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全球化时代代与代之间的公平与和谐问题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笔者试图从传统文化视角探讨代际公平与和谐,寻求代际公平与和谐的人性基础。警示人们关注代际公平,化解代际伦理冲突,追求人类社会的终极和谐与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2.
在全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时,隐藏在或被遮蔽于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关系之中的家庭伦理尤其是代际伦理问题,常常不被人们所发现和重视,但它确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很不和谐的因素。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确立与之相适应的伦理精神,尤其是家庭代际伦理。  相似文献   

3.
生态危机和环境恶化使代际伦理的建构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作为反映代与代之间伦理关系的伦理形态,代际伦理的理解可以从两个向度把握,即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其中代内公平是现实性问题,代际公平是理想性问题,二者在理论上实践中都有优先选择性问题.本文从代内公平优先于代际公平的角度论述了代际伦理的建构以及公平伦理诉求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转型期,重建平衡互惠的养老代际"责任伦理"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要条件。晋陕两村举办群众活动与全村性节日庆典的实践,显示出农村社会重构养老代际"责任伦理"的探索与创造。新的养老代际"责任伦理"较好地契合了农民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养老代际互动需求,成为一种易于实践的责任伦理,也使农村家庭养老中的代际关系更趋均衡互惠。村域社会内部紧密的良性社会互动,是养老代际"责任伦理"生产与重建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进入到现代社会以来,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加速,传统的社会基本结构和社会关系急遽转型和变迁,人类的代际关系也发生了从未有过的重大变化。因此,代际伦理的问题便不可避免地凸显出来。本文将对近几年代际伦理问题的研究作一个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6.
师生关系是教育实践中的基本伦理关系,而伦理教育又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和谐的师生关系必然是伦理至善的。当前,因伦理关系异化而激发的矛盾事件越来越多,个别事件甚至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审视,可以发现当前研究生与其导师之间的伦理张力主要有三种:职业伦理与私人伦理,人格平等伦理与人身依附伦理,自然代际伦理与文化代际伦理。从根源上看,当前师生伦理关系异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传统师生伦理观念的影响、制度因素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影响、人工智能的影响等。在破解对策方面,可以尝试从提高教师群体的专业伦理,用工匠精神涵养教师的专业技术,强化研究生导师自律性服务精神的实践认同,用规则促进和谐伦理氛围的养成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加以发展,就必须以现实提出的问题为对象,研究前人没有研究过的新领域和新问题。代际伦理这一在现实生活中已经突出的问题就是这样的新领域和新问题。它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的代际伦理支持问题、道德价值观的代际及其代际沟通问题、代际公平和代际正义问题、家庭代际伦理问题、现代科技所带来的代际伦理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当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必须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公平正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代际正义之于代内社会的必然要求,“民主法治、诚信友爱”是代际正义之于代内社会在法治与德治方面的路径选择,“充满活力、安定有序”是代际正义之于代内社会在效率与公平方面的社会诉求,和谐社会蕴含着代际正义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罗海燕  王桃花 《武陵学刊》2022,47(1):84-90,105
在对《时间的噪音》的评论中,很多评论者认为,肖斯塔科维奇成为"懦夫"是被动的无奈选择,却忽视了这些无奈选择之中的主动因素.他在面临爱情、代际、政治的伦理选择时,试图颠覆传统的婚恋伦理,突破母性桎梏的代际伦理,反对黑暗统治的政治伦理.他主动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行为方式,挑战伦理和社会结构间的关系.从后现代伦理学角度分析肖斯塔科维奇身处集权社会困境下做出的伦理选择,有助于读者深刻而全面认识这位作曲家,思考人类的生存状态和未来.  相似文献   

10.
约翰·怀德曼的《垃圾道里的弃婴之死》是关于伦理禁忌的道德小说,弃婴之死是其核心伦理事件。弃婴之死揭示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代际伦理和两性伦理的失序以及家庭结构的失衡。弃婴之死与其父母传统道德观的下滑直接相关,同时也是社会、政府、媒体和大众组成的混乱伦理环境下的产物,是更多人和机构参与的集体道德事件。怀德曼通过弃婴之死及其伦理环境的书写表达了对和谐伦理的期待和诉求,认为美国社会应该提供向善的伦理环境,并建构良好的公共伦理空间,民众自身也需提高道德修为,构建和谐友爱的家庭伦理空间。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是指全体人民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有序和谐的状态.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系庞大.代际和谐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不同利益群体的正当需要能否得到满足是评价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标准.提供老人精神赡养不仅可以满足老人的精神需要,实现代际和谐,而且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冲突与融合——现代家庭伦理教育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家庭伦理教育出现了功利化倾向、代际关系错位等问题。这些问题与中国正处于家庭伦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特殊时期相关;也是代际伦理日益显露的结果;并且更与家长自身的素养息息相关。作为家长,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营造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有助于使家庭伦理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孝为伦理之本、行为规范之首,在中国伦理中居于首德和始德地位。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因此,孝道不只是家庭伦理规范,也是儒家治理天下的至德要道。国风之本在家风,家风之本在孝道。以孝德理论与实践为圆心向外扩展,探寻孝文化的合理内核,加强孝文化的理论宣传和实践养成,对丰富以德治国的内涵,促进代际沟通、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使农村代际关系出现权力下移,老年人权威全面丧失,中间一代责任缺失明显,代际关系朝理性化方向发展。传统法律政策的废除、道德力量的削弱以及村庄舆论的解体,是代际关系失衡的主要原因。重新建立稳定和谐的的代际关系,应逐步推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农村社区养老建设,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家庭代际伦理。  相似文献   

15.
一、和谐精神的精华意蕴与内涵实质关于和谐精神的内涵与实质,学界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广泛探讨。(一)卫绍生教授从哲学理念、社会观念、伦理关系、个性修养(人生追求)四个方面对和谐精神的内涵进行了阐述:1.作为一种哲学理念的和谐精神。强调阴阳和谐相生、平衡互补,是中国传统“和”“合”思想的理论渊源。2.作为一种社会观念的和谐精神。追求社会公正,强调通过和谐制度的合理安排与实施,谋求社会和谐。3.作为一种伦理关系的和谐精神。追求伦理关系的和谐,对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伦理关系做出种种规定和约定,维系社会和谐伦理关…  相似文献   

16.
代际公正现已成为社会公正的应有内涵.家庭贫困是造成贫困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其它各种原因归根结底都由这个原因引起,而这个原因又具有很强的代际性.因毕业生个人后天努力与否造成的就业状况差别是正当的,但因毕业生先天家庭贫困与否造成的就业状况差别则是不正当的.对于毕业生而言,就业是人生竞争新的起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消除贫困等代际因素的影响非常重要.解决贫困生就业难问题,究其根本要保持社会正常流动渠道的顺畅和疏通,防止贫困的代际遗传和积累加剧,维护代际公正以促进社会发展,这无疑是使社会保持长期和谐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代际伦理关系,充满着"师道尊严"的压制与顺从。现代师生关系的建构与超越使师生关系转向和谐化的现代伦理准则,现代和谐型师生关系是时代和师生关系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归宿,是建立民主、平等、对话与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必然诉求,也是教师与学生特别是全社会追求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发展是发展伦理学的催生机制和价值核心。发展伦理学是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价值尺度来确立它的伦理原则,它力图实现个体、群体与类的和谐共荣,消费性价值与环境价值的和谐实现,生态尺度与人态尺度的和谐一致,代际与代内之间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论生态和谐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和谐伦理源于生态环境恶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森林危机,土壤退化,酸雨问题,物种濒危,声、电磁波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是当今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触目惊心的生态灾难,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一系列伦理问题。施韦兹“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学、莱奥波尔德的大地伦理学、卡逊的尊重自然伦理学、辛格的解放动物的伦理学、丸山竹秋的地球伦理学、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构成了和谐伦理发展链条上不可缺少的环节。苏宝梅等的《和谐伦理学宣言——为了所有生物和非生物存在的和谐发展》在梳理了生态伦理的种种形态后,明确提出了和谐伦理学。和谐伦理涵盖了自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生态和谐伦理是和谐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和谐伦理主要包括六方面内容,而发展生态和谐伦理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试论和谐视野下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在新世纪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在和谐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于实现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国既要提倡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更要提倡"和谐老龄化",把建设和谐老龄社会作为应对老龄化的基本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