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李君 《文教资料》2007,(9):57-59
人物塑造理论是张竹坡小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提出“典型”这一重要范畴,并以此作为人物塑造的重要标准;二,以“入世”、“幻造”、“情理”为人物塑造的基本原则;三,提出了“抗衡”、“犯而不犯”、“白描”等多种人物塑造的艺术方法。这些构成了张竹坡人物塑造的理论系统,张竹坡的人物塑造理论不但推动了古代小说人物论的发展,而且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污染环境罪既遂形态的判断关键在于对“严重污染环境”的理解.坚持传统的结果犯理论会导致入罪门槛过高,难免有放纵犯罪之嫌;而危险犯理论在应用于本罪时,极难就“危险状态”做出认定.《刑法》第338条所规定的污染环境行为,本身就是内涵损害的行为,且本罪要求行为达到“严重”程度方可入罪,与侮辱罪、诽谤罪等典型行为犯的构造特征契合,认定其为行为犯更符合立法者本意和司法实践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利奥波德提出的“土地伦理”是环境保护运动重要的思想来源之一。但有人认为,利奥波德在对生态中心主义伦理的论证中犯了“自然主义谬误”,即包含着从“是”到“应当”、从生态学事实到伦理学价值的不恰当的定义和推理方式。然而,通过从目的论和道德情感对伦理推理的作用等诸多方面的分析来看,“是”与“应当”的分离是近代以来人从自然中独立出来成为主体的结果,而利奥波德“土地伦理”思想正是对这种主体主义的批判和疗治。  相似文献   

4.
“允许资本主义存在”、“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理论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列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论证、并实践了“允资”、“用资”的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当然,毋庸讳言,毛泽东晚年在“允资”、“用资”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留下的教训也是极为深刻的.今天,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允资”、“用资”的思想,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酉阳杂俎》一书中因传抄讹误或使用俗语词等而造成理解困难的词语有很多,我们考释了其中的六个:“作梵”乃“作犯”之误,“继”指病名,“灶瘃”乃“龟瘃”之误,“条”指鸟之粪;“丫戾”乃“了戾”之误;“羊脾”与“羊髀”同.  相似文献   

6.
黄炎培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理论家和奠基人,他一生致力于改革脱离社会生活与生产的传统教育,并提出了一套独具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从最初的“教育救国”到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主张,反映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不断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悲剧思想之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国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悲剧”概念的学者。从借用西方近代美学、哲学思想研究本国文学到深入挖掘我国古典文学的美学价值,王国维在悲剧的内涵、题材内容、艺术特征、美学价值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悲剧思想体系。但以往论者对王氏的悲剧思想往往笼统言之,未能注意到其悲剧思想也有一个逐步发展成熟的演变过程,影响了对正氏悲剧思想之美学价值的进一步挖掘。本文仔细辩析了王国维前后悲剧思想之异同,理清其发展脉络,进一步论述其悲剧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以深化对其悲剧思想的研究和认识。  相似文献   

8.
“术”“道”“学”是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发展形态的重要维度。“术”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用与方法论之维,它经历了从“感性之术”到“理性之术”再到“作为方法论之术”的演进与发展过程。“道”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依循与方向性之维,它具有“道理”“道路”“道德”三个方面的内涵。“学”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与科学化之维,它具有“学术”“学科”“科学”三重含义。从“术”经由“道”再到“学”,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方式从经验形态到理论形态再到学科形态发展的历史进程,反映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方式从工具思维到理性思维再到科学思维的发展过程。与此同时,三者之间又存在着交叉融合、相互作用的关系,构成一个内在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9.
中国封建专制两千余年,专制思想不断强化的同时,反专制思想也随之萌芽、发育、成熟。从先秦诸子各家的论述开始萌芽;到董仲舒的“挟天威以令天子”理论将其逐步发展;再到朱熹及黄宗羲,使这一理论起于成熟。尤其黄宗羲批判封建的一家之法,并提出新型“法治”的改革蓝图,对今天的民主法制建设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荀子的制名原则和制名方法思想包括“同则同之,异则异之”原则;单名和兼名、“共名”、“别名”、“大共名”与“大别名”的分类方法;“遍举”之“共名”与“偏举”之“别名”明确名的逻辑方法;约定俗成的制名原则和“稽实定数”的制名原则。此思想包含有丰富的逻辑理论。但荀子继承了孔予的正名传统,其制名原则和制名方法等思想主要是为当时的社会政治、伦理秩序和儒家思想服务的。  相似文献   

11.
自先秦以来,儒、道两家均非常重视对“成人之道”这一实践方法、途径与过程的探讨。并分别都将“圣人”人格境界化、审美化了。但最终没有明确说明“凡人”成“圣”的现实可能性和必然性.更没有自觉地对审美人格“修为”过程进行“渐修”和“顿悟”的深入理论分析与区别。而自支遁首倡“小顿悟”之说。再发展到道生的“大顿悟”之后,便最终以宗教哲学的话语形式统一了中国哲学和美学自先秦以来儒道两家审美人格培养之实践中原有的“渐修”和“顿悟”两种倾向.并将其系统化和理论化,且“顿悟成圣(佛)”的理论对晋人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唐时期,僧俗两界思想上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禅宗尤其是以马祖道一创立的洪州宗禅思想,如“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不费心力作佛去”的理论,使得洪州宗在此期迅猛发展,为众多的文人士大夫接受。这些理论正好迎合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处世心态即既要坚守儒家治世的原则,又能保持自我独立人格。其中以白居易和权德舆最为典型,本为试对此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3.
面对儒、佛、道之学的冲突与碰撞,儒学大师程颞、程颐汲取佛、道之长,创立“洛学”一派。尤其是二程以书院为阵地,使洛学得以传播和弘扬,成为北宋末年的“显学”,更使宋代河南书院得以快速发展。这种学术与书院的结缘对后世学术与书院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再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完对象的讨论主要有“一个规律论”和“两个规律论”之争。“一个规律论”主要有思想与行为规律论、思想关系规律论、思想价值观念规律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论四种观点;“两个规律论”主要有思想意识变化发展规律以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论、政治思想和行为规律以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论、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规律以及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变化发展规律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以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论四种观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这样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完对象,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需要,同时也是科学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内容体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明孝宗朱佑樘的"弘治中兴"自明清以来就是一个为学者所争论不休的话题,褒扬者有之,怀疑者亦有之。文章分析了弘治朝的功过是非,认为所谓的"弘治中兴"名不副实,它只是一个短暂、勉强的"治世"。尽管存在诸多弊政,但是明孝宗宽厚仁和的政治品行、弘治朝君子众多、君臣关系融洽等政治特色却为这一朝带来了美誉。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的"华夷之辨"观是贵中华、贱夷狄的民族观、国家观,经常会给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带来巨大的思想负担。金代统治者对待传统的"华夷之辨"思想有着独特的演化,表现在实施一系列重大的举措来淡化"华夷之辨"思想,对金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唐末五代,王审知及其子孙统治福建近半个世纪。本从王闽政权所实行的职官制度的角度将其统治分为三个时期,并对各个时期的职官制度进行探讨。第一个时期自公元898年至908年王审知继王潮任唐威武军节度使统治福建,政治身份是唐朝的地方节度使,其属官完全依照唐制,受唐王朝任命。第二个时期自公元909年至925年,王审知受后梁封为闽王,福州升为大都督府,王审知便以闽王的身份统治福建,虽然自命职官,但向中原王朝称藩臣,使用中原王朝年号,定期纳贡,是称雄一方的地方割据势力。在中原动乱的情况下,王闽政权实行保境安民、发展生产的政策,福建的经济化迅速发展。第三个时期自公元926年至945年,王审知死后,其长子王延翰自称大闽国王,立宫殿,置百官,威仪物皆如天子之制。尔后王氏兄弟子孙为争夺帝位,日寻干戈,相互残杀,内乱不止,政治腐败,势力日削。他们所实行的职官制度完全是独立的国家之制,自称国王,下置宰相百官,终于导致王闽政权的灭亡。王闽政权各个时期实行的不同的职官制度与其治乱兴衰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唐是中国书法的一大转折,此期“经世致用”的书法思想取代了六朝的贵族风度和盛唐宗教性的狂热而主宰中唐书坛,这一书法思想的根源是儒家入世的功利主义。其表现主要在:对篆,隶,楷等实用书体的推重,以实用的态度崇尚笔法,书诀,强调师承,苦功,在审美理想上追求古拙,含蓄,尤其是肥劲之美。这种“经世致用”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唐书风的形成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在涉及“脂批”的红楼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是:应澄清所谓“脂批”中,哪些是后人之作或辨别何者确是当时人之“脂批”.把不属“脂批”者排除后再考虑是否批者和作者看法一致,才是判断“脂批”价值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20.
人物的言词和思想(也即人物话语)是小说家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曼斯菲尔德和凌叔华是两位处于相近历史时期的现代女性作家。前者被称为英国的"契诃夫";后者被称为"中国的曼斯菲尔德",受契诃夫的影响也颇深。她们都把人物话语作为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致力于反映人物"心灵的真实"。本文选取她们有代表性的作品比较运用人物话语塑造人物的方法,以期从西方现代文学理论和中国文学的角度共同理解她们含蓄细腻的心理写实和清逸淡雅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