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论是华裔导演王颖还是华裔作家雷庭招均在作品中表现出对于处在美国主流文化边缘视角下的美籍华裔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的热切关注,并采用不同的艺术手段展现着对于中美文化冲突这一主题的热衷。与其他著名的华裔作品不同,《饮碗茶》敢于直面唐人街现实,以"家丑外扬"式的揭露来力图真实地再现唐人街生活,这一重要社会转型期的千姿百态,深入剖析作品中深刻思想和蕴含的艺术魅力。本文试图从影片细节入手,结合小说文本来探析作品中的主题呈现,并运用英国文化学家斯图加特·霍尔关于文化身份的理论,深入探究主人公的文化认同进程。  相似文献   

2.
茅丽莎 《科教文汇》2014,(13):97-99
无论是华裔导演王颖还是华裔作家雷庭招均在作品中表现出对于处在美国主流文化边缘视角下的美籍华裔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的热切关注,并采用不同的艺术手段展现着对于中美文化冲突这一主题的热衷。与其他著名的华裔作品不同,《饮碗茶》敢于直面唐人街现实,以“家丑外扬”式的揭露来力图真实地再现唐人街生活,这一重要社会转型期的千姿百态,深入剖析作品中深刻思想和蕴含的艺术魅力。本文试图从影片细节入手,结合小说文本来探析作品中的主题呈现,并运用英国文化学家斯图加特窑霍尔关于文化身份的理论,深入探究主人公的文化认同进程。  相似文献   

3.
汤亭亭的《女勇士》是当代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成功地运用了后现代派的写作新模式.新话语和新手法,描写了华裔女主人公在美国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揭示了当代社会中华裔在两种文化冲突的夹缝中求生存的社会现状。通过两两结合的后现代派的新模式.新话语和新写作手法,作者试图寻求一种和谐和相互理解的文化心态,这也正是确立华裔独有文化身份的一种尝试。本文只是以“白虎山学道”一章作为探路石来认识华裔从冲突到融合的独特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4.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中贯穿了作者对麻将、阴阳五行、生肖风水等众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描述和独到理解,表现了华裔后代对母辈文化复杂而深厚的感情。作者将中国文化的魅力融入到华裔"自我身份探寻"的写作中,使小说主题得到升华,并赋予了作品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身份认同通常包括了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定位,还包括了自我认同与他人对自我的认可等。马克思女性主义研究者从不同的阶段定义了一个人的身份,后殖民理论运用了"种族"范畴来深入的了解种族间的文化压迫。本文就针对美国女性文学作品种族性别与身份认同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文化也相应的发展起来,文化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并走向世界。我国对美国文学的翻译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于美国的一些宗教文化、爱情文化等有了进一步了解,随着华裔美国文学的增多,华裔作品也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但也相应的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华裔美国文学翻译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国家文化、美籍华人下的文学作品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文化身份是一个人的自我认识和文化归属感。英语学习者拥有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两种身份,使得他们对文化身份的界定趋于模糊,如何加强其文化身份认同感成为一大难题。通过分析英语学习者的文化身份认同,以课程思政为途径,从教材内容、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学生认知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帮助学习者树立积极的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8.
正1.引言汤婷婷是20世纪美国华裔文学繁荣发展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她的成名作《女勇士》于1976年发表后,即获得了美国非小说类最佳书目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被誉为美国华裔文学中里程碑式的杰作,多年来一直是华裔文学界研究的焦点。张子清曾在为《女勇士》的译本作序时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华裔文学近年来在美国声誉日隆,与汤亭亭取得的文学成就密不可分"[1]。小说描写了华裔主人公在美国的生活经历及其在中美两种文化夹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后殖民理论下霍米巴巴提出的文化身份建构理论出发,解读"广岛—日本‘最具活力’的城市"一文,分析该篇文章中,撰笔的美国记者与他笔下的广岛市民在广岛实现的不同身份认同,并通过"自我"与"他有"的建构,进一步剖析不同文化身份在混杂的文化背景中作出的交流与协商。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华裔美国文学的界定,华裔文学的基本主题,分析华裔美国文学的中国情节与情结,针对部分学者所提出的华裔美国文学的“东方主义”问题,作者认为:华裔美国文学应被看作是美国语境中的特殊文类,不能概括为“东方主义”的体现,读者和研究者完全可以以更加开阔的视域来看待华裔美国文学。  相似文献   

11.
热拉尔·热奈特将叙事学中的聚焦分为无聚焦叙事或零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和外聚焦叙事三大类。2004年美国华裔文学作家任璧莲在最新力作《爱妾》中使用了其中一个小类——不定式内聚焦,与作品的主题相结合,详细介绍了在美国新型社会下,美国家庭如何成为一个小缩影。在剖去了文化和身份差异后,以感情为准绳,以期达到作者意图创建的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2.
闫先凤 《大众科技》2014,(5):184-186,199
从后殖民主义角度研究了莫里森的小说《宠儿》,莫里森通过对小说人物的塑造实现了对非裔美国人身份的探索,在对身份缺失根源的追寻和身份回归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理想的身份状态,即身份的杂糅,这对于当代非裔美国人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化认同是人们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包括文化形式认同、文化规范认同、文化价值认同三个层次。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实现伟大复兴的文化心理基础。文化认同的本质是价值认同,对于文化认同的理论解释主要有发展心理学的个体发展观、社会心理学的社会认同理论、跨文化心理学的文化适应观以及政治心理学领域的意识形态观。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表现为群际分化与多元化、中国传统文化认同回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强化、现代性色彩及全球化意识相伴随。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来看,健全中国人的自我认同、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双文化认同整合、凸显"中国人"的身份角色是当代中国人文化认同健康发展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抽取了212名佤族中学生,采用问卷法,分析了佤族中学生的民族和文化认同状态,以心理健康作为因变量,探讨了佤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佤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可分为民族语言认同、民族身份认同、民族习俗认同三个维度,各维度均值处于3.3670 ~3.7941之间;(2)佤族中学生对本民族具有相对较高的认同,表现出积极的民族认同状态,但在民族身份认同和心理健康上的得分偏低;(3)心理健康与民族认同之间的相关系数显著,民族语言认同、民族身份认同和民族习俗认同都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海侠  赵静 《科教文汇》2011,(32):180-180,196
古代社会,中西方雕塑家在身份认同上存在着巨大差别,原因是传统文化、政治制度、城市的功能和布局等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16.
孙际 《中国科技信息》2005,71(13):228-228
国内史学界在研究美国外交政策时,往往将视角集中于研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而忽视了美国人的文化价值观在其制定对外政策时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种独特的国家认同模式使美国人相信美国具有一种独特的国家身份,即自由的捍卫者,这就为美国外交注入了强烈的道义色彩,同时也导致了其外交中的干涉主义;而影响人们的政治态度及行为相关的信仰、习俗、思想等文化价值观,这些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之中,尤其是那些决策者更是难以摆脱这些观念的束缚,这些美国人所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对外交政策产生的影响,使其表现出独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亨利·詹姆斯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很多在欧洲生活的美国人,通过这些人物在他者文化中的人生、爱情、婚姻的抉择,表现他们在欧美文化融合道路上不断的探索。他的成名作《一位女士画像》(ThePortraitofaLady)中的伊莎贝尔(IsabelArcher)就是这样的一位伟大的探寻者。本文将透过伊莎贝尔在异己文化中的爱情和婚姻选择,剖析她在文化融合中建构的新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8.
虚无主义对历史的断章取义、歪曲,以及对民族文化的颠覆,造成了全球化进程中青年价值选择的迷茫。当代中国青年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不仅是红色文化对象性功能发挥的要求,更是青年社会化进程中主体性的内在需要。批判虚无主义的陷阱,从身份确认、理想追求、价值观塑造、榜样的力量4个方面阐述青年为什么需要红色文化,并探索青年认同红色文化的有效路径,是当代青年红色文化认同塑造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9.
熊欣欢  张成文 《科教文汇》2013,(29):106-109
语言是反映社会文化的符号,同时社会文化背景在语言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旨在有机结合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三大要素,以便立体地阐述《鸡舍华人》华裔身份的社会性构成,发现语言受社会文化和使用者社会地位的制约和限制,并形成其所特有的语义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20.
徐洪靖 《科技风》2014,(8):189-190
艾丽斯·沃克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小说《紫色》是其代表作,更是她通过描写几位黑人女性勇于反抗种族、宗教和性别的压迫,同时不懈追求自我身份认同,从而体现出沃克的精神世界:对美国基督教的批判和超越;对黑人文化的追寻和继承;对妇女主义的倡导和追求。本文以《紫色》为例分析阐述作者所赋予其笔下的黑人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