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6 毫秒
1.
“现代性”的发展在给社会带来进步、变化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后果,如吉登斯所说的“断裂”和弗洛伊德所说的“文明的代价”。韦伯则认为现代艺术(包括文学)具有对这种后果进行“救赎”的功能。沈从文的“湘西小说”正是通过对湘西世界美好人性和健康自然的生命的揭示,来达到对他的都市小说中暴露出来的现代文明病进行“救赎”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与同时代大部分作家急切呼吁现代性不同,沈从文从一开始就对现代性表示了“不满”,这来自于他在现代都市中痛苦、屈辱的经历。这种经历,使身处都市的沈从文很自然地怀念他熟悉的家乡———湘西。在回忆中,湘西被美化了,而美化了的湘西更映衬出现代都市文明的丑陋。所以沈从文在小说创作上形成了一种城乡对照的心理结构。他要用湘西世界中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健康、自然,来对现代文明病进行“救赎”。他的现代性诉求是通过“不满”而“救赎”的路径进行的。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对自己在都市中的定位从自卑的“乡下人”转变为自傲的“乡下人”,在这一变化中,他以“乡下人”的文化定位和湘西世界为救赎对象,完成都市创伤的治愈。在治愈都市创伤和自我救赎的过程中,沈从文的创作以诉说“双重苦闷”表达置身都市的隔膜与痛苦,以对都市的尖锐批判和湘西的无限怀念来对抗他的自卑心理。但是他对于都市的批判却因其创伤体验缺乏理性,对于湘西世界的怀念也存在因记忆的选择和重组而过度美化湘西的局限。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在他的湘西系列小说、都市题材小说以及湘西本土文化与都市文化两相比照的过程中.基本肯定了湘西本土历经数千年不变的恒定文化因素(“常”),而对湘西在朝现代转型过程中.自外而来并传染侵蚀的异质文化因素加以否定(“变”)。从而让人感受到沈从文小说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边城》:沈从文构建的“希腊小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以湘西的山水、民俗风情和古朴、自然、优美的人性构建现代小说的“希腊小庙”。本以《边城》为媒介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异的作家,他一直以“乡下人”自居。沈从文以湖南湘西乡野文化与人性个性叙写而闻名于世,同时,也创作了许多都市题材作品。沈从文的都市小说和乡土小说在文学史上都有它的价值和意义,把沈从文的小说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乡土小说和海派小说进行比较是有价值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沈从文城市题材小说审美视角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7.
同样是一种散文化(或诗化)小说模式,沈从文的城市小说和湘西小说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内涵和意味,这与湘西小说“爱与哀戚”的抒情内容和“外冷内热”的抒情形式直接相关。正是这种我称之为挽歌情怀和挽歌形式的结合造就了湘西小说的独特美感和内在诗意。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少女形象通常有三个特点:一是外表带有自然特征;二是拥有独特的性灵之美;三是具有人性的素朴之美。这种湘西少女形象传达出作者对自然的偏爱与尊崇,同时也蕴涵着沈从文对现代性负面影响的审美救赎,即通过审美改造人心,拯救社会。  相似文献   

9.
刘进军 《甘肃教育》2011,(18):71-71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沈从文无疑是一个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作家。他出生行伍家庭,长于湘西边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反映了湘西人民的不幸和阶级压迫的深重,然而这些描写与揭露又大都是熔铸在民俗描写之中的。他的这些小说。没有浓烈的“火药味”,没有刀光剑影,没有使人惊心动魄的情节,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于1925年写作起笔开始至1927年底离京赴沪这段时间内写作的乡土小说,建构了以一种“内部他者”身份的视角审视湘西苗族族群的“湘西记忆”。这一“湘西记忆”相对于“地贫民疾”或“香格里拉”的对湘西的偏缪认知而言,无疑是真实湘西镜像的一个侧面;而这一真实的湘西镜像在小说的叙事中得以生成,和沈从文运用民俗书写建构对湘西苗族族群认同的策略是分不开的。这即是说,在这一阶段沈从文写作的乡土小说中有着一条亦显亦隐的思致脉络:通过对湘西的民俗书写建构苗族族群的集体记忆,进而实现自我对苗族族群的“族群认同”,生成自我对苗族族群的一种心心相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实现对自我在都市早年生活中强,烈失根感的补救.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女性被认为是拥有新生力量的"圣母",是能拯救文明的天使.本文也正是从西方文化中的"天命理想"入手,具体地分析了艾略特<荒原>中的女性形象.本文认为,<荒原>中的女性都堕落成了毁灭文明的恶魔,唯一的天使"风信子女郎"也只不过是人们脑海里破碎而美好的回忆,于是荒原的继续荒芜成了资本主义时代人类永恒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在先秦哲学中,老子率先把"道"的问题引入了认识论,这意味着把认识问题与本体论问题结合起来,从而把认识问题提升到形上学层次上来进行探讨.老子哲学以其否定性的形上学方法为其认识论的总体性方法,对什么是"真知"、如何获得"真知"等认识论基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独特的看法,使其成为一种具有典型的东方文明特色的认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当代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宗教观为基调,论述了其概念、历史、影响及发展的情况,说明该理论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当教条,要有辩证法的思想:既要认识到宗教是人类文化的母体但其含有不少神秘成分,也要认识到宗教有悠久历史且对世界文明起过重要作用,但其对社会有一些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实践在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正效应的同时,也产生不少负效应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阻碍,对真理的抹杀,对人类自身进步的威胁等,在教学中应进行辨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劳伦斯于十九世纪末生于一个矿工家庭。他亲眼目睹工业化的变革及其对父辈们的戕害。这在少年劳伦斯心中多少孕育着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敌视和憎恨情绪。他的多部作品都从不同程度反映了这一思想 ,比如《虹》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等。对工业文明的失望使劳伦斯呼吁人们重新建构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 ,尤其是男女关系。他的作品中的性描写使他生时备受否定和围攻。性不能成为医治社会弊病的惟一良药 ,但劳伦斯这一偏执的呼声正反映现代工业文明在人们心中投下的巨大阴影及其对人性产生的巨大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某些不健全,市场机制的负效应冲击,青年人出现了感性扩张的倾向。改善哲学教学,弘扬理性精神,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任务,也是新世纪哲学教学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提出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表达了全国人民的一种政治追求和愿望。但这 个概念还是一个全新的名词。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内涵丰富。本文仅简单阐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简要分析了它与资 本主义政治文明的区别和它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区别,以及在比较中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论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但人类文明发展史证明,随着科技的进步,科技应用的负效应也越来越大,其根源主要在于人,在于人类对科技成果应用的不恰当.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既离不开科技进步又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约束,通过确立生态文明的科技价值观、践行生态文明的科技发展原则、扶持和推广生态科技,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技进步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