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冷战结束后,随着美国全球战略的改变,美国的亚太战略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使其对华政策也做出相应的调整。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经历了一个由以遏制为主接触为辅向下接触为主遏制为辅助的过程。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美国对中国战略地位认识的变化及美国国内不同利益集团在对华政策上的竞争和力量消长。美国对华政策上的两面性特点成为影响冷战后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的剧变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和冷战的结束。伴随着世界风云的突变。美国相应调整了它的对华政策。美国基于现实利益的战略安全考虑,在对华政策中遏制与合作交替使用,使得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曲折发展的时期,并一度降到两国建交以来的最低点。但随着1997年10月江泽民主席的访美和1998年6月克林顿总统的访华,两国关系又进入了正常发展的轨道。但我们仍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冷战后影响中美关  相似文献   

3.
随着冷战局面的结束,世界格局的多极变化,使美国不再有单一的敌人和传统意义上的真正对手.因此,美国在其重新界定其战略利益时,对外政策在某些方面也进行了重大调整,其中对华政策的调整则属重中之重.但从近年来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实施看来,明显带有霸道性、不确定性和遏制性等特点.本文拟就美对华政策的现状及走向进行分析和展望,并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4.
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发生较大倒退 ,先是“以压促变”,后又提出“全面接触”,在接触中又不放弃施压。由于积极和消极两种因素都极大地影响着美国对华政策 ,中美关系在改善与恶化之间飘摇不定。展望美国对华政策 ,艰难之中的螺旋式上升将是主导趋势。  相似文献   

5.
从PNTR案看利益集团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华PNTR案是近年来美国国会立法斗争的焦点之一,这与利益集团对后冷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本以PNTR案为例,简要介绍了PNTR案的由来及利益集团卷入PNTR的原因,具体探讨了美国利益集团围绕PNTR案的分化组合及其对国会的游说较量,概要分析了利益集团政治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太平洋战争不同时期,美国对华政策重点是不同的。开罗会议后,美国对华政策进入调整期,军事目标在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地位与作用下降了,而政治目标日益受到美国决策者重视,美国对华政策中心从军事目标向政治目标转移。这个调整过程直至“史迪威事件”结束而完成。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美国国内政治的角度 ,分析了冷战以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发展变化。在此基础上 ,对美国对华政策的走向做了一些预测并得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美军观察组”来延安标志着美国政府“抑蒋联共”对华政策的初步确立;通过观察组成员到延安后与中共的友好交流与合作,美国政府又采取了“扶蒋联共”的对华政策;但是由于美国根深蒂固的反共意识和对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错误判断,加上美军战略变化及美苏冷战的影响等,美国政府最终确立了“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9.
归纳和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对华政策的演变过程、特点及中欧关系全面发展的动因,认为这一时期欧盟对华政策经历了两个历史发展阶段,有六个显著特点和七方面的发展动因.  相似文献   

10.
共同外交政策是欧洲一体化的应有之义,也是欧洲长久以来的梦想。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启动是欧盟共同外交政策建设的里程碑。同时,欧洲的对外政策也带有"普世价值"、多边主义等强烈的欧洲价值观念色彩,这些价值观念也不可避免的在欧盟对华政策实践中体现出来。文章以欧盟对华政策为例,从价值观视角分析欧盟共同外交政策的建设,探讨价值观影响下欧盟共同外交政策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共同外交政策是欧洲一体化的应有之义,也是欧洲长久以来的梦想。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启动是欧盟共同外交政策建设的里程碑。同时,欧洲的对外政策也带有"普世价值"、多边主义等强烈的欧洲价值观念色彩,这些价值观念也不可避免的在欧盟对华政策实践中体现出来。文章以欧盟对华政策为例,从价值观视角分析欧盟共同外交政策的建设,探讨价值观影响下欧盟共同外交政策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印度改变了冷战时时华的僵硬政策,实行对华友好政策,中印关系得到了全面发展.但是,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发展以及中印两国之间还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印度对中国仍心存疑虑,在发展对华友好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中国的防范.因此,冷战后的印度对华政策仍具有两面性.  相似文献   

13.
在美苏冷战日酣之际,中苏同盟的形成不仅使美国分化中苏关系的目标在短期之内变得不可能。而且使美苏在亚洲的力量对比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变化。出于冷战的考虑,美国将对华政策从属于对苏战略的需要,对台政策的改变已成为必然,而朝鲜战争的爆发为其转变提供了契机,美国对台政策由此发生逆转并长期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痼疾所在。  相似文献   

14.
基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小布什上台以后,美国的对外和对华政策都做了一些调整,这种调整总体而言对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不利。但美国的对华政策是一个正在逐渐形成的政策,尚未定型,因此掌握中美关系发展的几个特性,对于我们客观地分析中美关系,把握现实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彭春艳 《中国科教博览》2004,(10):168-170,163
二战结束后,美国在海外构筑全球军事基地网。冷战时期的六十年代初,其海外军事基地数量达到了最高峰。冷战后,美调整海外军事基地,使其数量减少了58%。“9.11”恐怖袭击使一直缓慢进行的美海外驻军调整获得新的推动力。自此,美国开始了冷战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全球军力调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为和平崛起的大国,认真地探讨美此次全球军力大调整,对在新的安全形势下确保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顺利实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后不久 ,美国兴起了一股强大的反共反民主浪潮——麦卡锡主义 ,它深刻地影响了美国国会、国务院以及军方在对华政策上的决策 ,从而使美国的对华政策在冷战的大背景下 ,经历了一个从“等待尘埃落定”到采取一条孤立、敌视和遏制新中国的外交路线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
青年学者林建华等的新著《冷战后欧盟诸国社会民主党政坛沉浮研究》,系统地考察和分析了冷战后欧盟诸国社会民主党在欧洲政坛的执政轨迹及其影响因素,是欧洲社会民主党研究的又一力作,该书内容丰富、分析透彻、见解新颖,无论对从事国际政治、中国政治的学者还是对在校学习的研究生、大学生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克林顿在首任总统期间,面对冷战后多变的国际局势,其外交出现了诸多失误,招致国会中共和党人及国际社会的频频指责,尤其是左右摇摆的对华政策,导致中美之间关系严重后退,更为世人所批评。分析克林顿的外交得失,比较战后美国外交一般特点,不难发现其产生根源,除了总统个人外交能力远逊内政能力,其外交决策班子的构成也欠佳等原因之外,美国两党政治产生的府会对立与掣肘,美国的权力机制与价值观等因素所产生的影响更重要。这些因素影响过以往美国政府的外交决策,也必将继续影响克林顿在第二任内的外交决策,在反对党继续控制国会的背景下,克林顿要在外交上,包括对华政策上作较大调整,谈何容易!  相似文献   

19.
何越 《许昌学院学报》2005,24(4):116-119
克林顿执政时期对华政策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受美国国会、利益集团、媒体、民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它经历了最惠国待遇与人权挂钩、“接触”与“遏制”模糊不定、全面接触替代孤立遏制、充满矛盾与冲突的全面接触等四个不同时期的演变:体现了冷战后务实的、以经贸为中心的外交新理念.  相似文献   

20.
冷战时期,美国对欧洲一体化趋势总的来讲是乐观其成的,这种政策并未因冷战的结束而发生改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美国看来,欧洲的一体化契合了美国对欧政策的终极目标,即一个联合的欧洲有助于促进和稳固欧洲的民主与稳定。正因如此,美国对于欧盟的扩大主要仍持支持与鼓励的态度。然而,冷战后国际形势的新现实,决定了欧盟的扩大与美国的利益并非总是并行不悖的,它同样也对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