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国际汉语教学首先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其次才是教授汉语的行为.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行为的效果,影响着教学质量的优劣.作为国际汉语教师应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教学水平,找到有效的传播汉语的切入点,面对各种文化差异应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帮助学生克服文化差异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和对汉语的文化依附.这样才能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效地开展汉语国际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2.
徐海燕 《文教资料》2012,(23):73-74
文化依附是一种文化的选择,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的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以及心理情感中表现出的文化倾向。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在依附汉语文化还是学生母语文化的问题上做出选择,从而产生一定的矛盾。本文从表层文化与深层文化两个层面对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依附矛盾进行了阐述,并从对比分析、平等尊重、跨文化交际这三个原则出发,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逐步发展,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留学生来华学习以汉语和中国文化,有强烈的跨文化交际需要。而对外汉语教师除了进行语言教学,还担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因此教师除了掌握语言知识和教学技能之外,还需要培养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4.
浅论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应该突破传统的以汉语知识文化为教学内容的主体,向学习者单向导入汉语文化信息的教学模式,建立一种以汉语为媒介,多元文化并重,旨在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意识的多元文化教学观。  相似文献   

5.
潘浩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8):112+114-112,114
来华医学留学生因其特殊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障碍,对外汉语教学是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以培养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对外汉语教学,应当在树立正确跨文化交际观念的基础上,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渗透汉语文化的教育,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并通过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汉语第二课堂等手段来实现对医学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随着汉语国际推广力度的加大,"汉语桥"比赛活动如火如荼。留学生在比赛中所产生的错误,凸显出汉文化的欠缺。文化渗透是对外汉语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提升文化教学在授课过程中的地位,不仅有利于促进语言教学,加强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与接纳。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实现文化渗透与语言教学的完美结合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7.
林云 《考试周刊》2014,(6):165-167
在全球"汉语热"不断升温的过程中,对外汉语教学逐渐成为教育的前沿专业。本文通过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意义和基本内容,提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通过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观,利用交际语境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体验真实语境,形成对汉语的文化依附,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8.
教学原则具有时代性、实践性、理论性、针对性、层次性等特点,有一定的时代局限和针对性。"交际能力"这一汉语国际教学基本原则在"汉语热"的背景下适用性有限。因此本文从汉语国际教育基本原则的内涵、交际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辨正、"文化大纲"难产、跨文化交际能力渐成业界共识等角度,探讨该原则拓展提升的原因、必要性和现实难度,并以这一基本原则为基础,将其拓升为"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特别是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定型观念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以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为受试者,通过采用Kuhn和Mcpartland的态度测定造句法和个人访谈来考察非英语专业学生对美英两国人的定型观念,并进一步分析定型观念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时间观念是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意识,而且在我们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不同文化中的时间观念直接影响到跨文化交际。本文通过分析中日时间观念的差异,向教给日本人汉语的中国教师与学习汉语的日本人提供在二语教学与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1.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从一体化走向多元共生的民族文化的过程。民族文化的更新与传播以对语言的整合为台阶。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目前在世界上具有实际的霸权地位。但是,也正是通过英语的中介,双向文化交流才成为可能。因此,新时期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习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培养具备将两种文化“传译”能力的完整的“文化人”,以实现绝对意义上的文化多元。  相似文献   

12.
汉语谐音的运用及其文化心理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谐音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而汉语中的谐音作为一种普遍的民俗、民风现象存在于汉人的日常生活和文艺创作之中,数量之多,应用之广,一直为汉族人所乐道。一种语言中的谐音成分跟该语言的语音结构固然有直接关系,更重要的是它还跟一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相联系。弄清楚汉语谐音与汉民族文化心理的关系,有助于人们理解和掌握汉语交际语言,并在语言运用中表达得体。  相似文献   

13.
在阐释外语教育中文化失衡现象的基础上,简要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强调了母语文化在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文化失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文化乃通一切界而又不限于一界,因此,文化是一种渗透并体现于不同实存领域中的“柔性的”创生力。文化的这种“无用之用”特性折射出了文化发展的功利性。从深层次看,文化的“无用之用”表现为一个由某种地方性和特殊性而不断趋向于不同层级的普世化的展开过程。文化所取义普世化实质上就是文化的“共通性”,由文化的这种“通”性义来重新审视“全球化”,“全球化”进程实质上已铸成了社会发展和人类存在趋向于无节制的“消费性”,而儒家文化的生存节制意识正可对目前“全球化”的过度“消费性”偏向起到补救作用。建设现代意义上的儒学和文化形态必须走出两个误区:1.偏执于文化的普遍性、共时性的层面,而忽略其个性和历时性的意义;2.关注儒学的教化和实践特性和功能的同时,倡导重建制度化的儒学,倡导建立儒教并定为国教。要培育三种文化意识:1.要努力创造儒学的当代形态;2.致力于重建儒学与民众生活的联系;3.注重“以身体道”群体的养成。  相似文献   

15.
文化乃通一切界而又不限于一界,因此,文化是一种渗透并体现于不同实存领域中的"柔性的"创生力.文化的这种"无用之用"特性折射出了文化发展的功利性.从深层次看,文化的"无用之用"表现为一个由某种地方性和特殊性而不断趋向于不同层级的普世化的展开过程.文化所取义普世化实质上就是文化的"共通性",由文化的这种"通"性义来重新审视"全球化","全球化"进程实质上已铸成了社会发展和人类存在趋向于无节制的"消费性",而儒家文化的生存节制意识正可对目前"全球化"的过度"消费性"偏向起到补救作用.建设现代意义上的儒学和文化形态必须走出两个误区:1.偏执于文化的普遍性、共时性的层面,而忽略其个性和历时性的意义;2.关注儒学的教化和实践特性和功能的同时,倡导重建制度化的儒学,倡导建立儒教并定为国教.要培育三种文化意识:1.要努力创造儒学的当代形态;2.致力于重建儒学与民众生活的联系;3.注重"以身体道"群体的养成.  相似文献   

16.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输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已成为外语界的共识。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然而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严重的文化失衡现象.导致学习者大量的跨文化交际失败。因此应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加大中国文化的输入。实现中西文化的兼容并蓄,在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7.
在少数民族地区构建课堂多元文化共生格局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和文化共生共荣的习惯性心态,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适应能力;而学习者族群文化与国家文化的合理布局与引渡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国家意识,提高其国家认同水平. 相比汉语文等科目,作为第三方语言的英语课更容易营造相对"中立"的文化共生氛围. 尽管如此,在教师的语言立场和民、汉、英三种文化的权重设计等方面仍然要注意避免"说教"、"教化"乃至将他们"汉化"的嫌疑,以免激发民族学生潜在的抵触情绪.  相似文献   

18.
语言深深地植根于文化之土壤中,离开了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中西对"龙"形象所表现出反差极大的不同理解,正说明了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免不了会出现中西文化的碰撞.因此,要消解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障碍,应寓语言教学于文化教学之中,寓教学于娱乐之中,在文化互尊互重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立体的、多元的教学模式,求同存异,潜移默化,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9.
新《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提出新世纪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即从培养纯语言专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这就要求学生要同时掌握英语语言专业技能和知识(语言、文学、文化)。民办高职的特征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和综合性的职业素质,其教学内容突出应用性,教学过程强调实践性。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与文化有密切关系,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在民办高职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为了强调应用性,外语教学不仅要注重听、说、读、写这些基本语言技能的训练,同时不能忽视汉英两种语言中那些普遍和典型的文化差异,应该应用跨文化交际教学法进行教学,加强文化知识的输入和文化适应力的培养,让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和应用地道的英语。  相似文献   

20.
Language is the product of social being. The communicative language between China and Britain need be familiar with two spo ken and written languages as well as solid educational experience. There are a lot of oral speaking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Due to the regional culture, history culture, customs ,religious belief and historical allusion varied, the oral speaking also presents lots of cultural differ ences. By comparing the linguistic behavior in oral speaking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his paper tries to discus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and the cultural otherness it reflects. Study shows that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connected and infiltrated with each other, culture is re flected in concrete linguistic behavi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