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知识型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忠祥 《科研管理》2003,24(6):103-108
知识型企业能否长期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关键看其员工对知识的利用、创造与增值的能力。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为中介,研究知识型企业如何激励代理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提出用职位提升机制和解聘机制来制约代理人行为,确保知识型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投入,形成知识型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
郑永彪  张磊 《科研管理》2013,34(9):36-45
委托代理理论重点研究委托人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通过制定相应措施来激励代理人朝委托人希望的方向去努力,主要工具是静态激励模型和动态激励模型。本文借助于委托代理动态激励模型,研究了在企业创新管理中,领导如何在不具备某些信息的情况下,激励员工在工作中保持长期的创新动力,完善企业创新动力机制中的政策激励。分别构建了在道德风险、以及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共存等两种情况下,员工在常规工作和创新工作中的努力分配情况的连续时间模型,讨论了两种情况下最优激励合约的变化情况,并通过比较发现在过去与未来无关的条件下,员工的努力水平与将保持不变,并根据自己的利益来选择努力方向,忽视企业创新工作。建议在企业创新的政策激励动力机制中,将员工的过去业绩及努力成本都纳入到绩效评价体系中,来激励员工在不同时期调整其创新努力水平。  相似文献   

3.
委托投资中的最优风险分担合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昌生  丰赋  黄卓 《预测》2003,22(3):62-64
在通常的委托-代理问题中,由于代理人存在道德风险,委托人通常采用线性支付合同来激励代理人的行动。本文在委托—代理框架下,讨论了委托投资的最优线性分担合同。我们发现,线性合同主要并不是用作激励,而是把一部分风险转移给代理人,以达到风险的帕雷托最优配置。在一定假设条件下,我们求出了问题的显式解,并对模型的解释能力进行了考查。  相似文献   

4.
郭新帅  缪柏其  方世建 《预测》2007,26(5):18-23,30
本文研究专有信息对授权决策的影响。代理人拥有专有信息,委托人要想利用其专有信息以增进自己的利益,就必须将活动授权给代理人,并为其提供适当的激励合约。通过明确地考虑委托人面临的外部机会及其相对于代理人的能力高低,本文表明,在一定条件下,为了利用代理人的专有信息,委托人会选择授权;并且分析了环境风险、委托人的外部机会及其相关能力等因素对授权所要求的信息质量的阈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IDEF0原则,对企业技术创新系统进行了功能建模。在此基础上借鉴B-Z反应模型构造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协同演化动态分析模型,探索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子系统间协同度、政策效应、技术产出三者间的动态演化机制。研究发现:技术研发能力更能提高企业技术产出;协同度越高技术产出能力越强,此时采取政策激励措施效果不明显;相反,弱协同条件下的政策激励对技术产出能力的提高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6.
李昆  彭纪生  袁艺 《科学学研究》2010,28(1):104-109
在对跨国技术转移现实问题进行识别的基础上,运用契约设计理论,参照完全信息下的最优技术转移合约的研究,分析和探讨了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次优技术转移合约的特征。次优技术转移合约特征显示:在技术信息高度不对称条件下,东道国企业(委托人)应该通过支付一个超额的市场收益分成(信息租)来激励外方企业(代理人)增加对合约中可证实显性知识的转移,同时相应降低对隐性知识需求期望和支付水平。在满足激励相容约束的次优技术转移合约机制下,代理人的道德风险行为将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IDEF0原则,对企业技术创新系统进行了功能建模。在此基础上借鉴B-Z反应模型构造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协同演化动态分析模型,探索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子系统间协同度、政策效应、技术产出三者间的动态演化机制。研究发现:技术研发能力更能提高企业技术产出;协同度越高技术产出能力越强,此时采取政策激励措施效果不明显;相反,弱协同条件下的政策激励对技术产出能力的提高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8.
经理人实施的是代理人行为还是管家行为是其在对企业内部和外部治理机制的预期利益权衡之后做出的理性反应,也是与企业主博弈的结果.在我国民营企业外部制度约束薄弱、内部治理机制失效的条件下,经理人的理性选择更多地表现为代理人倾向.因此,为约束经理人代理行为,而激励其管家行为,通过对经理人代理和管家行为倾向特征的分析,从民营企业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角度提出了各自的公司治理选择.  相似文献   

9.
都市圈城际技术创新"孤岛效应"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协同学和博弈论理论,分析了都市圈技术创新"孤岛效应"的内在机理.都市圈技术创新协同的"囚徒困境"博弈模型的结果表明:都市圈技术创新"孤岛效应"是圈内不同城市之间非理性竞争行为所导致的协同困境,根源于城际相互信任和协同机制的缺乏、协同激励的不足以及投机的高诱惑性和惩罚机制的缺失.此外,"孤岛效应"的路径依赖性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城际技术创新协同的"囚徒困境"在长期的协同过程中是可以克服的.由此,需要构建都市圈城际有效的诚信机制、协同机制、约束机制、惩戒机制以及激励机制,以建立都市圈内城市之间长期、稳定的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成本事后可观测前提假设条件下,运用激励理论的分析方法,讨论了基础设施产业规制中高效和低效的激励方案的使用,即分别在不同的市场竞争程度、不同的代理人风险厌恶水平以及存在交叉补贴等条件下的激励效能。  相似文献   

11.
在厘清股权激励对企业产品创新行为影响机理的基础上,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分析控股股东与管理层权力博弈结果对股权激励动机的影响,以及不同的股权激励设计动机对企业的产品创新行为的异质影响。研究发现,管理层权力主导和控股股东权力主导所造成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会使得股权激励沦为内部人谋取私有收益的工具,缩减提升公司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但风险高、周期长的产品创新的投入,进而削弱产品创新的成果转化能力。只有在控股股东发挥积极监督治理的环境中实施的股权激励才具备提升创新投入和产出成果转化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黄新建  尤珊珊 《科研管理》2020,41(3):217-226
本文以2010-2017年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多元线性回归、Tobit模型、PSM模型研究股权激励计划中契约要素对技术创新、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严格的行权条件减少了创新投入、增加了创新产出、提高了创新效率;较长的激励有效期增加了创新投入及产出、提高了创新效率,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激励作用越弱,到第3年激励作用消失;核心员工股权激励增加了创新投入及产出,而高管股权激励减少了创新投入及产出。研究结论为企业设计恰当的股权激励契约要素提供实证证据。  相似文献   

13.
企业技术联盟绩效激励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技术联盟激励机制的目标就是要建立起熵减机制,实现组织效率递增,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分析了企业技术联盟绩效激励机制的组织结构,同时指出联盟绩效是激励机制的中心环节,技术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和组织资源组成基础资源系统;在此基础上,竞争和协同机制、熵流控制机制两者相互作用,对联盟成员企业产生有效的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由此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激励网络。  相似文献   

14.
王旭 《科研管理》2017,38(3):1-10
本研究基于关系型债权人视角,阐释了创新激励二元性特征及其在债权治理和创新绩效的路径作用,并将产权性质纳入整合分析框架,对产权性质在债权治理、创新激励二元性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展开探讨,全面揭示了债权治理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中国本土情境下,商业银行具有典型的关系型债权人特征,银行债权治理作用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约束性激励在债权治理与创新绩效关系中具有显著中介作用,而鼓励性激励的中介效应并不显著;产权性质在二者关系中具有显著调节作用,国有持股比例越高,债权治理机制产生的约束性激励越发不明显,创新绩效越低。本文研究结论有利于在创新激励视角下拓展债务异质理论,并能够为企业创新融资实践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企业创新:激励体系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35家企业的250名员工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实证研究了激励体系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创新价值观、创新氛围及创新激励制度与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正相关,企业绩效与技术创新能力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绩效评价系统的内在驱动机制及其影响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君  王玉 《科研管理》2010,31(6):180-190
摘要:本文系统地分析了绩效评价的内在驱动机制及其影响效应。验证性因子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了学者Latham的开创性结论:有效的绩效评价系统构筑在正规化、目标导向以及组织公平三大基石之上。进一步研究表明,正规化与员工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随着员工人力资本独特性提升,严格的绩效控制会降低工作绩效,而提高公平感知则会显著提升工作绩效,设置有挑战性的绩效目标对工作绩效有正向影响。但是在人力资本独特性低的情形下目标设置的激励效应与员工绩效呈现“S型”关系。本研究揭示,绩效评价应该从注重对员工行为结果的评估转向对员工自主管理能力的评估,从绩效行为管理转向对员工价值观的深层管理。  相似文献   

17.
   有关技术创新激励政策效应的研究对产业特征的关注还不充分,影响了对激励政策产业层面效应的深入理解。本文认为更为系统地重审技术创新激励政策的效应,有必要将产业市场竞争度与产业技术吸收能力同步纳入研究模型,因为它们分别影响产业创新主体的技术创新动机和技术创新能力。当产业市场竞争度与产业技术吸收能力都处于高水平时,技术创新激励政策对产业技术创新的正向效应最为明显。实证数据来自和五类使能技术的应用密切相关的16个制造业的2013—2017年的数据,包括R&D资本存量、全时人员当量、发明专利申请数、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新产品销售收入数据,和以DEA视窗方法计算得到的产业技术创新绩效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产业技术吸收能力放大了税收优惠政策对技术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但是R&D补贴政策对于技术吸收能力低的产业有更高的正向效应;当技术市场竞争度高时,技术吸收力对税收优惠与R&D补贴的正向促进作用最高。本研究深化了对技术创新激励政策的作用机理的理解,并提示政策制定者需要充分重视产业的市场竞争度。  相似文献   

18.
王旭  王非 《科研管理》2019,40(7):131-139
绿色创新已成为驱动中国制造业转型的重要路径。过度依赖科技政策的外生冲击而忽略企业内生激励机制,容易造成创新平滑失效和公共资源的配置扭曲。本文从财税政策与公司治理双重层面,重点探讨政府补贴与高管激励对企业绿色创新的整合影响。研究显示,薪酬激励的创新补偿效应能够提升财税补贴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平滑效果;相比之下,声誉激励对财税补贴与绿色创新关系的影响并不显著;薪酬激励与声誉激励的互补关系催生了激励组合的创新补偿效应,在薪酬激励强度适中的条件下,财税补贴能够实现对绿色创新的最优驱动作用。本文能够从公司治理视角揭示财税补贴创新悖论的成因,并为优化政府财税政策和企业创新激励机制,推动中国制造业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针对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基金运作过程中的道德风险问题,从风险投资者角度出发,对风险投资家的报酬激励机制设计问题进行了讨论。为此在两阶段情况下,引入风险投资家的第一阶段业绩作为先验信息来修正对其工作能力的判断,从而建立了风险投资家的报酬激励机制模型。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在基于风险投资家历史业绩的报酬激励机制下,风险投资家的努力程度要大于不考虑历史业绩下的努力程度;风险投资家在第二期基金中分享收益的份额大于他在第一期基金中分享收益的份额。因此,这种激励机制有效地刺激风险投资家在每期的基金运作管理中努力工作,降低了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为风险投资者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契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许瑜  冯均科 《软科学》2017,(2):79-82
以2012~2014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高管激励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内部控制对该影响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薪酬激励的增加对于促进高管进行创新活动起到推动作用,在内部控制有效性充分的环境下,高管激励与创新绩效的正相关关系会显著增强.进一步研究发现,内部控制治理效应的有效发挥促进了创新产出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