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与生活是一体的,道德源于生活,生活是道德赖以生长的根基.为有效摆脱我国传统大学德育严重脱离大学生生活世界而导致大学德育低迷的困境,德育生活化已成为大学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是时代赋予大学德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大学德育生活化路径应遵循交互主体性原则.摒弃脱离现实生活实际的概念化、抽象性、去生活化的传统德育路径,以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为中心,从理解、尊重、交往等方面行之有效地开展大学德育生活化,切实提升大学德育质量和大学生整体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2.
试论高校生活化德育环境的意义与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化德育是高校德育改革的重要出路之一,也是德育未来的发展方向.生活化德育环境的构造作为高校生活化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道德践行能力,形成良好道德习惯的客观要求.构造良好的生活化德育环境要把握学校、社会、家庭、网络四雏一体的生活德育环境系统,从学校生活德育环境、社会生活德育环境、家庭生活德育环境和网络生活德育环境四个方面来进行构造高校和谐的生活德育环境.  相似文献   

3.
小学阶段的德育教学是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培养"三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将情感体验深入融合到小学德育教学之中,从情感体验教育的内涵着手,通过生活化、情景化的教学方式,更能体现德育的育人理念,让小学德育教学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高校德育生活化是指高校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以生活为载体,通过生活化的途径让大学生在生活体验中理解、接受社会的主流思想和道德要求,最终使个人获得自由发展的德育方法。而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广为流传的文化思潮,它以推崇非理性道德、倡导多元化价值观以及否定权威道德的基本主张影响着高校德育生活化的有效进行,突出表现在大学生道德认知的模糊、道德信仰的缺失以及道德判断的凌乱等。因此,有必要从后现代语境下德育内容的更新,隐性德育方法的推行以及大学生道德生活化主体能力建设等方面寻求德育生活化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了德育生活化与生活德育化的概念,阐述了德育生活化的理念是对知性德育的超越.德育生活化要使道德教育高于生活,注重把握道德生活的整体性,突出终身德育的理念;在实践中要构建生活德育化的机制,拓展生活德育化的内容,完善生活德育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台湾地区高校非常重视品德教育,德育生活化是其实施品德教育的一大特色。台湾高校通过劳作教育、生活辅导、课外活动和心理辅导开展德育生活化教育,体现出将使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作为德育终极目标、将德育回归生活和将德育与生活融为一体的特点。台湾高校德育生活化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德育目标联系生活,避免政治化;德育内容联系生活,避免空洞化;德育方法联系生活,避免口号化;德育评价联系生活,避免单一化。  相似文献   

7.
文本式的德育课程只能影响学习者道德发展的一个层面,基于其上的道德发展只能是畸形的发展。只有建构生活化的德育课程体系,让德育课程“回归生活世界”,道德发展才可能是全面的、健康的发展。文章从社会道德文化、学校道德生活和学校道德教育活动三个系统方面建构生活化的德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8.
杨爱东  刘杰 《文教资料》2014,(20):86-87
高校德育教学模式的生活化转向是德育教学改革的必然。回归生活世界是高校德育生活化转向的应然取向,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是德育生活化转向的最终目标,多元化道德实践教育是德育生活化转向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9.
德育生活化理论认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于生活的孤立的道德。小学德育课程要使学生在品德学习中找到一条通向生活的道路。因此,建构“生活德育”课堂,非常重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去建构“生活德育”课堂。  相似文献   

10.
道德与生活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赖以生长的根基。全文着重探讨了德育生活化的必要性及德育生活化的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1.
近期观点     
道德教育生活化应以真实的道德生活为基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与完善,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或道德教育的生活化理念已渐成共识,并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德育课程中得以体现与贯彻。然而,观念领域中的共识并未在德育课程实施中达到人们的预期,生活化的德育课程资源在实际开发运用过程中的成效并不显著。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当前的许多德育课程资源中以悬设、虚拟或人造的道德生活取代学生真实的道德生活,不能不说是其主要原因。如何以学生  相似文献   

12.
孙玮 《湖北教育》2007,(7):16-17
"生活化德育"是指品德培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开发利用富含价值引导功能的现代生活资源,通过主体道德生活实践,促进主体道德自律体系的自主建构,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而进行的道德教育。"生活化德育"在目标上强调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和人格完善为目的,注重最基  相似文献   

13.
一、学校德育教学生活化的内涵学校德育教学生活化是指学校德育教学的组成、内容、手段等方面以受教育者的生活为逻辑起点,与社会生活保持一致,加深同家庭、社区及受教育者间的沟通,同时丰富其生活化内容和文化内涵,促进受教育者道德生命的自由生成,促进其人格健康发展的教学模式。[1]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德育教学中以教学灌输为主,脱离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盲目追求确定的德育知识,忽视人的现实生活需要等方面的不足。学校道德教学生活化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1.主体性。学校道德教学生活化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学会生活,使…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了德育生活化与生活德育化的概念,阐述了德育生活化的理念是对知性德育的超越,德育生活化要使道德教育高于生活,注重把握道德生活的整体性,突出终身德育的理念;在实践中要构建生活德育化的机制,拓展生活德育化的内容,完善生活德育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德育“无痕”——走向生活化的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与生活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赖以生长的根基。生活化的德育把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它通过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师德示范、拓展德育空间,并关注儿童生活的整体性,做到德育“无痕”。  相似文献   

16.
小学德育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引入生活化元素对于小学德育教育有着重要价值。基于此,本文先分析了德育课生活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强调了生活化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开展策略。以期通过科学教学手段,让德育知识和小学生生活场景联系起来,切实提高学生德育素养,推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生活化的道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灵 《天中学刊》2005,20(3):121-123
20世纪道德教育的一个误区就是道德教育与生活的隔离。道德的本质、道德与生活的内在必然联系要求当代道德教育必须生活化。德育生活化的实现必须借助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的革新。  相似文献   

18.
道德与生活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赖以生长的根基。生活化的德育把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它通过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师德示范、拓展德育空间,并关注儿童生活的整体性,做到德育“无痕”。  相似文献   

19.
生活化德育通过道德生活来学习道德,即从生活现实出发,在生活中进行真实有效的德育并回到生活,它可以弥补传统德育理论的缺失,并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让德育走进真实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生活化已成为解决道德教育危机的重要手段.然而德育要想真正走进真实的生活,就不能仅局限于课堂德育的生活化,不能仅为学生营造一个教学生态,不能不让他们接触真实的道德冲突.真实生活中的道德修养是有层次的,是需要我们在生活经验中培养和提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