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新论摘编     
李鸿章生前为什么不断地修建淮军昭忠祠在镇压太平天国及捻军的战争中,李鸿章为了褒扬祭祀死于战场的淮军将士,在全国各地不断地修建淮军昭忠祠,其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遵奉清政府表彰阵亡将士的定例;其二,依前湘军昭忠祠的修建;其三,淮军将领的要求;其四,维系淮军集团利益,提高淮军凝聚力和战斗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和巩固了李鸿章的地位,向世人显示了李鸿章及淮军政治实力存在,也是李鸿章登上政治巅峰的重要手段。日常生活中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冲突———以中国近代公园为中心的考察公园是由近代西方殖民势力引入中国的,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近代史上,淮军与李鸿章,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正是有了李鸿章,才有了淮军,而淮军的产生、发展和壮大,又为李鸿章的步步高升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激烈动荡的晚清政局造就了淮军和李鸿章,而淮军和李鸿章的出现,又进一步促使晚清形势复杂化.本文拟就准军与李鸿章的一些问题作一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光绪十四年李鸿章修建保定淮军昭忠祠公所,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在淮军于各地修建的七处昭忠祠中,保定淮军昭忠祠公所最具代表性:从建筑艺术来讲,它堪称北方地区近代徽派艺术之精品;从建筑规制和占地面积来看,它是首屈一指的;其管理制度就当时来说可谓相当完备;此处的入祀人员也多于其他淮军昭忠祠.保定淮军昭忠祠公所是研究李鸿章与淮军历史、晚清典祀制度及会馆制度的极好的实物史料.  相似文献   

4.
淮军作为兴起于晚清安徽地区的地方性武装力量,带有较强的区域性色彩,其形成发展、军队兵源、营制体制、精神特质等,均受到淮河流域社会文化的影响。南宋以来淮河频发的水旱灾害,以及晚清时期太平军对两淮流域的侵犯,迫使皖北民众穷则思变,促成淮军的兴起。淮军营伍的组成、将领的来源、从军的旨趣等,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他们所根植的淮河地域文化中兼收并蓄的精神特质。淮军在东航援沪后突破传统军伍规制,逐渐转向西化,一方面受当时国内外时势影响,另一方面亦离不开淮河流域变革求新的文化基因和淮军将领拙朴务实的观念。  相似文献   

5.
太平天国运动无疑对当时的社会经济造成了破坏,但这笔账不能完全算在太平天国头上,清朝统治者及其反动军队应负主要责任.太平天国有破坏,也有建设,不能夸大"破坏"的方面.那种认为太平天国只会破坏、不会建设及阻碍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说法都是没有根据的.事实上,太平天国推动了中国历史前进的步伐,加快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清代比较重视军队的医疗保障,在入关前就派遣医官到前线治疗将士的伤病。入关后则逐步建立医疗保障制度,对军队中出现的伤病进行积极防治。中后期的湘淮军和新军开始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初步建立了近代化的军队医疗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军事近代化,发端于19世纪60年代起的八旗禁卫军、淮军、湘军、练军的洋枪洋炮装备和洋式操练;发展于80年代中国近代海军的建立;全面推进于90年代至20世纪初年编练之新军(“北洋则有新建陆军,南洋则有自强军,是为创练新军之始”)。近代中国军事近代化是近代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中国社会其他领域内的近代化的进程,同时又受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程度所制约。近代中国半个多世  相似文献   

8.
聂士成作为一名杰出的职业军人,具有保家卫国的质朴的信念和变法自强的战略眼光,借鉴西方先进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创建军事学堂,大胆使用新式军事人才,从军队的教育训练及营制等多方面推行军队近代化建设,将武毅军、武卫前军打造成当时中国最先进、最具战斗力的军队.  相似文献   

9.
公司制度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而传入中国的。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产生了第一批公司,这些公司实行官督商办,产权关系不清晰。甲午战争后,民营股份有限公司、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无限责任股份公司等公司形式开始发展起来。公司制度的确立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彻底改变了社会经济建设的面貌,而公司制在近代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家族化倾向、集权化管理等弊端。  相似文献   

10.
在清末民初的社会历史舞台上,袁世凯是一个令人瞩目的人物。他不仅在政治上叱咤风云、纵横捭阖,而且在经济上大力兴办实业,倡导新政,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本文试从袁世凯对山东近代化所起的作用作一些探讨。一袁世凯(1859-1916),字慰亭,河南项城人。出身淮军,早年任驻韩商务委员,总理对韩交涉通商事宜,颇受李鸿章的赏识。甲午战后,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后因举发维新党密谋,获得慈禧太后信任.1899年12月,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次年3月实授,至1901年1月调离,任东抚将近两年.在此期间,袁世凯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山东近代化…  相似文献   

11.
晚清军工战略的核心内容是洋务运动开展的优先军工战略.首先,晚清中国军事工业的创建,奠定了近代中国军事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促进了晚清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其次,现代海军的建立,以及新建陆军、自强军的新式陆军的编练,大大改变晚清中国的军事体制,揭开了近代中国军队编制现代化的序幕.再次,晚清军事思想、教育的现代化,则为近代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2.
明治初期,日本的军队还十分弱小。但日本为了建立自己在东亚的霸权,并跻身于列强,很快就出现了对外扩张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在琉球、台湾和朝鲜等问题上,与东亚传统大国——中国不断发生摩擦。最终,以1882年朝鲜"壬午兵变"为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对清备战的道路。此后的10余年间,日本的强军过程以海军扩张为重心,而陆军也向当时的强国德国学习。最终在1890年前,日军实现了由对内守备型向对外进攻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天津武备学堂诞生于我国洋务运动高潮时期,为我国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这里曾走出冯国璋、曹锟、段祺瑞、张绍曾、靳云鹏等一大批军政风云人物,还曾培养出我国第一批铁路建设人才。李鸿章为兴办天津武备学堂倾注心智。该学堂于1900年毁于“庚子之役”。其兴其亡,都从一个侧面折射出那一时代中国人教育兴国强军之梦的由起与破碎。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国军队来说,强军梦既是百年历史的沉痛结论,更是人民军队的不懈追求。强军梦承栽的是使命,映照的是时代,追求的是和平,体现的是自觉、自信、自强。强军梦深刻体现着中国军人的崇高理想,深刻反映着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强军梦的战略任务,就是要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强军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保障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支撑和平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陈毅同志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向东发展,建立苏北根据地"的指示,率部挺进苏中、苏北地区,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根据地建设工作,粉碎了敌寇发动的一次次扫荡与进攻,既扩大巩固了根据地,又发展壮大了新四军的武装力量。其间形成的根据地建设的理论,既是陈毅同志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对中国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  相似文献   

16.
随着晚清军事近代化进程的发展,清军武器装备样式驳杂、型号各异的弊端开始凸显,并逐步演变为晚清一大顽症。清政府曾多次采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但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在于武器装备的生产和进口不能统一、军工技术以及装备建设思想的滞后等。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从时代与战略的高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军事科技发展的思想和方针政策,这对于我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毛泽东的军事科技思想有三个方面:重视发展军事科技,推动军队武器装备建设;坚持自主创新,实现军事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坚持以工业为基础,促进军事科技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参谋本部是北京政府的军令部门,是大总统军事统率权的具体体现。但在实际执行中,参谋本部无法有效履行法定权力,参谋总、次长及其下属职员的任免,各师、混成旅参谋人员的任免实际上也不受参谋本部控制。各种军政机构肆意侵夺参谋部指挥权,导致前线军队指挥处于混乱状态。  相似文献   

19.
湘军的发源地在湘中大地。湘军中产生的十大巡抚、总督,有八位属今娄底市籍。“无湘不成军”,今天的正确表述应是:“无湘中(包括湘乡市)人不成军”。湘军有铁的军纪,湘军将帅著作等身,湘军是一支有文化的军队。他们及其后代的文化传承,对中国革命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作出卓越的贡献。发掘研究湘军集团,筹建湘军陈列馆,有利于推进娄底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练兵处是清末新军编练的领导机关,练兵处的成立推动了清末的军事变革,成为中国陆军近代化的重要一环。张之洞作为地方督抚的代表,围绕练兵经费、营制饷章、后勤体制和学堂章制等方面同练兵处之间的关系既有调适,也有抵拒。透视张之洞与晚清练兵处错综复杂的关系,可以为我们透彻地了解晚清军事改革提供另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