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大开发中,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分析了高等教育对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的作用,分析了西部高等学校及人才资源状况,并据此提出了有关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些设想,以期在西部大开发中,对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做一探究。  相似文献   

2.
论区域高等教育的特殊战略地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区域高等教育是在我国拥有最广大地区、最广大人口的高等教育,发展区域高等教育,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对我国高等教育社会化具有积极推动作用,有利于改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非均衡状况;从区域社会发展来看,区域高校是所在地区最大、最有实力的文化事业集团,对区域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引导与提升以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都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区域高等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特殊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3.
越南的高等教育在最近10多年取得长足的发展,并实施了越南教育发展史上深刻的变革。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经济的转轨;另一方面是因为教育系统的不断改革。它的高等教育初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局面,为90年代越南的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大众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大众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进行了分析,从而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作为我国一项重要事业,在提升国民素质和专业水平、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水平、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今,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下,高校要转变教学观念,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知识转移和包容性增长。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美国、日本和瑞士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并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我国应明确高等教育的创新职能,并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区域经济应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建立协同合作的关系;高校要拓展产学研用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经济创新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均衡尽管为社会所关注和人们所议论,但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发展思路却较少进入研究者的视域。事实上,在一个倡导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里,高等教育均衡不仅是社会理想的承载,更是社会责任的担当。解读高等教育均衡,经济应该说是一个较好的切入视角,但目标的达成需要经济维度的深度变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高等职业教育是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开办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形式,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对教育的必然需求,也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过程的必然产物。加快济南职业学院建设既是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现代省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在西部大开发前10年,甘肃高等教育与经济分别以较快速度增长,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经济实力逐渐增强.通过反映高等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弹性系数发现,在过去10年,甘肃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表现出由不协同向协同化发展的趋势.甘肃要实现西部大开发新10年的发展任务与目标,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快速高质发展,必须促进二者的协同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区域经济的崛起,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重要支撑点,这就意味着,在这些崛起的区域中,区域的形象超越了大企业的形象,超越了国家与行政的边界,在全球化国际分工中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创新又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依靠区域创新,落后的区域经济可以实现跳跃式发展,而区域创新能力的强弱则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在知识经济社会,创新制度环境的各要素-政府、企业与大学,将以市场要求为纽带而联结起来,形成一种三种力量交叉影响的螺旋关系,那科研院所与大学将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强大的技术创新辐射作用,而其中大学的作用尤为重要,因此,由于大学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承担了“动力源”的历史作用,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就在于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智力综合因素需求,而要完成这一光荣艰巨的历史使命,个性化发展,将成为未来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只有通过个性化发展,区域高等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和社会经济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渐进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其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文化发展的水平直接取决于教育质量的高低。故发展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高等教育作为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阵地,必须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为先导,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和动力,建构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知识经济的来临引致了对既有高等教育理念的新思考和再认识 .知识经济的发展给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的云南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同时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契机 .云南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政府对高等教育介入太深 ,管得过细过死 ,使高校成了政府的附属部门 ,而不是具有明晰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法人实体 ;高校缺少必要的办学自主权 ,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来优化自身的资源配置 ;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点 ;教学管理体制不尽合理等 .云南的高等教育一方面要走产学研三结合一体化的道路 ,抓住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这一知识经济的关键环节 ,促进科技对我省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另一方面 ,要优化教育结构 ,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为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造就大批知识型的劳动者 .总之 ,打破旧的高校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我省高校的投资体制和以学年制为主的教学管理模式 ,加快师资队伍培训的速度 ,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 ,这是云南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结构是指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纬度、多层次、多样性的综合结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结构受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优化与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结构,使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确的高职教育理念是指导高职教育办学实践的前提条件。随着我们社会经济的快速向前发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必要对高职教育的价值观念、人才观念、课程观念和发展观念重新审视,以丰富办学理念的内涵,提升办学观念的品质。  相似文献   

15.
多维视域中的区域高等教育基本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区域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子系统,其基本特征越来越凸显。区域高等教育系统较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的复杂性更加突出;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并非都是协调发展关系;区域高等教育既具有时间性,又具有空间性,区域高等教育分工与合作是区域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理性诉求;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多元的。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的背景下,基于高校竞争加剧、高校资金筹措困难的事实,高等教育质量需要经营。由此,要有经营高等教育质量所需的、以质量为中心的市场需要观念、竞争观念、社会和经济效益观念。进而还需要从战略高度依目标市场战略、差异化战略、质量管理战略和品牌战略去经营质量,从而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和高等教育及高等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国内外教育改革的趋势和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阐述高职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发展高职教育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以适应市场需要来设置专业。在办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关系,要突出高职教育特色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高职学生拥有较多的课外时间。合理、有效地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对发展高职教育有着重要 的意义。它既能促进学习和增强技能,又能开拓视野和丰富生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笔者 针对这一情况,展开了一定调查和分析,发现当前的高职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学习的情况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9.
从教育学意义上说,"适应性"是指教育主体根据客观的当前要求、发展动态和未来趋势能够积极应对、主动调整和改变自身的特征的能力。高等教育系统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不断进行信息交流,自动调节、优化结构来恢复稳定状态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因此高等教育适应生态环境是一个动态的"适应—不适应—适应"的过程。西部高等教育现况是:高等学校数目少、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小、竞争力低;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错位现象;国家重点学科分布不均衡,专业设置失衡。因此,增强西部高等教育生态适应性必须构建"政府主控、社会主导、高校主体"的长效运行机制,促使西部高等教育与生态环境的真正适应。  相似文献   

20.
高等职业教育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取决于教育质量,确定量化的教育质量标准,形成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在教育质量分析的框架基础上,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依据体系中就业率、教师队伍,实训基地等相关指标的改善,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