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过度评价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生态哲学特性和把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生态问题归因到主体性的张扬是围绕主体性问题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存在的两种流行误解.我们应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理性地看待这两种观点,从而理性地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所面临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是每个哲学家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理解了人与自然理论及其二者的关系问题,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关于人与自然的理论。在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今时代,重新思考他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问题时所提出的解题方式和基本结论,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永恒的哲学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史的始终,各个派别的哲学家们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科学阐释了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进一步对二者关系进行探讨,有助于对哲学存在价值深层次的理解,有助于人类认识的深化,有助于人类用更理智的态度对待自然,从而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4.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人类中心论”、恩格斯的“报复论”进行理论分析,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依据及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可以凝练为人与自然有机统一、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个方面,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人本性、科学性特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真知灼见,历经时代和实践发展变迁而真理性光辉依然,对于解决中国当下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具有现实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适用于全部哲学 ,但同时应看到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具体的哲学中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只有考察了具体哲学中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特殊表现方式 ,才能具体地把握具体的哲学。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同时 ,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也有特殊的表现方式。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具体表现方式是人们的意识和人们的存在或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基本问题 ,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和指导现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人的自由张金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当代人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已成为跨越国界的哲学文化思潮。探讨和谋求人的自由是哲学的基本精神,而人的自由的全部规定,归根到底都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获得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就成...  相似文献   

8.
实践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实践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它包括实体关系、主客体关系、主体关系与价值关系,各层次间相互区别又彼此包含。它不仅剖析了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现实世界,也揭示了人的生成与发展的实质,从而为共产主义奠定了科学基础。所以,它是世界观、人学、共产主义原则的统一。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与自然观并不是像传统哲学教科书所认为的那样,彼此分离遥遥相对。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实践出发去考察理解自然,才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直观性”的主要缺点,深刻地证明了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达到了对自然界辩证的理解,建立了以人与自然关系为中心的崭新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从而实现了自然观的变革。所以,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我们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中国的西南部属于喀斯特地形的主要分布地区,通过在喀斯特地区进行可持续发展试验,阐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对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作用,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与生存论哲学是互为前提和表里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和中国传统哲学中和谐发展的思想在科学发展观中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显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从生存论哲学的角度诠释科学发展观,不仅对中国当下和未来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普适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具有其自身的生成理路。异化史观下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形成的前奏;科学实践观的提出和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创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的生成;而自然价值论的误域与现代性的困境则是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发展的曲折。然而,无论如何,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仍是现时代不可逾越的科学的环境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3.
生态学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由依附和利用大自然、无限度地掠夺大自然到寻找途径、恢复生态平衡的三个时期,出现了解决这种关系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然而都忽略了客观过程的辩证法,不能站在历史哲学的高度,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虽不是生态学家,在这方面未留下系统的论述,但其理论中关于自由、实践的观点却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哲学思路;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的观点为人与自然合理关系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这一基本观点的提出和论证始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然观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阐明了自然界的先在性和客观性、自然界的实践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奠定了新自然观的基调。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一个十分重要和颇多争执的问题。对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的不同理解,一方面表现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理解,另一方面,它又会成为不同理解的根源。从解释学的特定视角出发对这一关系进行考察,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者,恩格斯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主要由马克思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既存在着差异性,也具有同一性和创造性,据此,我们反对在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问题上的“对立论”和“等同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念。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当代发展。这一概念不仅继承了西方古代哲学的相关思想,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与宇宙的生命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习近平提出的必须坚持的“六大原则”,是对其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的原则的进一步提升,为世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体现了人们对世界的期待。  相似文献   

17.
科学实践观视阈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人类实践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严重失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即科学的实践观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始终,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是指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是基于新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达到对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的理解,并揭示历史唯物主义不是经济决定论和技术决定论的原因,它反而有着深刻的生态意蕴。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才能够实现生态良好的经济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源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它以实践为视角,在批判旧哲学抽象自然观的基础上,立足人与自然现实的、具体的统一,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层面建构生态文明主题理念,内含转变传统的发展理念和消费理念,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矛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不仅为我们正确理解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提供了哲学基础,而且为我们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合理解决困惑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诸多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生态环境观的主要内容——人与自然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哲学研究的主题,也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体系的主线。马克思认为,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由此出发,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实现了对以往生态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