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国洪 《红领巾》2010,(7):86-86
“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还记得这首童谣吗?小鸭子,是童话里的经典角色,也是我童年里最亲密的伙伴之一。  相似文献   

2.
夏艺 《语文学习》2010,(1):34-35
沪教版九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爱情如歌”单元中的《致橡树》.是舒婷的一首经典爱情诗.诗中虽然运用了大量的意象.但是,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并没有太大的难度。这首诗的前半部分,作者通过“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等意象来否定一些爱情观。  相似文献   

3.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脍炙人口的诗歌名篇,帮助学生领略经典诗歌的妙处,当是教学这首诗的价值与意义所在。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曾引用过一位外国教授的话:“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让孩子们“见识经典”,其实就是懂得经典,只有懂得经典,才有可能爱上经典。  相似文献   

4.
这首词是宋代词人秦观根据民间故事“牛郎织女”创作的一首讴歌男女对纯洁的爱情忠贞不渝的经典词作。它具有广阔的审美空间和极高的鉴赏价值。  相似文献   

5.
学生: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五年级时间:2004年10月25日师:我课前了解到,同学们已经读过课文了,谁能说一说“二泉映月”是什么?生:“二泉映月”是一首二胡曲。生:更确切地说,“二泉映月”是一首经典的二胡曲。师:“经典”这个词用在这里非常准确。生《:二泉映月》是阿炳创作的一首二胡曲。(师板书:一首曲子)师:你真不简单,还知道曲作者的名字。阿炳是艺名,他的真名叫作华彦钧。听过他创作的这首《二泉映月》吗?(大部分同学摇头)我们一起来先听一听这首曲子。(播放曲子,教师旁白: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无锡惠山阿炳墓前阿炳的塑像,听到的就是这首…  相似文献   

6.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常常表现为“以读代赏”或者“朗读不够,资料来凑”,忽略了古诗词教学中思维过程的展现和对文化意义的追求。对此,从聚焦“这一首”入手,科学确定教学内容,再依据“这一首”的特质设计恰当贴切的教学活动。从“这一首”走向“这一类”才是实现古诗词高效教学的应有之道。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问卷     
教师是这样教学《夏夜荷花》的:采用朗读的方法代替了“咬嚼字”,采用扩展的形式丰富对荷花的感受——延伸教材,教师自编了一首诗,还将周敦颐的《爱莲说》、杨万里的诗句中有关赞荷的经典句子整合起来给学生补充学习。可评委听了这节课,认为课该讲的没有讲,却延伸开去——只有广度,却没有深度。你是如何看待的?  相似文献   

8.
提起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心里的想法都会是:“想说爱你不容易。”不易从何而来,先看看我们的学生吧!一天,课堂上我问学生现在是什么时代,结果回答是异口同声的:现在是“e时代”,接下来很多学生便哼哼起“QQ爱”了。是啊,在网络语言流行的今天,让学生去主动喜爱我们的“古诗经典”确实不容易。再看我们的教材,每册书蜻蜓点水般安排五六首古诗,课外却布置了几十首诗歌的背诵,  相似文献   

9.
这首诗既写得清新自然,又略带禅机,富有哲理情趣。然而,有的论有感于这首被人们广为传诵,奉为经典佳作的诗篇,“作于何时何地,缘何而作,一直令人费解,学人言之不详,颇多歧见”,因而在“登游三清山,观瞻三清宫”之后,撰说是“对其有了新的发现”,认定“朱熹这首《读书有感》诗(《朱公集》卷二为《观书有感》,该数处皆为《读书有感》,不知据何版  相似文献   

10.
“周长”是一节概念课,是一首“老曲新唱”的经典“曲目”。因为“图在形上”,所以借助物体上的图形认识周长是本节课的显著特点。本节课,我们试图让学生在直观操作活动中,理解“周长”的概念,经历“周长”概念的形成过程,对“周长”产生深层次的体会,从而建构周长概念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克里斯托弗·马洛的“热恋的牧羊人致情人”是英国伊丽莎白时代享有盛誉的一首牧歌。本文拟从女性主义批评和生态批评的视角对这篇文学经典进行重新解读,以期揭示在这首表达爱情的牧歌背后隐藏着男权中心文化中典型的男/女、人/自然的二元对立思想。  相似文献   

12.
余礼娜 《现代语文》2009,(10):67-68
本文从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探究了:《斯坎伯瑞集市》这首经典老歌的修辞因素。这首歌曲具有压韵的语音特点;运用了反复、双关、婉曲等修辞手法;“Parsley”“sage”“rosemary”及“thyme”四词的反复使用也别具匠心。  相似文献   

13.
《今日教育》2009,(7):28-29
重庆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丰富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的“红色城市”。在这座城市,总会不自觉地哼几首红歌,背几篇经典,讲几个故事。2008年6月开始,重庆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三大活动已然成为重庆的一大社会风气,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三位一体”的群众性活动成为了一项惠及人民、振兴重庆的塑魂工程,起到了提振精气神的重要作用。“红色文化”正在“席卷”着这座城市,“红色文化”在这座城市扎根发芽、成长壮大。一年后的今天,让我们在文字的记录中,重温重庆“红色文化”所走过的路……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经典名篇,《沁园春·长沙》被收录到了不同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对于这首词的解读,一般认为,这首词表现的是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豪情。人教版教师用书也持这个观点,“这首词写的虽是寒秋景物,诗人的感情却是豪迈昂扬的”“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  相似文献   

15.
《泊船瓜洲》这首诗,作者王安石因“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曾几易其字,而传为美谈。教学时,我想试试学生是否能体会到“绿”字用得巧妙。师:在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个字或哪个词用得最巧妙?为什么?生:我认为“钟山只隔数重山”中的“只”用得好。从京口到钟山隔了几座大山,路  相似文献   

16.
语文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人对读书有经典的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可见诵读经典古诗文是何等重要。而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具活力、最具生命力、最具感染力、最具震撼力、最具创造力、最为精彩纷呈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王连霞 《教师》2011,(9):64-64
“I love you more than I can say”是一首经典的英语歌曲,意思是“爱你在心口难开”。十几年的教学生活,在与同事们的交流和探讨中才得知,“爱你在心口难开”也是当下很多中小学教师对自己深爱的学生的一种写照,甚至成为工作中的一种困惑。  相似文献   

18.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一首经典的小诗,绝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这首诗的含义,体会到农民的辛苦和不易。但是对"锄禾"为何要"日当午"的生物学含义却不甚了解。  相似文献   

19.
《回延安》是贺敬之诗歌的代表作。这首诗歌已传诵了半个世纪至今不衰 ,连续多年被选入初中课本 ,这种现象在当代诗歌史上是比较罕见的。一首诗歌为何如此富有生机 ?这一方面与它的内容有关 :人们一“唱”起它 ,思绪便会回到火热的革命战争年代 ,毛主席率领人民打江山的情景便历历再现。而更重要的一个原因 ,是得益于这首诗所采用的形式——“信天游”。“信天游”流传于陕西北部。这一民歌的特点是语言朴素近乎直白 ;抒情炽烈近乎滚烫 ;曲调简单 ,两句一节 ,反复咏唱 ;语言通俗 ,易懂易记。许多人对诗歌的理解多囿于文人诗 ,认为其“高雅”…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读经典?这个问题往往会被不知不觉地转换成另外的问题:读经典有什么用途?有什么好处?转换了,我们还以为是同一个问题.既然我们这么关心用途和好处,那么也就不必回避,直接的回答是:没有什么用途,没有什么好处.伊塔洛·卡尔维诺说:唯一可以举出来讨他们欢心的理由是,读经典总比不读好.他在《为什么读经典》里援引了一个故事:当毒药正在准备的时候,苏格拉底还在用长笛练习一首曲子.“这有什么用呢?”有人问他.“至少我死前可以学习这首曲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