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道德经》是中国文化典籍中的精髓,在跨文化交流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选取了70篇《道德经》英译研究的论文成果为语料,对《道德经》的英译研究进行了概括综述。从《道德经》中英译本对比、重点字词、章节翻译研究和风格的探索、译者视角、文化意象的转换等方面进行了评价。国内《道德经》英译研究存在4点不足:广度方面,研究的范围过分集中,过于狭窄;深度方面,研究的层面过于局限;在资料占有方面,研究得不够全面;对《道德经》译本的评价过于主观。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生态翻译学的相关理论,对《道德经》中“虚”“静”观的不同英译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具备生态伦理意识的《道德经》英译本在目的语文化中有更强生命力;翻译的生态伦理意识是将翻译的主体即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各个要素看成一个互为联系的有机整体;培养典籍译者的生态伦理意识对全球化语境下汉语文化的传介与目的语文化的建构均有重要意义,其途径主要有翻译教育与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3.
理雅各和韦利是19世纪和20世纪英国汉学界的阶段性代表人物,标志着英国“传教士汉学”向“专业汉学”的历史过渡。从翻译生态伦理的综观视角,细读两位汉学家的《道德经》译本,主动把握传播中国文化的诠释权与话语权,实现典籍英译研究历史性与现代性的交互嬗变,在弥散性与散点式的翻译生态链中,促成“译者—译境—译文”的融合迭新,在新文科背景下合理拓展《道德经》英译的研究边界。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道德经》英译本中的误译案例,指出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差异、不同译者的文化背景差异以及译者认知层次的差异等是造成误译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分析《道德经》英译过程中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两个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对《道德经》复译提出针对性建议,包括精准理解源语文本、灵活使用译语表达、有效再现文化意象等,以期为将来翻译《道德经》和其他中华文化典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道德经》英译历史悠久,作品丰富。作为海外中国哲学研究的中坚人物,陈荣捷对《道德经》的英译密切关注。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华裔学者逐步加入到英译《道德经》的队伍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主要由西方传教士主导《道德经》英译的局面。陈荣捷不仅对它们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评介,还亲自将《道德经》和王弼《老子注》翻译成英语,为海外高校和学术界提供了可靠的经典读本。陈荣捷的译介工作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西方《道德经》英译中的神秘化和宗教化倾向,凸显了《道德经》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6.
欧阳心农作为华人《道德经》英译第三人,很少被人提及。他的家庭信息不详、受教育信息罕见,而他的文化交流经历亦散落于各种史料之中。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理想主义者,欧阳心农曾尝试在政府任职、参加太平洋国际学会会议、撰写诗歌等各种途径来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但结果都不甚理想。之后,他以这些经历为铺垫全身心地投入了《道德经》的译介之中。通过对相关史料进行抽丝剥茧似的梳理,释解欧阳心农《道德经》的具体翻译行为,为当前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互文性视域下,翻译不仅是文字层面的互文性转换,而且是意识形态层面的互文性融合。译者的翻译策略会受到其所处的两种互文性意识形态关系的影响,它们之间有抗衡,也有迎合。从互文性维度梳理了《道德经》在西方世界传播历程中不同时期的翻译特点,并分析意识形态对其翻译策略的操控,以期为《道德经》英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以深度翻译为理论视角,以辜正坤以及韦利(Waley)的英译《道德经》为个案,分析深度翻译现象在译文中的体现,并深入探讨了其原因。旨在探讨该翻译方法在中国传统哲学典籍英译中的合理性,以期对中国传统哲学典籍的英译、复译以及文化传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道”是《道德经》所要讲述的核心问题之一,在《道德经》中共出现73次。对“道”的翻译关乎整个《道德经》的理解,圣以不切,其始也差之毫厘,其终也必谬以千里。读者是译作的阅读主题,是译作的直接承受者。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角度考虑,“道”的翻译最好采用意译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勒菲弗尔的翻译操控理论,通过分析意识形态与翻译策略的关系,以《道德经》中反映原作者意识形态较为明显的部分语句的不同英译文本为例,指出译者的意识形态主体差异会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最终造成翻译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从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中视界融合角度出发,引申出视域差概念,取《道德经》英译本中实例,将译者视为翻译过程中的主体进行研究,旨在对东、西方译者英译《道德经》时的不同理解进行客观的、合理的梳理,并肯定哲学阐释学对研究译者主体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亚瑟·韦利在翻译《道德经》时提出,哲学文本的翻译重在其思想内涵的传递,采用的翻译策略应该是“史学性质的”,是一种“文字翻译”。然而,韦利的翻译并没有摆脱前人的影响,尤其是基督教二元对立的超越观念仍然渗透在其中。通过考察五个《道德经》英译本中对“天下”一词的翻译,可以从中得见韦利的翻译策略和文化用心。  相似文献   

13.
《道德经》里的"道"在阐释上具有极大的开放性,这使得"道"的英译产生多个变体。如果以与原作涵义忠实贴近的程度标准来解读评断"道"的英译现象并不可行。借助瓦尔特.本雅明的语言观和翻译观来解读"道"的英译可以获得关于对该现象和名词翻译的新认知。  相似文献   

14.
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中的核心概念,文章探讨韦利英译中国古典哲学《道德经》的情况,旨在对外国译者英译《道德经》时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点和字词等方面的独特理解进行客观的、合理的分析,并肯定视界融合能为文学文本意义的阐释和翻译提供一个新的审视角度。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哲西传的大师,陈荣捷在道家思想尤其是《道德经》的译介与传播中功不可没。通过对他翻译缘起的探索(包括对他翻译意图的勾勒和他对之前华人译本的评析)能够凸显出他的翻译路径即"以中释中",同时他的翻译标准也随之映现。陈荣捷在学术路径上打通了儒道西传之路,同时也成功融通了他的儒家思想传播与《道德经》翻译行为。  相似文献   

16.
人教社《历史》必修3(2007年版)第45页“历史纵横”说《红楼梦》“1842年,就有了英译本”,其实早在1830年,《红楼梦》就有了第一个英译本。赵长江、付天军《(红楼梦)英译与中国文化传递》(《河北学刊》2009年第2期)指出,“《红楼梦》的英译工作始于1830年.至1986年结束”.“发轫期从1830年至1846年,出现了两个有关《红楼梦》英译的片断。第一个是1830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德庇士的翻译,他译了《红楼梦》第三回中评贾宝玉的两首《西江月》词,译文的标题是《Chinese Po—etry》,刊登在英国皇家亚细亚学会会刊”。  相似文献   

17.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已被译成多种语言。《诗经》的英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理雅各是系统英译《诗经》的第一人。他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思想具有一定历史时期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8.
邓林 《中学生英语》2023,(2):90-102
《道德经》多译本的存在使其核心术语翻译诠释具有多样性。本研究以理雅各和安乐哲的《道德经》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理论概念框架探析“道”的翻译诠释差异本质。研究发现,理雅各和安乐哲对“道”的“刺激意义”的感知水平相似,造成其翻译诠释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两者不同的“分析假设”或“移情”方式,而这又进一步反映着两位译者的跨文化翻译价值观差异。研究认为,公允地探析翻译诠释差异本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弥合差异,并为“和而不同”的中国经典文化外译观建构提供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9.
《宜宾学院学报》2021,(1):76-85
美国汉学家安乐哲从中国古代的关联性思维方式入手,在道家关联宇宙论的阐释语境中,将"自然"理解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不断转化的自发产生,并采取"语言群"的翻译思想、"自觉的解释性"的翻译策略和词源追溯方法对《道德经》中出现的五处"自然"术语进行英译。三种不同的翻译用词(spontaneously、natural、own course)分别体现了安乐哲英译之"自然"在当下语境中想要强调的"自发性""自然界"和"有序性"的特征。安乐哲的英译本尽管无法复现的原本特色和思想,但其为《道德经》文本提供了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建议性解读;且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特别是词源法,在跨文化翻译和比较哲学研究领域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和扩展。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典籍代表之一,《道德经》一书文约而义丰,思想深邃,给后人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诠释空间。1868年,伦敦图伯纳出版社出版了湛约翰翻译的《老子玄学、政治与道德律之思辨》一书,是为《道德经》英译之滥觞。从语言层面来探析湛约翰对"夷"、"希"、"微"这三个汉字本身所蕴含的提喻修辞的诠释、对汉字"道"之比喻义的诠释、对汉字"水"之联想义的诠释,聚焦译者对翻译的能动和制约作用,进而对翻译过程中译者自身的素养对翻译的影响问题做出思考并得出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