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物”即自然,是指与人的实体性相对立的客观存在。情(或称“我”,即主观)与物(客观)的关系即自然观,它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状态。在中国古代,自然观及其演进的哲学表述从来不是采取一种脱离感性经验的纯思辨的方式来完成,而是借助于学和其它艺术形式,以一种直观的方式体现出来。因此。学作品中的感物应物方式及其演变,也深刻地反映着自然观的演进。章认为,从两汉到魏晋,中国人的自然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表现在学创作当中,就是学对自然的描写,经历了比德的自然——悲情象征物的自然——寄托玄想的自然——自在自为的自然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自然观不同:即发轫于气论思想的“关系自然观”和肇始于原子论思想的“实体自然观”。这种哲学自然观的差异,对中西方社会发展构成了重大影响,表现出中国古代重生存、西方重占有的两种不同社会发展走向。但无论中国古代抑或西方的自然观都有其精髓所在,要建造现代意义的自然观,就必须对中西方两种自然观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其既源于中西自然观,又高于中西自然观。  相似文献   

3.
“势”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范畴。中国哲学中的气论,为“势”奠定了哲学基础,并为其提供了方法论支撑和诗学智慧。“势”的理论特征为自然。“势”体现了“道进乎技”的思想,体现出中国古代文论观念论、技术论、价值论浑然不分,互相渗透的特征,体现出对自然的方法论与审美趣味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人天同源、和谐一致的自然观对苏州传统园林设计的影响深远,苏州传统园林设计中自然独特的园林格局设计以及意趣幽深的人文意境设计是对中国传统哲学自然观的完美体现.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自然观对苏州传统园林设计的影响,造就和形成了苏州传统园林设计中“人天同源、和谐一致“的设计精华.  相似文献   

5.
空寂:日本民族审美的最高境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空寂”作为日本民族独特的美学范畴,它的形成一方面受到日本民族固有的自然条件、自然观以及植物美学观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在成功地吸收了中国禅宗思想之后形成和发展的。“空寂”美意识在文学领域直接表现余情余韵的艺术风采;在绘画领域体现着一种枯淡之美;在造园中表现出一种“无相”的野逸之美;而茶道中的“和静”境界正是“空寂”美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6.
“自然”叙事是迟予建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母题,文章从阐述“自然”在迟予建小说创作中的艺术体现以及迟子建的自然观入手,深入探讨迟子建小说创作中对于灰暗现实的超越以及在超越过程中所体现的文学观念、文体风格和美学追求,进而触及迟子建小说叙事的诗学内核。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孕育并体现的自然观,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高超智慧,给现代生态观、科学观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观,带来了一种崭新的观念。  相似文献   

8.
汉学家石听泉(Richard E. Strassberg)翻译的山水散文《永州八记》忠实地重构了柳宗元笔下中的山水意象,重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特有的山水隐喻,重现了柳宗元的自然观,在异域文化中重现了柳宗元特有的“自然之异”,将中国哲学中“物我同根”“禅意静境”“统合儒释”等思想植根于异域文化的土壤中。他的翻译符合英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和阅读习惯,引起了英语读者的诗意共鸣,为中国古代经典文学的异域传播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方东美认为,中国哲学采取“机体主义”的方法理解“自然”,因而中国哲学的自然观’富于和谐精神。儒家、道家、墨家、佛家都认为“自然”是一个和谐的体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整体圆融、广大和谐”的关系。他还进一步指出:中国哲学自然观的和谐精神根源于中国哲学的“生命本体论”。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方东美的见解仍然能够给我们以启迪。  相似文献   

10.
熵哲学与周易哲学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熵哲学与中国周易哲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自然观.熵哲学与周易哲学有着类似的自然观或本体论,它们都要以混沌概念作为理论基础.耗散结构理论的创立者普利高津所谓的“混沌”,是指无序状态或熵值最大的“吸引中心”,其中隐含着天体和人体系统的某种“随机行为”,同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有着不解之缘和相互联系的自然观.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宣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把“道”看成是宇宙的最高存在,介于“混沌”与“太极”之间,由“道”演变为  相似文献   

11.
"以天为则"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外在方面,意味着处理好四种关系,即自然与万物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己身心的和谐。体现在内在方面,则上升为人的道德与伦理——小到个人的操守与修为,大到江山社稷的治理。古人自然观含有三层意涵:首先,自然是一个客观存在物,包括自然界、自然规律、自然独特存在的属性;其次,自然含万物、人类于其中;再次,天道与人道并行,自然可衍生人的心性、德性与品性,并育化出道德伦理、社会秩序。这三种意涵为认知中国古人自然观提供了基本的评价标准。一方面,古人自然观是中国哲学体系最重要的基础;另一方面,中国哲学强调实践精神,并对生活智慧和精神气象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自然"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范畴。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存在着一种以"自然"为核心的文学观,系统体现在魏晋六朝《文心雕龙》、《诗品》两部鸿篇巨制中。刘勰以"自然之道"为基础,以"自然"为核心探讨了文学发生、文学创作以及文学风格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建立了相当系统化的"文道自然"观。钟嵘《诗品》则在诗歌理论上确立了"自然英旨"的审美标准,提倡"即是即目"的"直寻"创作方法,进一步促进了"自然"论文学观的确立,并对后世文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和谐自然观,蕴涵着三个重要的理论环节:(1)“真正的唯物主义”就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2)“彻底的自然主义”就是“现实的人道主义”;(3)“实践的人道主义”就是“共产主义”。明乎此,对于我们理解“自然—人—社会”整体性的辩证发展规律,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共进、可持续发展,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刘亮程散文对文明、自然与时间三者关系的独特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慢”的哲学,与当代生态哲学思考存在着诸多契合.他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矛盾性认识,一方面体现了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努力与可能,另一方面则肯定了自然的复杂性,以及人认识、融入自然的限度.他的思考植根于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或可对当代西方生态哲学、生态批评中若干争议的澄清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艺术史论中的身体美学范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身体美学范畴虽然散见于众多艺术家的只言片语中,却无损于它们作为艺术理论的丰富性及重要性。在其由原初的自然形态走向哲学形态的过程中,中国传统的物我观念、生命观念及其观物方式起到了重要的催生作用:再者,身体美学范畴所具备的特征也体现了视觉艺术的要求,这是它们走向艺术美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人对自然有着非同凡响的膜拜,以及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无限向往,因此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古代传统自然观,传统自然观客观上影响了中国山水画的形成.同时社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中国山水画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在古代文论中,文与道的关系表现为二种形态:一是“文原于道”,即道是文的本原或本体,文是道的流布或表现。这种“本与末”、“体与用”的关系,正是哲学中“道与器”关系的投影。二是“文以载道”,即道是文的主宰,也是文所表达的内容;文是传达、阐释道的载体或工具。这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实用主义文学观的突出表现。“文原于道”论主张“文道合一”,在本质上体现着对艺术美的深刻把握,体现着文学与哲学的高度统一;“文以载道”论要求文学成为社会政治的教育和传播工具,在本质上则与文学的规律相背离。  相似文献   

18.
室内空间的限定是室内设计原理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设立”进而形成室内空间的“中心”,是室内空间限定的一种具体处理方法,它贯穿着中国古代室内设计发展与演变的整个过程。文章以中国古代室内设计的发展历史为主线,围绕室内空间的限定原理这一核心问题,结合历史文献、图像实物及建筑考古学的研究成果,针对中国古代室内空间中以火塘、筵席、床榻及桌椅等4种进行设立与中心的方式,进行疏理、归纳与分析,探讨其成因、特点、影响及其演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唐君毅的自然观或者说自我与自然之关系的理论,是唐君毅哲学研究中被相对忽略的部分,但是却对理解唐君毅的唯心论相当重要。他的自然观可以展现为三个方面:在本体论上,肯定了自在之物的存在,却将化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的活动仅仅视为心灵的活动;在认识论上,将自然之秩序的来源主要归结于心灵的不同活动方式,把对自然的认识转化为对心灵之活动的认识;在价值论上,把价值的来源主要归结为自我的需要,并将自我理解为心灵。由此,唐君毅“宇宙唯心”的论式中所展开的理论在充分强调心灵之能动性的同时,却并未如实把握自我与自然的关系,也不能完整地认识理想自我之特征,从而在很大程度限制了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理想的自我”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一个词的战争——重读王国维诗学中的“自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国维诗学中的“自然”观念是利用中西两种诗学传统的思想资源建构起来的。他在建构自己的“自然”观时,面对的是中国传统和西方nature两种不同意义上的“自然”,这两种“自然”观并不具有对等性和同质性,西方浪漫主义时代的原始主义、有机主义、非理性主义等三种自然观构成了它的理论主体。而“自然”一词在中国古代诗学中负载的种种意义或遭受压抑,或被放逐到边缘的位置。因此我们与其把王国维笔下的“自然”看作两种诗学传统的融合,不如看作在特定历史语境的知识/权力关系中二者对符号意义的争夺。正是通过对现代中文里许多类似“自然”这样词汇的符号意义的占领,西方思想在中国现代思想中的权威地位才得以牢固地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