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孝道,中华文化的特质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的观念则具体得多。一个人在社会里行事为人,有他应循的义务,那是他应该做的。但是这些义务的本质应该是‘爱人’,即‘仁’。为父之道就是由爱子之心出发去对待儿子,儿子之道就是由爱父之心出发去对待父亲"。孝是培养"仁德"的根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  相似文献   

2.
经过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仁"几乎渗入中国人的骨髓,但是现在外来基督信仰的"爱"对中国人的各方面也有着越来越深层的影响,本文试从"仁"与"爱"的基本精神去探究两者的不同境界.  相似文献   

3.
林荣 《兰台世界》2005,(12):66-67
中国传统文化从其实质来看是儒家文化."信"是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最基本、最显著的伦理范畴之一,是儒家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范畴和概念.本文以<论语>为依据,对儒家创始人孔子的"信"观念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4.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即"爱人"。从"仁者爱人"出发,我们可以推演和提炼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知人"、"慎言"、"远怨"三条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建构和谐人际关系极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艺术家档案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孔子《论语·颜渊》画面描绘了三个消极的规范。意指我们要从眼睛、耳朵、嘴巴严格的管束自已。由外在规范,熏陶自己。儒家之道认为仁者总要克己复礼,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正是"仁"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中国儒家思想向来占统治地位,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乐"."礼"指礼节,"不学礼,无以立"."学礼"、"知礼","克己复礼为仁".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向来注重以礼相待,尤其是卑下者见到尊长者更要注重礼节.礼仪可以通过语言形式表达,比如,在古代通过称对方的父母为"令尊"、"令堂"表示尊重,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表示谦虚.  相似文献   

7.
陈柳冬雪 《大观周刊》2011,(5):29-29,12
《庄子》书中所提到的儒家游方之内,则是儒家积极入世的一面,冯友兰老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也提及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的社会哲学,也是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并通过儒学思想中以孔子、孟子、荀子三大家为代表的与“仁”、“礼”“忠恕”和培养理想人格方面来规范现实中人们的道德标准,以“学而优则仕”的心态找到自身价值,积极的投身于社会当中,是以“入世”的方式来实现入世的理想。相对比起来佛教根据它自身的思想特点则是通过出家修行,禁欲,来规范道德,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平静内心,以“出世”的方式来进行入世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从其实质来看是儒家文化。“信”是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最基本、最显著的伦理范畴之一,是儒家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范畴和概念。本文以《论语》为依据,对儒家创始人孔子的“信”观念进行一番探讨。一、“信”的涵义  相似文献   

9.
<素书>的作者并非一人,是汉至宋间文人陆续完善而成.它虽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但仍以道家的"本德宗道"为主,辅以儒家的仁、义、礼,是一部审视历史、增广智慧的道家著作.  相似文献   

10.
“仁”是儒家文化核心的道德范畴之一。孔子仁学思想的生长点是血缘之爱的“孝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①仁德进一步衍生至“泛爱众而亲仁”,②在社会道德情感方面“仁”崇尚“博施备物”,在具体道德原则上“仁”尊崇“恭、宽、信、敏、惠”。③“仁”的内涵如此丰富,因此,就学理而言,它始终是人类探索的重要范式。尽管人们从哲学、文学、社会学等维度研究儒家思想,并取得了震古烁今的成就,但从传播学视角解读儒家“仁”文化的研究并不多。中国传统商号有着辉煌的过去,在其传播过程中始终可以窥探到“仁”的影子。“仁”就像一面镜子,折射了传统商号的发展路径与品牌传播的未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从继承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遗产出发,在对儒家"仁礼"观的产生背景和人文主义内涵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引入图书馆工作中,并对其在建构图书馆和谐人文环境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张运生  何杰峰 《兰台世界》2016,(16):146-149
"乐境"是儒家追求和向往的精神目标,其所乐之事在于"仁"。要达到这一精神状态,"教化"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理想的"教化"主体是具有强大人格感染力的圣贤,"教化"内容是体现仁爱精神的人伦之道。人伦之道既是儒家衡量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基点,也是儒家人性的基本内容,这就使被教化者提高道德境界、达到儒家"乐境"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凌先威 《大观周刊》2012,(31):16-16
孔子思想的最高范畴是什么,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定论,有人说是仁,有人说是忠恕,有人说是中庸,其实孔子思想的最高范畴是“道”,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无论是“仁”、“忠恕”还是“中庸”都是“一”的代指,“一”是用来贯穿“道”的终始的,可见.道才是孔子思想的最高范畴。  相似文献   

14.
由于孟子对墨子“兼爱”的批评,人们便通常认为儒家是讲“爱有差等”的,而既谓“爱有差等”即不是“博爱”。但事实上,如果儒家不讲博爱,则“泛爱众”之义为虚设,“博爱之谓仁”为无稽。本文对“差等之爱”提出了全新诠释,且认为在“恕”的意义上,“差等之爱”即是通达于“博爱”的根本途径,“差等之爱”的最终境界,即是无限宏大的博爱境界。  相似文献   

15.
作为儒家"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价值观囊括仁、义、礼、智、信、忠、恕、孝、廉等诸多德目。其中,从个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以及对社会各领域的影响来看,"义"的价值取向更为核心和主导,是儒家引领社会风尚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新闻天地》2011,(10):F0003-F0003
当时间走到2011年,根植中国16年的安利文化,跨越时空与同样尊崇“仁者爱人”的儒家传统在孔孟之乡曲阜碰撞对话,留在安利大中华区总裁颜志荣心中的.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怀?  相似文献   

17.
韩愈<原道>提出"博爱之谓仁",这个说法在宋代以后产生极大影响,成为儒家仁学中有代表性的阐释.本文梳理了韩愈以"博爱"论"仁"的思想渊源,认为以"博爱"论"仁"的意见,在汉唐时期逐渐流行,反映了汉唐儒学的理论旨趣.韩愈对这一旨趣的继承,反映了其思想与汉唐儒学的复杂联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其儒道革新思想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18.
今用:"教化万民"乃是儒者自我担当之使命,不是外人强加给他的。他以此使命而成为"儒家",若放弃此使命则"家将不家"矣。孔子被称为中国"第一教育家",他若有"愚民"之想,何谈"教育家"!中国历史上能够称得上"大家"的,没有一个主张"愚民",不管是儒家、道家,还是法家。  相似文献   

19.
2014年12月1日,第五届南图阅读节主题论坛——“《论语》:仁者爱人”在南京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行。赖永海、董平、杨明三位嘉宾的发言非常默契,分别可用“仁”“爱”“人”来概括,涵盖了“仁者爱人”的三个重要方面。最后由南京图书馆徐小跃馆长提纲挈领,对嘉宾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梅煜  张立杰 《出版广角》2015,(17):216-217
儒家经典《论语》在很大程度上被人们看作是中国传统伦理教化理论的起源。儒家依托“仁”建构“个体—家族—社会”的道德涵养路径,力图使儒学的“为己”与“利他”效用相统一。当代德育作为承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生产活动,必须从《论语》中汲取品德修养智慧,关注个体精神家园建构,优化德育路径设计,化解道德教育泛政治化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