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心灵"这个词,可以作为"美学"的表述。因为,它指我们用"感觉"感觉到的"超感觉",使我们的"感性"之中,存在着"超感性"。从而,在"有限"之中"感"到了"无限",在"自然"当中"感"到了"自由"。"心灵"成了"美学"诞生的基础,也是"美学"研究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中国梦"是当代中国高昂的时代旋律,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创造辉煌的行动指南。回顾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实现"中国梦"既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和奋斗目标;根据当前国情、世情,特别是从我党面临的现实考验和执政风险出发,实现"中国梦"是我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巩固执政地位的必然选择;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实现"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相似文献   

3.
加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澄清不同层次上对党的情感认同、组织认同和价值认同的关系,对于增强大学生对党的认同教育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高校应切实关心并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增强大学生对党的感性认知;强化高校的党建工作,增强大学生对党组织的形象认知;大力宣传党的执政理念,促成大学生对党的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4.
《淮南子》以汉赋化的言说方式来描述道,是由道的特点和汉赋的本身素质决定的。道不可由"小言"也就是概念化的逻辑分析来言说。而汉赋是一种特别的语言艺术,能够将诗与思,虚与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和道的显现条件十分符合。《淮南子》运用汉赋化言道方式是道美学化的标志之一,而美学化的道则开启了其美学体系的终极视界。  相似文献   

5.
邹宇 《文教资料》2014,(18):173-174
"中国梦"是指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中国梦"关乎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凝聚着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憧憬和期待;是整个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梦想,是亿万人民世代相传的夙愿,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创造者。历史学科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担当重任,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学科和重要途径。新课改下,课标再次强化了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所应该肩负的对学生人格、情感和思想塑造的责任。习主席提出的"中国梦"对于指导初中历史教学,特别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鲍桑葵的"使情成体"说是在其"心物统一"的哲学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他认为美就是使情感在有形的事物上得到体现,如果不能体现就不是审美对象。鲍桑葵的"使情成体说",是在用黑格尔的"理念论"为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美是情感的表现"提供一种合法性的论证,由此以审美心理过程为表述形态的"情感表现说"就获得"理性主义"中"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之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7.
世界遗产与民族国家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遗产"是人们对工业时代生态破坏、传统文化失落等问题进行反思的结果。"世界遗产"的提出和遗产事业的发展也是人们追求人类认同的一个基本表征。然而,"世界遗产"必须具备"普遍价值"的言说,所表达的只是人类认同的一个愿景。确定缔约国地位,完成申遗的过程以及对遗产进行保护等与世界遗产紧密相关的各种事项,都明确肯定了民族国家是"世界遗产"的实质性拥有者。多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以所在国国家文化的名义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从根本上说就是将多元民族文化融和到民族国家的文化符号之中的结果,从而具有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学语言并非另一种语言,它只是语言的审美功能变体.日常语言是人类理性把握世界的工具,其中自然浸透了理性内容;而文学语言则是在既有的语言规则之内,调动一切感性因素,尽量恢复表述的具象功能的一种言语方式.人们超越看待生活的功利眼光,从特殊的、感性的角度观照生活、言说对象,对发挥语言的感性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学语言并非另一种语言,它只是语言的审美功能变体。日常语言是人类理性把握世界的工具,其中自然浸透了理性内容;而文学语言则是在既有的语言规则之内,调动一切感性因素,尽量恢复表述的具象功能的一种言语方式。人们超越看待生活的功利眼光,从特殊的、感性的角度观照生活、言说对象,对发挥语言的感性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视觉传达设计受到更多关注,作为设计者,如果要突显作品本身的灵动感与人性化特征,前提应当落实于情感理念的恰当表述。这是由于,一旦在某项作品中融入了深层的情感,那么受众与设计者就会引发共鸣,进而体现了厚重的人情味。可见,视觉传达设计如果要达到更高的水准,需要设计流程中融入情感要素,确保渗透多层次的情感理念。  相似文献   

11.
张荣耀 《文教资料》2010,(18):154-155
黑格尔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来界定艺术和艺术美,而浪漫型艺术一直采取独特的姿态走向审美形式的自由化和多样化,是艺术家们无限地拥有自我、告别自我和反射社会超越现实的一种途径。艺术创造进一步成为显现现实生活和人类情感的现代美学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美学研究没有"中国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那样明确的学术分野,这实际上是美学界长期担忧的美学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的一种重要表现,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薄弱的一个体系性原因。中国的美学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研究体系不完善、整体观照不强、内容畸重畸轻、解决现实问题的功能不够强大等问题凸显,这不仅使人们无法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及其当代发展的思想深度,而且造成了中国美学整体性特征的消颓。在中国美学的宏观视野里考察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指导地位,不仅要看马克思想主义美学理论研究本身的进展情形,而且要看马克思主义美学对其他美学研究的隐性辐射作用,要善于把创造美的理念置于具体的背景中去理解和实践。  相似文献   

13.
审美情感理论是现代西方美学的中心问题之一。对情感的重视始于霍布斯,在他那里,情感甚至成为一切价值判断的动机和准则,但不存在真正的审美情感;夏夫兹博里对霍布斯的情感理论进行了改造,从而提出了一种具有审美内涵的情感;而哈奇生突出了这种情感,将其看作一种截然不同于认识的独特能力,并规定了其独特对象,这实际上意味着美学学科本身的建立。受18世纪英国美学的影响,康德正式将情感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了审美情感的特征,从而使美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哲学领域。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负载着传统文化、认知水平和情感层次的诸多内容,是培养学生成为“个性全面发展”具有完美人格的一门重要课程。因而,就目标而言,它除了认知的甄陶之外,还须进行情感的塑造。而当前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深入进行情感领域的各项指标及其教育规律的研究。这种研究,只有在对我国传统审美文化的解构和认同中才能完成。 我国传统审美文化,极其看重人文价值和人格涵养。从这个意义上说,它被界定为人们审美活动在不同审美领域所呈现出来的人文性总体特征。具体地说,由于人类的审美本质上是人的自由生命的感性外化,所以,传统的审美文化说到底是人的本质力量在不同审美领域被感性外化时所呈现的状态。这种状态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是一种“他律性”,正如叶朗先生所言:“从总的情况看,中国古代美学强调审美文化的他律性是主导倾向,这最典型的反映在儒家美学中。依照儒家美学的看法,人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关系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社会行为。”鉴于此,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15.
"反复"一直以来是作为一种修辞被接受和认可的,这其实忽略了其在美学层面上所具有的内涵。"反复"不仅具有形式美意义上的美学特质,而且具有悲剧、喜剧、崇高、优美等美学潜因。认真研究"反复"所具有的美学内蕴,并努力在哲学层次上对其进行省思,不仅对充分认识"反复"本身,而且对于美学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巴金家庭题材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一个"从离家到归家"的过程。这种观点认为,在巴金前期的这类作品中,"家庭"是封建专制的象征,它是青年叛逆者要挣脱的牢笼;而在其后期创作中,则呈现了"家"中蕴含的脉脉温情,表达了作家对"家"的认同。这种对家庭中美好情感的怀念在巴金的前期代表作《家》中就已现端倪,即使在青年巴金的心底,依然有着对"家"的眷顾,这构成了与其后期家庭题材小说的情感联系。  相似文献   

17.
孔子对其核心观念"仁"的种种直接和间接的解说,看似矛盾实则自洽。在孔子这里,言说始终指向行动,断章式的表述恰意味着背后意义网络的整体。达道的不易造成了表述的艰难和谨慎。慎言的限度体现在留白和正名两方面,留白正是正名的前提。始终不断言说的同时也坚守着不言的原则,两者之间的平衡方可更为切近观念本身。而这一点,贯穿着孔子的所有话语,譬如"政"、"君子"等等。这也是我们在解释《论语》时务必注意到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张鑫 《考试周刊》2010,(35):61-62
情感是人们意识活动的重要动力,情感和人的思想认识、思维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本身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语文教学的这种互动性尤为明显。因此,教师利用情感因素的特殊作用,使其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充分释放,即做到以情施教,不失为搞好语文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一、以良好的情感修养,把深厚情感倾注到教学中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对于“新美学”的建构,德国当代美学将其称为对鲍姆嘉通关于美学作为“感性认知”这一最初构想的再次复兴,其深层意旨在于,突破美学在近代之后的发展中伴生的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的复杂纠葛,在对美学本色的回归中彰显学科发展的新方向。梳理作为学科门类的“艺术哲学”与“美的艺术”之间的纠缠可看出,“艺术哲学”被用来取代“美学”,源于理性思维对感性逻辑的排斥,而后者恰恰在“美的艺术”中得以呈现;审视作为逻辑方式的“感性认知”与现象学之间的交错可明了,美学能够成为第一哲学,显示的只是二者作为感性思维的共同前提,却不意味二者拥有全然一致的致思方向。伴随这一剥离与区分,“新现象学”展示出通向“新美学”的可能路径:通过区分不同于“躯体”的“身体”存在的空间性维度,新现象学阐明了空间维度所蕴含的知觉之外的情感因素,而新美学正是在身体情感空间的现实化中开启美学复兴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是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重要理念。"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青年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本文通过对浙江在校大学生关于"中国梦"认知情况的调研分析,提出了新形势下,共青团组织从理念引导、历史教育、实践锤炼三个方面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梦"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