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出了语文教学的两个难点: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提出要多读、多练、多写,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让学生"好读书,读好书"。  相似文献   

2.
严欣 《文教资料》2010,(30):81-82
读写结合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科学、有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找准读与写的结合点.使读与写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完美统一。体现阅读与作文原本就是“一家”,同构共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读”中有“写”,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写”中用“读”.水到渠成地实践阅读中学到的“方法”.从而更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3.
刘艺冰 《教师》2011,(7):45-45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严重脱节的现象,教师大多只重视文本解读,很少联系课文进行写作指导,以致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变成了两张皮。其实读写结合,充分利用课本资源从读中学写,是写作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架起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桥梁,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汲取营养,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在掌握基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4.
学生作文写不好有多种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平时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分家了.有的老师认为,学生作文写不好,是学生的生活太单调,没有什么可写造成的.其实学生生活中不乏有趣的事,他们之所以仍然写不出来,是因为他们的阅读没跟上.于永正老师说过:“读书是消化生活的胃.”教材描写的生活可以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语言的描写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文本的表达方法可以让学生掌握表达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由此可见,我们要开展以习作为轴心的阅读教学,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学生从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方面进行练笔,这既是对语文课程标准中读与写的要求的落实,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5.
读写结合是提高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由于没能正确认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关系,因而错误地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机械地割裂开来,在阅读教学时对学生缺乏有意识的必要的引导,学生只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却不知为什么这么写。为了完成任务,只好要么东拼西凑、要么记成"流水账",从而导致学生作文缺乏中心,条理混乱,其他"生动性"等要求就更无从谈起了。  相似文献   

6.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严重脱节的现象,教师大多只重视文本解读,很少联系课文进行写作指导,以致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变成了两张皮。其实读写结合,充分利用课本资源从读中学写,是写作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架起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桥梁,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汲取营养,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在掌握基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实践中,我坚持把培养学生作文能力融于各科教学之中,要求教师多方面、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这样,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一、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1.注意词语的积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在阅读课上,教师应以有效的方法将课文中丰富的语言材料逐步贮存于学生的语言仓库中。在学习生字时,指导学生大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阅读和写作密切配合,以读促写,就会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9.
王理 《甘肃教育》2014,(22):98-98
正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的结合点,学生的写作能力才会逐渐提高。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课文中蕴藏着许多写话训练的"点"。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有效依托文本,以读促写,开展作文教学呢?一、凭借课文,创新习作形式小学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写作的资源,这是培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我们要充分发掘阅读教学中可“写”的因素,抓住能让学生欲“写”的契机,巧妙地安排“写”的训练,将平时的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实行课文练笔。让学生在读中学写,在写中促读,使“阅读”和“写作”携起手来,齐头并进,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1.
李莉 《考试周刊》2013,(29):46-46
<正>"怎么又要写作文了,真烦!"这是大多数学生的心声。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历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熟悉又棘手的问题。为什么学生会如此害怕写作文呢?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不会从读中仿写,没有方法导致的。该如何解决学生的这种困境呢?我认为可从平时的阅读教学入手。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紧密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在安排材  相似文献   

12.
元人程瑞礼在《读书分年日程》曾言:“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句话是说学习和读书肯于付出艰辛,作文就会轻松省力。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这样,老师临时指导和批改作文就可以少辛苦些,学生也可以多得些实益”。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也深深地体会到,成功的阅读教学将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写作文无话可说、无从说起的问题,可以克服教师作文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呢?  相似文献   

13.
作文的过程是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真实地写下来,并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过程。在当前的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与时俱进,要立足阅读教学,转变教学方式,使写作回归学生抒发个性的本真,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思想变化,进而引导学生放开手脚,自主创新,多读书,读好书,激活思维,放飞心智,最后实现写作个性化。  相似文献   

14.
夏家亮 《考试周刊》2012,(55):49-50
语文教学实践通常对段落的阅读教学比较重视.而对段落的写作教学比较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写好段落对写好作文无疑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此,一是要让学生了解段的有关知识,对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二是要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划段教学.使学生从中学到段的写法,用来指导自己的写作;三是要把作文的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与段的练习结合起来。这样多方面入手.有助于提高学生段落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5.
徐彪 《教书育人》2009,(11):58-59
学生的语文能力是由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组成的,相应地,语文教学就包括听话教学、说话教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其中,作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作文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阅读中的知识和技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利于学生从读学写,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本文将以《全身贯注》一文中的教学片断为例,运用精讲诵读,从读学写的方法凸显阅读教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不仅是关于"语言"和"文字"的教学,也是关于阅读和写作的教学。课文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听、说、读、写等各项语文能力。而作文教学则是课文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它要求学生将平时所掌握的知识灵活、恰当地运用于其中。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难点,因此,如何通过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也是本人多年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王雪迎  潘娣 《学周刊C版》2019,(3):109-110
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集合"听、说、读、写"多项基本技能训练和发展于一体的教学,对这四项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中,特别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更是密切相关。为此,本文从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融合的视角出发,探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实现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创新融合,旨在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9.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它准确地阐述了读与写的关系。然而,透视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却是另一番情景:读归读,写归写,读写脱节,读写游离。《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引导学生如何读,也要重视指导学生学习写,从而扎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学实践中我们做了一些探索,收到了较显著的效果。一、以读为本,从课文中汲取“营养”教育学家吕叔湘指出:“10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语文,却…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学生觉得作文难写,教师也觉得作文难教。如何走出习作教学的困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显然,如果我们能从写的角度教阅读,关注文本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把写的训练有机地、适时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就能进一步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