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津市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结构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和帕累托法对天津市在第十届、第十一届全运会上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布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天津市在第十届、第十一届全会上获得奖牌数相对比较稳定;(2)第十一届全运会奖牌数/项比值最高达到3.75,说明天津市优势项目过于集中,其竞技实力提高的空间受到限制;(3)天津市在全运会上优势项目为游泳、排球、网球、击剑、柔道和体操;(4)天津市优势项目中技能主导类项目主要集中在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隔网对抗和对抗格斗性项群。  相似文献   

2.
应对第十一届全运会我国主要省市区域竞技实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第5~10届全运会成绩为研究对象,对第十一届全运会我国主要省市区域竞技实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粤、辽、沪依然三足鼎立,但垄断地位已受到严峻挑战.山东有望对全运会新、老霸主发起强有力的挑战.2)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山东的主要金牌竞争点集中于速度类、耐力类、同场对抗和隔网对抗类项群;速度力量类、准确类、格斗对抗类项群是次要夺金点和主要得牌点;难美类项群是次要得牌点和主要得分点.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九运会奖牌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各代表队在奖牌上所获得的名次与它们参加和获得奖牌的大项数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平均每个大项所取得的奖牌数与奖牌名次呈正相关关系;少数大项所获得的奖牌在各代表队奖牌总数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奥运会奖牌带入全运会的记分办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等研究方法,对江苏省体育代表团在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运会上的优异表现进行分析,探寻江苏竞技体育强盛的原因。认为经济快速发展、各级政府的支持、拥有一流的场地设施、培养引进高水平的教练员和运动员、科研投入力度较大、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群众体育的发展壮大以及各种赛事的举办等造就了江苏省竞技体育的强盛。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帕累托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在第9届、第10届、第11届全运会的参赛项目及其竞技水平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为自行车、赛艇、跆拳道、拳击、武术套路、武术散打、射击。上述优势项目在11届全运会上成绩呈下滑态势,主要原因有:对手实力提升,竞争优势不再明显;心理素质不稳定,关键时刻发挥失常;公平意识缺失,服用违禁药品。针对以上原因,提出如下对策:利用优势,创造新的奖牌增长点;优化项目布局,大力开发潜优势项目;建立运动员参赛风险管理体系,确保项目稳定发挥;加强思想建设,维护公平竞争。  相似文献   

6.
对山东、江苏、辽宁、广东四省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取得的奖牌及其项目竞技实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鲁、苏、辽、粤四省竞技体育实力位居我国体坛前列,排名此起彼伏;四省要不断扩大各自的优势项目群,挖掘潜优势项目,合理布局项目结构;与全运会赛制改革的步伐保持一致,提高教练员业务素质与执教水平;建立雄厚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以奥运会为依托,借助自身优势,拓展新的金牌增长点。  相似文献   

7.
从第十届全运会田径比赛的成绩和奖牌的地域分布情况来看,我国田径运动的发展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虽有少数项目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总体上仍与世界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8.
论文试图通过广东队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体操比赛上的表现对广东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基本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广东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和优劣,进而建议采取相应的措施,发挥有利的因素,摸索出一套培养广东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9.
了解全运会近年来奖牌及竞争实力的变化情况,正确把握全运会自行车项目奖牌分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准确把握竞争方向,提高自行车运动水平,通过对7、8、9三届全运会的奖牌和竞争实力的对比分析,发现全运会奖牌分布走向由个别强队垄断趋于分散方向发展,强队的垄断地位逐渐削弱,分布数量也逐渐均衡。而且,男子项目的竞争实力相对于女子项目更为均衡。  相似文献   

10.
运用帕累托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天津近三届全运会竞技实力特征、奖牌项目分布、优势与潜优势项目特征,掌握天津竞技体育现状和影响天津备战工作成效的各非专项训练因素。研究表明,天津竞技整体实力总排名和获牌项目稳定,奖牌覆盖面较低,获牌项目以技能主导类项目为主,男女获牌项目存在差异。备战任务的艰巨性与特殊性要求在强化专项训练的同时,更需加强对非专项训练因素的调控。建议建立体育人才综合开发调配系统、物资筹集保障系统、科技支撑与保障系统,进一步完善奖牌布局,成立制度体系研发部门和运动员文化教育中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第十届全运会自行车比赛的奖牌分布和各队得分情况进行了统计,并结合九运会及近两年国内自行车比赛的成绩,对各参赛代表队的实力变化情况,及各竞赛项目国内竞争格局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各项目竞争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  相似文献   

12.
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速滑比赛成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第九届、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运会速度滑冰比赛各项目运动成绩的统计比较分析。探究了我国速度滑冰在全运会上各个项目运动成绩的发展规律,结果表明:我国速度滑冰运动的整体运动成绩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女子500 m是我国的绝对优势项目,男子500 m和女子1 000 m是次优势项目,其他项目为弱势项目,整体差距很大,而且有差距越来越大的发展趋势。据此提出了转变战略部署和训练观念等对策。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运用经济学中"钟罩"现象理论,提出了竞技体育的"钟罩":即在"奥运争光"和全运会战略大背景下,竞技体育"钟罩"的体现;中国竞技体育中为了争夺奖牌,陷入一切为了奖牌服务的"奖牌钟罩",在这两个大"钟罩"的笼罩下,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道路也陷入了死板的发展模式,作为竞技体育之母的田径项目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发展弊端。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广东省游泳成绩的分析,(以及与九运会时的成绩做比较)说明广东省竞技游泳成绩有所滑坡,出现项目发展不均衡、尖子运动动员不尖等现象,并探讨、分析广东省十运会游泳总体成绩下滑、后备人才溃乏的原因,并针对此提出理论上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湖南与湖北竞技体育第十一届全运会成绩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比较法、数理统计法分析了湖南与湖北十一届全运会之间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为湖北备战十二届全运会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湖南省明显在金牌与奖牌排名上比湖北省处于领先地位,但两省总分差距不大;从全运会奖牌榜上来说湖南成绩较湖北成绩占有优势,而赛会成绩优势更加明显;从前三名的数量和获得名次各项比例来看,湖南省比湖北省优势依然明显,但前八名数量基本持平接近;项目结构来看,湖南存在着夺金项目分布面窄,湖北各个项目发展水平很不平衡的特点,上述两个不均衡现状的存在,严重制约着两省竞技体育整体实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等方法,深入分析北京市竞技体育发展现状、项目布局、项目实力、近4届全运会取得的成绩,以及影响北京市竞技体育更好发展的不利因素。结果显示:北京市竞技体育总体实力只处于第二集团,距上海、广东、江苏、山东等第一集团还有一定差距。要在新时期、新环境下,科学规划与布局基础性项目、水上项目和集体项目,特别是充分利用成功举办奥运会这一历史契机,在保持优势项目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可能出现的新的金牌(奖牌)增长点,并为实现这一目标采取必要的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新时期全运会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探讨,其主要观点为:第一,体育强国理念下的全运会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是我国竞技体育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重要保证;第二,全运会的项目设置、组织管理、场馆布局等方面应体现"全国"和"全民"参与的特征;第三,全运战略与奥运战略应良性互动,共同为建设体育强国提供竞技保证;第四,全运会应为全民健身和提高人民体育锻炼意识服务,为建设体育强国提供体育人口保障;第五,全运会应加强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为建设体育强国提供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数理统计、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两届全运会田径比赛成绩及奖牌的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田径竞技水平虽取得长足进步,但整体落后的事实仍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田径成绩及奖牌总数位于前3位的华东、东北和华北仍保持稳步上升势头,而中南、西南及西北等地区除少数田径项目竞技水平有提高,大多数田径项目的竞技水平相对较低;田径项目设项不全、布局不合理等是各区域普遍存在的问题。强调政府主导与市场调控并举,不断优化田径项目布局,促进区域间田径项目的协调发展,加强后备梯队人才的发掘和培养等措施,为我国田径竞技整体实力的全面提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湖南省与湖北省竞技体育发展态势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显示:湖南省竞技体育在奥运会与全运会上成绩显著,全运会成绩更突出;湖北省奥运成绩较显著,全运会成绩难稳定。进一步解析两种体育现象的原因,指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科学发展的视角提出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20.
网球项目自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的突破之后,对我国的网球竞技运动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空前绝后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体育爱好者们,从事着网球事业,拉动了网球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本文笔者是通过对第十届、十一届全运会网球比赛全体运动员与教练各项数据信息调研后进行对比分析,整合基础实力数据资料真实的反应我过网球运动发展的现状和所呈现的趋势。为中国网球事业的不断前进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