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涉及角平分线、中垂线和倍角等条件的几何问题,往往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等腰三角形得以解决.本文介绍如何借助六类不同的几何模型构建等腰三角形来解决相关问题.一、"角平分线+平行线"模型如图1,若D是∠ABC的角平分线上一点,AD//BC,则△ABD是等腰三角形.例1 如图2,BD是△ABC的角平分线,点E在AB上,点F在AC上,EF//BC,FD=CD,BE=8,EF=2,求BC长.分析由BD平分∠ABC,  相似文献   

2.
与角平分线有关的证明问题在几何学习中屡见不鲜。由于角平分线具备“角相等”和“公共边”这两个自身条件,因此,解决这类问题,常可考虑沿角平分线两侧构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例1如图1,在△ABC中,∠BAC的外角平分线上取一点D,连结BD、CD。求证:BD+CD>AB+AC·证明:在BA延长线上截取AE=AC,连结DE.图1∵∠1=∠2,AD公用∴△ADC≌△ADE∵ED=CD在△EBD中,ED+BD>BE,∴BD+CD>AB+AC·例2如图2,△ABC中,AD平分∠BAC交BC于D,AC=AB+BD·求证:∠ABC=2∠C·证明:延长AB到E,使AE=AC,连结DE·图2∵AE=AC,∠1=∠2,AD=A…  相似文献   

3.
利用三角形角平分线,从几何视角,探究圆锥曲线中源于“三角形角平分线”这一类焦点弦的性质.  相似文献   

4.
三角形内角平分线与等腰三角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许多几何问题中,遇到等腰三角形就会想到顶角的平分线,遇到角平分线又会想到构造等腰三角形.请看下面两句常用的口诀:角分线,遇平行,必出等腰三角形.角分线,加垂直,等腰三角必出现.下面举例加以说明一、角平分线 平行线$等腰三角形当一个三角形中出现角平分线和平行线时,我们就可以寻找到等腰三角形.如图1①中,若AD平分∠BAC,AD∥EC,则△ACE是等腰三角形;如图1②中,AD平分∠BAC,DE∥AC,则△ADE是等腰三角形;如图1③中,AD平分∠BAC,CE∥AB,则△ACE是等腰三角形;如图1④中,A…  相似文献   

5.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在初中几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应用也十分广泛,为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它,现作如下归纳. 一、角平分线+平行→等腰三角形例1 如图1,△ABC中,BE平分∠ABC,DE∥BC,求证:BD=DE 深化探究:如图2,若△ABC中,∠ABC、∠ACB的平分线交于O点,过O作DE∥BC.  相似文献   

6.
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具有特殊作用的线,与之有关的几何问题,若能利用它的某些性质.往往可以化难为易,以简驭繁.下面举例说明: 一、绕角平分线翻折例1如图1,已知:△ABC中,AD是外角平分线,尸是AD上A点外任一点. 求证:  相似文献   

7.
如图1,若OC是∠AOB的平分线,点P在OC上,PD⊥OA,PE⊥OB,垂足分别是D、E,则PD=PE;反之,若PD⊥OA于D,PE⊥OB于E,且PD=PE,则点P在∠AOB的平分线上,即OC平分∠AOB.这就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图1是定理的基本图形,很多几何题都含有该图的“影子”,因而可以简捷地利用基本图形来解题.例1已知:如图2,BD平分∠ABC,AD=CD,求证:△ABD≌△CBD.分析:直接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缺少条件,由BD平分∠ABC联想到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基本图形,过D作DE⊥AB,DF⊥BC,垂足分别是E、F,则DE=DF:由“HL”易证Rt△DFC≌Rt△…  相似文献   

8.
有些几何问题,直接作答,难以人手,若是巧妙利用“轴对称”,非常方便,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举例如下: 例1 如图1,AD为△ABC的角平分线,BE⊥AD于E,CF⊥AD于F,M为BC  相似文献   

9.
<正>一些几何问题中往往含有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二倍的条件,处理这类问题常用如下方法添加辅助线.1.作二倍角的平分线,构成等腰三角形如图1,在△ABC中,∠ABC=2∠C,作∠ABC的角平分线交AC于点D,则∠DBC=∠C,△DBC是等腰三角形.2.延长二倍角的一边,使其等于二倍角的另一边,构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题如图2,在△ABC中,∠B=2∠C,延长CB到D,使BD=AB,连结AD,则△ABD,  相似文献   

10.
在涉及几何作图的运算题里,如果对图形考虑不全面,就会遗漏解。例:已知:△ABC 中,AB=15,AC=20,高 AD=12。求角平分线 AE 的长。人教社出版的“教参”中的解答为:根据勾股定理可得 BD=9,DC=16.应用角  相似文献   

11.
培养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其数学学习联系实际,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这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下面就利用“折叠法”辅助“角平分线”的相关问题,举例说明.一、从折叠游戏中构建数学模型折叠飞机、制作纸盒,这些操作无论在生活游戏中或在美术课堂中都已习以为常.如果引用在几何图形的辅助线添加中,就成了学习的宝贵经验.即关于角平分线的轴对称图形,可通过折叠活动直观地构建数学模型:1.问题的提出:如图1,AD是△ABC纸片∠BAC的角平分线,若沿着AD折叠△ABD,那么会得到什么结论呢?2.分类探究:(1)当AB相似文献   

12.
联想出巧法     
在几何证题教学中,应注意发掘数学各分科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联想,以启迪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证明三角形内角平分线性质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分对边所得的两条线段和这个角的两边对应成比例(初级中学课本《几何》第二册第20页)。已知:在△ABC中,AD是角平分线。求证:BD/DC=AB/AC。联想到:“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借助三角形面积的比可证得结论。证一:过D分别作AB、AC的垂线,垂足为E、F,过A作BC的垂线,垂足为M。  相似文献   

13.
等腰三角形是一类特殊的三角形,它的性质和判定在几何证明和计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些几何图形中不存在等腰三角形,可根据已知条件和图形特征,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巧妙构造等腰三角形,然后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使问题获解.一、利用角平分线+平行线,构造等腰三角形当一个三角形中出现角平分线,我们可以通过作平行线构造等腰三角形.如图1,AD是△ABC的角平分线.  相似文献   

14.
面积比的类型很多,本文着重谈“有一个角对应相等(或互补)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夹这个角的两边乘积之比”在几何证题中的广泛应用。这个性质可表示为: 定理:在△ABC与△A_1B_1C_1中,∠B=∠B_1(或互补),则 S_(△ABC)/S(△A_1B_1C_1)=(AB·BC)/(A_1B_1·B_1C_1)。我们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1/2acsinB容易证明上述定理(略)。不少比例线段的证明,可归结为这个性质的应用。下面举例说明之。 1.证明三角形内角平分线的性质例1 已知△ABC的内角A的平分线交BC于D 求证:  相似文献   

15.
角平分线,是将一个角平分成两个相等的角的射线.它是轴对称图形,它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因此,含有“角平分线”的问题,可考虑利用对称性通过构造全等三角形来解决. 例1 已知:如图1,在△ABC中,∠A=108°AB=AC,BD是角平分线.求证:BC=AB+CD.  相似文献   

16.
几何学科的读、写、画、证等都离不开几何定理,所以掌握定理是学好几何的关键。下面介绍几种巧记几何定理的方法。 一、抓住关键字 教学几何定理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以利于记忆。如与角平分线相关的定理是: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角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学习时若学生记住每句话开头的第一个字,即“在、到、角”三个字,后面的内容就可以  相似文献   

17.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除了具有"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这一性质以外,还有一条与三角形紧密联系的重要的性质: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分对边所成的两条线段与这个角的两条夹边对应成比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性质的证明方法.首先,我们将这个命题转化为几何语言:已知:如图1,AD是△ABC的角平分线.求证:BD/CD=AB/AC.分析:从结论入手,因为所要证明的是一个比例式,自然  相似文献   

18.
关于“角的平分线”的教学银川市教科所杨燕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几何》(人教版)第三章“三角形”,在内容结构上作了一些调整,其中之一就是把“角的平分线”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分开,并把“角的平分线”的授课时间提前.这种调整的好处在于:1.使整个教材对逻辑思...  相似文献   

19.
当几何问题中出现“角平分线”时,我们常常构造全等对称图形来解,而全等对称图形实际上可以看作沿角平分线“折叠”.因此,直接用“折叠法”解决角平分线问题,有时更有效、更简捷.例1如图2,AD为ABC中∠A的平分线,AB>AC,P为AD上一点,求分证析:AB-AC>PB-PC.题中含有AD为ABC中∠A的平分线,因此可沿角平分线AD折叠ABP,得到全等对称图形AB′P.于是可在此三角形中讨论线段大小.证明延长AC到B′,使AB′=AB,连接PB′.在BAP和B′AP中,AB=AB′,∠BAP=∠B′AP,AP=AP,∴BAP≌B′AP,∴PB=PB′.在PB′C中,B′C>PB′-PC.…  相似文献   

20.
<正>题目如图1,已知△ABC中,AB=2,AC=1,∠BAC=120°,AD为角平分线,求AD的长度.分析1一方面,看到角平分线,自然就想到“角平分线上的点到两边的距离相等”这个性质定理,从而去作AB,AC的垂线,而从垂线又很容易联想到三角形的高,所以能表示出△ABD与△ACD的面积;另一方面,由已知条件可求△ABC的面积,从而利用S△ABD+S△ACD=S△ABC列出方程后求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