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的小车》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动力和力"单元中的第一课,有"安装一个小缆车"与"小缆车的运动"两个活运,通过活动想让学生体会到:要让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给它一个力,而且这个力要达到一定的大小;拉力越大,小车的运动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2.
石磊 《四川教育》2004,(6):33-34
《我们的小车》是“人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第一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一课,本课教学分为三个环节:一是想办法利用重力让小车运动起来;二是探究让小车运动起来需要的最小拉力;三是探究拉力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在第一个环节,我首先提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们有什么办法让小车在桌面上运动起来?”学生对这个“小儿科”的问题毫无兴趣,没精打采地说:“用手推”;“用风吹”;“把桌子抬起来,让它滑下去”……我肯定了他们的想法,接着话锋一转:“不过,今天这些方法都不能用,你们要借助老师给你们的材料(举起装材料的信封),另外想办法让小车在…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描述 1.“导演”与“演员”型 恰逢各级科学优质课比武大赛,本人有幸观摩了九堂《我们的小缆车》,每堂课中都设计了一个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最后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为使实验准确科学,几乎每位教师都做了细致入微的实验前指导,大致有这几方面:1.为保证小车沿直线行进,绳子需系在小车车头横档的中间。  相似文献   

4.
“让小车运动起来”一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让小车动起来”“让小车快起来”“让小车准起来”三个探究实践活动,建构“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慢”这一科学概念,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教师在教学时可围绕“动起来、快起来、准起来”三个进阶活动进行设计,让学生聚焦数据分析进行思辨,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相似文献   

5.
【教材分析】本单元通过《我的位置在哪里》《物体运动的方式》《小车的运动》《摆的研究》《转陀螺》这五个话题,让学生对“相对运动”和“机械运动的几种基本形式及各种运动的主要特点”作简单的了解,并且与后面《无处不在的力》单元相呼应,使学生形成对力学知识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小缆乍》一课,要求学生通过测量小缆车在不同大小拉力的作用下,运行柑等距离所用时间的长短,认识到小缆车受到的托力越大,小缆车的运动速度越快的实验结论。  相似文献   

7.
“用橡皮筋作动力”有三个活动:安装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做橡皮筋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感知弹力大小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认识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橡皮筋的的弹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相似文献   

8.
以往进行《力与运动》单元教学的时候,我们总是将“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这个概念停留在“让学生知道物体运动起来需要力”这一层面上,直到在一次教材培训时听到专家说了这样一句话:“让学生知道物体动起来需要力,更要让学生知道物体停止下来也需要力。”这段话明确地揭示了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更接近“力与运动”科学概念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一、坟空肠 1.图1为“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 实验时必须使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这是为了使小 车在平面上开始运动时的相同.实验时发现小车受到 的摩撼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假 如小车在平面上不受力,它将 2.如图2所示,物体 浸没在水中时,所受到的浮 力为N;如果直接将该 物体投入水中,该物体将 (填“上浮”、“悬浮”或 “一「沉”);从图乙、丙可以看 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 有关. 气岛岛咒卜 1!1」l口N」!沙·,N 0.1~二I 彭濒澎譬白 图3 乙图 甲 3.如图3所示电路,R.:RZ二5:3.在开关S断开、…  相似文献   

10.
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通过《我的位置在哪里》、《物体的运动方式》、《小车的运动》、《摆的研究》等课,让学生们对“相对运动”及“机械运动的几种基本形式及各种运动的主要特点”作简单地了解,并且与后面《无处不在的力》单元结合在一起,形成对力学知识的初步认识。与此同时,本单元继续上学期“假设与搜集证据”这一科学方法的学习与训练,因此,应将本单元作为训练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一个重点单元来进行。本课是该单元的第一课。主要通过对我的位置、升旗台的位置、学校的位置在方向、距离、时间等方面进行定性地描述,知道一个物体位置…  相似文献   

11.
中学物理课《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是建立在用实验得出对质量相等的物体,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和在相同的力作用下,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成反比这两个结论的基础上的,再进一步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公式。可见,作好这两个实验乃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材中实验设计的思考方向是正确的,利用教材图5-4“研究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把夹子放开让两小车同时开始运动,然后把夹子又关上,让两小车同时停下来,即两小车运动的时间相等,即:t1=t2,利用:s1=12a1t21,s2=12a2t22得:ss12=aa21用比较相同时间内两小车运动的位移来求两小车加速度之…  相似文献   

12.
初中物理课本“惯性”一节中写道:“把一个木块直立在小车上,让小车沿着桌面运动(图1甲),当车遇到障碍物而突然停止的时候,车上的木块就向前倒下”(图1乙)。课本中的解释是:“小车突然停止的时候,由于木块和车面之间的摩擦,木块的底部也随着停止,可是木块的上部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仍然继续前进,所以木块倒向前方。”在新编的高级中学必修课物理第一册“牛顿第一定律”一节中,解释汽车突然开动和停止的时候,汽  相似文献   

13.
牛顿第一定律是初中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该定律的实验演示是:让小车在斜面上下滑,在其获得一定的初速度后再通过比较不同粗糙程度的表面运动距离的长短,从而得出:摩擦力越小,小车运动距离越长;在理想物体表面不受摩擦力作用时,小车运动距离无限长,小车将作匀速直线运动.  相似文献   

14.
【教学片断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苏州乐园”有好多好玩的游乐项目,想看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注意观察它们是怎样运动变化的。(出示“苏州乐园”中的一些游乐项目的动态画面:旋转木马、小火车、豪华波浪、缆车、观缆车、青蛙跳。)  相似文献   

15.
杨明霞 《江苏教育》2006,(1B):39-39
【教学片断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苏州乐园”有好多好玩的游乐项目.想看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注意观察它们是怎样运动变化的。(出示“苏州乐园”中的一些游乐项目的动态画面:旋转木马、小火车、豪华波浪、缆车、观缆车、青蛙跳)  相似文献   

16.
学生往往对“惯性”这一概念存在很模糊的认识、当让他们解释课本第67页图3—7车上木块倾倒的原因时,这种模糊认识可归纳为下述几个方面。一、认为力是使物体产生运动的原因,因而把物体的惯性看作是驱使物体运动的一种“力”即“惯力”,运动物体本身就具有这种力。所以他们说:“因为小车遇到障碍物,阻止了它向前的运动力,而与车一起运动的木块还有向前的力,所以它向前倒下。”而实际上恰恰相反,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向后的,它并没有受到向前的力。二、把惯性和惯性定律混淆,认为只有物体不受力时物体才具有惯性。所以他们说:“因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时,都具有  相似文献   

17.
在中学物理中,有匀速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实验室里通常是用斜面小车来演示的。但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这一“匀速”是很难把准的,操作的方法不外是两种,其一是把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秤拉小车或方木块水平运动,使弹簧秤的读数始终保持一个恒值。这就要有一些“手法”,一般很难把稳,且可见度太小,难得看清弹簧秤上的读数。其二是将小车从斜面上自由滑下,若小车与斜面的摩擦忽略不计,则要使小车匀速下滑,必需使砝码桶里的重力与小车的下滑力相等。这里要么是增减砝码,要么是增减斜面的倾斜角来实现,这也要有些经验,且操作麻烦。图…  相似文献   

18.
教材分析:《小车的运动》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3课时。是学生在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的基础上,对小车的运动展开具体的探究活动:在教学中,以学生喜爱的小车为话题,按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对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过程产生问题:“小车从斜面上冲下来,滑出去的距  相似文献   

19.
马永毅 《物理教师》2010,31(4):27-28
人教版课标教材必修1第4章第2节“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所给参考案例有3个缺陷.(1)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加速度与合力、质量的关系,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恰恰在合力上出现了系统误差,“小盘和砝码所受的重力,等于使小车做匀加速运动的力(如图1所示),这两个力只是近似相等,条件是盘和砝码的质量要比小车的质量小很多.  相似文献   

20.
力的存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教版 )七年级 (下 )第二章“运动和力”中的一节内容。力的概念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又是一个比较轴象的概念 ,人教版《物理》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九年级。“力”能否让七年级学生理解、接受 ,教师该如何设计符合学生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