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质疑———促进主动发展的启动器读中生疑既是阅读思维的过程 ,也是阅读思维的成果 ,读中质疑是阅读过程中个体的一种心理需求 ,也是阅读过程中群体的一种交际需要 ,所以 ,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质疑是面向全体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参与的必然要求。差不多每一个学生都有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 ,在阅读这种特殊的认知活动中 ,从接触教材开始 ,学生就一定会有各种疑难出现 ,在不同的阅读阶段引导他们把疑难主动提出 ,顺应了他们的心理特点 ,会激起他们更浓的阅读兴趣 ,促进阅读理解的深入。儿童特别关注自己及其同伴提出的问题 ,在质疑和听…  相似文献   

2.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是培养思维独立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索,质疑问难,为学生质疑创造机会,每节课都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提问题。我心之悟,最是真切。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学生自己的一番自主学习之后所获得的对知识的真切理解,这是他们通过"问题——探究"所激发的智慧的火花。  相似文献   

3.
一个善教的中小学教师 ,不仅要善于质疑、答疑 ,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激疑 ,鼓励学生提问。怎样才能激发中小学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呢?一、激发提问兴趣中小学生 ,都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向师性 ,都愿意得到老师的注意和表扬。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想办法激活学生的好奇心 ,多给学生一些引导性的提示。同时 ,要经常鼓励学生提问 ,对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都逐一耐心地解答 ,并及时予以肯定表扬 ,使他们得到心理上的愉悦 ,强化他们的自信心。在课堂上 ,教师要有意识地多设计一些形式灵活的提问竞赛。比如 ,将班上的学生按学习成绩优劣搭配的方式分成若干…  相似文献   

4.
“质疑”,是指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向老师质疑问难。“设疑”,是指教师在教学的某个环节,在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之处,故意设置疑问,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放手让学生质疑,并将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有机地组织到课堂教学中去,教学的针对性就会加强,学生就会真切地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而在理解教材的关节处,教师精心设置疑窦,以补学生质疑之不足,将“质疑”和“设疑”巧妙结合起来,课堂教学的结构将更加合理,教学效率也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张鸿 《云南教育》2004,(11):23-24
课堂教学离不开“问”,这个“问”在课堂上表现为老师向学生提问和学生自己主动的发问、质疑。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只设计课堂提问,而忽视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发现真知。为实施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教师除了精心设计提问,还必须设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一、创设质疑氛围,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所以,我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状态,对学生的质疑我的态度永远都是鼓励引导。甚至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教师不仅不能求全责备,还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尤其是要重视鼓励后进生进行质疑,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满腔热情地促使他们发问,因为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通过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敢于”提问,我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质疑”便是一种典型的主动学习。“质疑”能力需要培养,这已成共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但就目前而言,尤其是公开课、比赛课,仍极少有教师敢于让学生质疑.原因是很不好驾驭,弄不好会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失去了目标,打乱了教学节奏。有些老师虽比较胆大,但面对学生的质疑不敢深入,甚至不置可否,终了只做了课堂的点缀。将问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后,如何进行引领,使学生的提问为教学目标服务?如何点拨学生学会以疑促思?这应是我们应着力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质疑问难式参与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针对新旧知识的结合处巧妙设疑,能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转入问题的探讨。质疑就是积极地保持和强化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因此,教师要留给充分思考时间,让他们去理解知识,产生种种疑点,并鼓励、启发,引导学生多提问、多质疑,有疑即问,不懂就问,保持质疑积极性。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学生提出问题:要在操场上画一个足够大的圆,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9.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会随之产生。科学的发明往往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往往会点燃智慧的火花。当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是从质疑开始的。可见,“疑”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但是传统的启发式教学轻学生质疑,而重学生作答。课堂上,一串又一串的提问和繁琐的讲解挤占了学生质疑自疑的时间,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大多数语文教师从内容到形式,精心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沿着自己早已设计…  相似文献   

10.
邬泽富 《云南教育》2001,(19):18-19
小学语文新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问题就是创新之源,正如发明家保乐·麦克克里德所说:“惟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提问,在整合资料,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营造民主氛围,鼓励学生提问,诱发创新意识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而民主的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敢于怀疑,而传统的…  相似文献   

11.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它充分说明,学习是一个不断质疑、释疑、创造的过程。疑问是引领学生进入探究天地的航标灯,我们追求的课堂,不仅教师要会提问,更要鼓励、激发学生敢于质疑、释疑、生疑,在疑问中不断攀登、前进、飞跃。  相似文献   

12.
郎佳 《青海教育》2011,(5):41-41
“质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从疑入手,以疑导学”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的一个根本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们在学习理解新课标这个思想的同时,应努力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即变“教”为“学”。表现在教学中,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要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质疑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的一个根本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们在学习理解新课标这个思想的同时,应努力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即变“教”为“学”。表现在教学中,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要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质疑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15.
正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喜欢以自己固有的方式传授知识,如果学生在教师传授知识的时候提出大量的问题,教师会认为学生在打乱自己的教学步骤,所以教师不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问,仅仅只鼓励学生在学完知识以后课下提问。有些教师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够完整,如果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教师无法回答,教师会觉得很丢面子,他们会用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提问。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没有了,他们习惯于教师教授什么知识,自己就学习什  相似文献   

16.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并能提出问题。”前面几篇课文也体现了训练的轨述从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提问,到根据课题质疑,并能在阅读课文中根据人物的表现提出心中的疑问。本课的教学重点则是学习抓住文中看似矛盾之处提问。由于有了前几课的学习,加上新教材从二年级起就重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质疑能力,掌握了一定的质疑方法,这为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奠定了有力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课文的5、6两小节时,大胆放手,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只提示学生注意课文中前后矛盾的地方。对于初学提问的学生来说,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所以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上。解决问题则放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只重点解决“文中前后矛盾的地方”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7.
教育心理学指出: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多一个问题就多份思维成果。在自然教学,怎样更有效地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以往的教学,我们总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面——教师精心设计每一个提问,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沿着教师已创造好的道路一步一步地向着问题的中心靠拢。学生把问题回答完了,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这种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方式,使儿童的学习心理处于被动状态。他们思维的启动是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才开始的,思维活动范围也基本上  相似文献   

18.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求知识的生动表现,是教师导学的重要依据.在质疑状态下的学生求知欲强,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兴趣高,学习效率高. 一、鼓励提问 养成质疑习惯 李政道博士曾说过:"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鼓励学生敢于提问的关键是要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消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疑虑,让学生大胆地问,毫无顾忌地问.凡是提问,不管好与坏,对与错,均应给予肯定和称赞.这样,学生就会积极思索,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我刚上四年级语文《观潮》时,我让同学们初读课文,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学生纷纷拿起笔读起课文来.我在学生中巡视,发现居然大部分学生只是拿着笔做样子,根本没在书上作任何记号.  相似文献   

19.
一、质疑危机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质疑就是提出疑难的问题。新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等能力。“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无质疑,何来探究?无质疑,何能创新?教育培养的不应是只会“相信”的人才,而是会“质疑”的人才。,我国的语文教学模式一向以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为主。外国老师以学生“会问问题”为傲,中国老师脱口而出的夸赞却是“回答得好”。对中国学生来说,“质疑”往往比“回答”更为困难。于是,一个个的天方夜谭就出现了: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教学重心从“教”向“学”转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规律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始终以导为教,寓导于教。一、导疑古人云“学则需疑”。学生在学习中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自学能力的重要表现。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踊跃提问,学会提问的方法。1.多鼓励,多表扬。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才能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当学生提出比较幼稚或偏离教学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