟新闻舆论的力量。今年记者节前的几个月,发生了一件令社会各界尤其是新闻界刻骨铭心的事件:富士康公司诉记者案。事件的经过和缘由是:6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发表记者王佑采写的题为《富士康员工,机器罚你站12小时》的调查报道,一个星期后,该报再次推出后续报道。富士康公司据此于7月3日向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交一份民事诉状,以名誉侵权纠纷为由,将记者以及《第一财经日报》编委翁宝列为被告,要求“依法追究被告的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15.
林爱珺 《传媒观察》2006,(10):16-16
不久前,“富士康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案”在中国大地沸沸扬扬地传播着、炒作着,各方学者、新闻工作者和一般受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聊富士康,没花一分钱广告费,富士康就一夜走红。本案来去匆匆,从立案到未经开庭而撤诉仅9天;诉讼标的额从3000万元“蹦极似的”暴跌到1元钱;最后以富士康与《第一财经日报》联合发表声明互致歉意的结果戏剧性地结束。企业诉记者报道失实,从一起名誉权官司发展成为一次众说纷纭的公共事件。有人说这是一场“闹剧”,有人说这是富士康在危机公关,有人说这是“媒体业的9·11”,有人在抱怨司法腐败、法院执法…  相似文献   

16.
从8月28日到9月3日.台湾富士康集团诉《第一财经日报》的”名誉侵权案”.经历了从索赔3000万元到1元.到双方握手言和、富士康撤诉的令人瞠目的戏剧性过程。  相似文献   

17.
亦杰 《今传媒》2006,(11):49
备受全国关注的富士康同《第一财经日报》(以下简称《一财》)的新闻官司,以当事双方发表联合声明,互致歉意为“大结局”,达到“和谐发展,善意解决”的目的。这样的“大结局”体现了双方向理性靠近的姿态,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但是,我觉得这样的“大结局”中还有缺憾。试问《一财》与富士康握手言和的时候,想到了对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如何维护与改善吗?从报道中看不出来。《一财》是因为报道了富士康员工超时加班才被富士康诉讼的,那么,到底富士康有没有“超时加班”的问题?原来说是报道“失实”,被告说“我们有证据”。而双方和解时闭口…  相似文献   

18.
沈正赋 《今传媒》2006,(11):9-11
每当人们在谈到如何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的时候,往往过于强调它的外部环境因素,诸如法律保护缺失、地方保护主义作祟等,给新闻舆论监督的正常开展带来困难、造成干扰,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或者淡化了新闻媒体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拟就新闻媒体在“富士康诉记者案”中的前后表现,对其在舆论监督中的角色定位作粗浅的分析和探讨。一、研究缘起:记者遭天价索赔案始末2006年6月15日,上海《第一财经日报》在C5版头条发表记者王佑采写的《富士康员工:机器罚你站12小时》一文,以一名化名为陈峰的富士康普通员工的口述实录形式,报道台湾首富…  相似文献   

19.
靖鸣  陆先念 《传媒观察》2006,(10):14-15
事件事件最早可以追溯到2006年6月13日英国《星期日邮报》的一篇报道,该报道称生产苹果公司主打产品iPod的富士康女工每月的工资收入仅有27英镑。两天后,《第一财经日报》C5版头条跟进发表了《富士康员工:机器罚你站12小时》一文,成为事件的直接导火索。该文以一名普通员工的口述实录形式,指出富士康工厂存在“一般操作工必须连续工作12小时,不得说话”、“三个女工因经常加班而在生产线上晕倒”等非法用工现象。16日,苹果电脑(中国)公司新闻发言人表示:如果代工厂不能满足员工待遇的有关原则,苹果将会取消其代工资格。19日该公司开始对代…  相似文献   

20.
从富士康一案看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艳锋 《新闻窗》2007,(3):19-20
从2006年8月28日到9月4日,台湾富士康集团诉《第一财经日报》的“名誉侵权案”经历了从索赔3000万元到1元,再到双方握手言和、富士康撤诉的令人瞠目的戏剧性过程。经媒体报道后,这起天价索赔案迅速引起舆论高度关注,以至成为全国性的焦点议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