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道”,并做到“自然之道与做人之道的统一,客观规律与人的价值的统一”,使受教育者既能初步认识和理解客观规律这个“自然之道”.又能学习体现和展示人的价值这个“做人之道”。现就(蛇与庄稼)一文的思想内容所展示的现实意义作简要分析,谈谈其教法。 <蛇与庄稼>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  相似文献   

2.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提出了尊道贵德的宇宙观与人生观,笔者认为这是老子和平思想的总纲。过去学术界都从纯理论角度,分析尊道贵德在宇宙论、人生论方面的价值与作用,笔者认为道家对宇宙与人生的论述体现了自然与人二者辩证统一的思想,但又落实于“人”。“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不仅阐明了道与德两者之间的关系,更揭示了“德”是基于自然而落实到“和平”。下文继之作了解释:“故道生之,德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相似文献   

3.
姜广智 《贵州教育》2007,(12):30-31
课题:山东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六课之与诚信结伴同行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城信是做人之本,为人之道.懂得诚信做人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4.
“无为”是道家的基本观念。在道家思想体系中,“无为”是与“道”以及“自然”紧密联系的。“道”是道家思想的基础和核心。道是万物之本原(道原),是先天地而在的存在,也是事物之本体(道体),是某一物之所以成为某一物的根据。而“道”化生万物、成就万物,并非为了什么目的,完全是自然而然的,道之本性即是“自然”。“自然”的本义是“自其然而然而不强迫”。就自其然而不强迫而言,“自然”也就是“无为”。自然无为既可以合而言之,亦可以分而言之。合而言之:自然即无为,无为即自然,故日自然无为。分而言之:自然是道之本性,亦可称为道体;无为是道之运作,是人所应效法者,亦可称为道用。  相似文献   

5.
笔者听了一些观摩课,发现一些教师对教材、教法、学情全都烂熟于心,上起课来神采飞扬、口若悬河、妙语连珠。学生也配合默契:熟练、有序地表演,对号人座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讨论第)道题的学生,绝不敢看第2道题),异口同声地答出标准答案。精彩时,教师手舞之、足蹈之;紧要时,教室鸦雀无声;下课铃声敲响时,作业刚好布置完毕。这种课好吗?其实这是让个别领导欣赏的课,这是让听课老师观摩的表演课。没有多余的话,不真实;没有停顿的时空,无实效;没有认知的冲突,浪费时间。什么样的课是好课?笔者认为,能促  相似文献   

6.
早就听说过痴迷阅读教学的同道、前辈们喜欢磨课,我喜欢上磨课也就是这两三年的事。因为入“磨”较晚,自然“磨”道不高。但每每从对一节课的反复琢磨,直至最后消磨到衣带渐宽方才打磨出令自己满意的教学方案时,伴随着那思维之痛,一种强烈快乐之感会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7.
学界关于《老子》“自然”的含义有三种基本理解:“自己而然”“自主自觉”和“无待而然”。前两种观点主要突出了“自”的意思,而这是与《老子》“自然”本意和道的基本精神不相一致的。第三种观点承认“自然”中有“常”、有“一”,但却逻辑地把“自然”看作高于道的实体。“自然”与道有内在的一致性,是道流行化用的一种表达。道生畜天地万物,则不能“过乎物”,不能失其“一”,也不能失物之“常”。物不失其“一”,则能无“过”、无“亢”与“不及”。道不离其“一”,物不枉其“常”,既是道之自然的表现,也是物之自然的表现。“自然”既是道、圣人有“一”“得一”的体现,也是天地万物有“常”、守“常”的表现。经文“道法自然”“万物之自然”等体现了《老子》“自然”的本意,即“自然”是“得一而然”。  相似文献   

8.
一、知识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自然第四册共15课,从知识内容上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理化部分:第1课、第2课、第3课、第10课、第11课、第12课、第13课。 2.植物部分:第4课、第5课、第6课。 3.动物部分:第7课、第8课、第9课。  相似文献   

9.
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对和谐社会构建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道法自然"是一种自然的人性论.他认为人和自然一样,本性自然,故人之道应效法天之道,这种道就是自然而然.而对统治者来说,只要任其自然,清净无为,社会就会和谐发展.老子的这种思想对和谐社会构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雄 《中学物理》2023,(4):11-15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全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与培训的热潮.本文通过对现有培训内容的分析,发现多以专家解读为主,突出新课标的“文本中心”.然而,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基于“课为中心”的培训更易于接受、理解、运用.因此,笔者围绕“课”,深研新课标,精选新视角,尝试通过观课、改课、做课的“三课联动”教师培训实践,寻求新的“待课”之道.  相似文献   

11.
以道思考人、感悟人生是老子大美学观的基本内涵。老子从本体义、发生义出发,把道与人的生命活动联系起来,把道作为思考人生的本体。道既是自然之道,又是人生之道。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以及特点,能在具体的语境中用词说简短的话,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陶冶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以及特点,能在具体的语境中用词说简短的话,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陶冶审美情趣。3.能在具体的语句中体会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原道”篇中的“道”究竟指的是什么?学术界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佛道,有人说是自然之道,有人说是儒道,本文认为这个“道”是刘勰自己所体认到的自然人性之道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混和体。  相似文献   

15.
世间万物都应遵循自然之道,语文教学也概莫能外。教师在引导的同时,要顺应学生的个性使之释放天性,让语文教学返于自然、归于其最真实的状态。本文以朱自清的《背影》一课为例,教师在课堂上用能够伸缩自如而又进退有度的语言讲授;处理好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自然、无缝衔接;使用自然的对话叩开学生的心扉而无矫揉造作之感。总之,遵循语文教学的自然之性,才能真正让学生如沐春风。  相似文献   

16.
胡芳 《湖北教育》2006,(7):24-29
一、教学案例与反思《秋天到了》是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的第5课。在课程标准中,从属于“愉快、积极地生活”之“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的条目。  相似文献   

17.
在《道德经》中,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其预设的世界最高的形上实体,是世界的本原。道自然而生、并创生万物为万物之道;道又内在于万物之中为万物之德;德者,得也,即德乃得之于道。道性本自然,道亦法自然;德惟道是从,亦是自然之德;万物之灵——人之本性素朴亦即自然。  相似文献   

18.
在《道德经》中,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其预设的世界最高的形上实体,是世界的本原。道自然而生、并创生万物为万物之道;道又内在于万物之中为万物之德;德者,得也,即德乃得之于道。道性本自然,道亦法自然;德惟道是从,亦是自然之德;万物之灵——人之本性素朴亦即自然。  相似文献   

19.
老子之“道”既是万物的本源,又是自然的规律。人虽为万物之灵,有“参赞天地之化育”之能,但仍在自然之中。和谐是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法则。要求得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类活动就必须因循自然本性,以“无”违自然规律之“为”,去达到“无不为”的目的。在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危及人类生存的今天,老子这一从自然中获得解决社会人生问题的生态思想,便愈发凸显出其特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教材简说】《自然之道》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中的重要一课。课文讲述了作者到加拉巴哥岛进行生物考察,因不知情帮助幼龟"侦察兵"下海,导致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成了食肉鸟的美餐的故事。故事让我们知道了要了解和尊重自然规律,要知道违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