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摘要: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进程中道德建设的良性发展,认清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我国体育道德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采用文献资料法与专家访谈法,探索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进程中道德失范现象的主要表征,剖析原因,进而提出应对策略。研究表明,运动员滥用药物、裁判员“黑哨”行为、教练员打骂运动员是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进程中体育道德失范的主要表征;体育道德教育缺乏、管理体制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是体育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诚信引领道德教育、时代性软约束体系的构建、法制重要地位的突出等应对策略。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竞技体育职业化进程中的道德失范问题,探索一条治理体育道德失范的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2.
伦理学是研究道德问题的学说。体育伦理学必须在这一基础上,研究体育道德的原则、规范和范畴,用概念、规范体系、活动体系等对体育道德的发生、发展及其作用进行系统的、理论的研究。着重从体育伦理学角度来阐述体育道德修养的目的、特点及其如何加强体育道德修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道德及其制度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体育的特征和内容入手,立足于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社会主义体育道德建设这一现实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道德制度保障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认为我国的体育道德其内容应包括体育的基础性道德、主体性道德及主导性道德.而在体育道德的制度保障中要注意遵循指导原则和务实原则.体育道德保障的措施包括:大力开展体育道德教育;加强体育道德的制度和法规建设;建立体育道德激励机制;健全体育道德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4.
加强体育道德建设是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体育道德主要包括:为体育道德建设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的体育道德思想理论体系、为体育道德建设提供行为约束与作风引导的体育道德规范体系、为体育道德建设精神引领与价值导向的体育精神体系;体育道德通过思想认知、情感共鸣、行为倾向、礼俗遵从、价值共性等发挥作用;在全面建设体育强国进程中,应坚持以德治体为要旨推进体育道德建设,要让体育道德教育全面融入学校体育教育,发挥中华体育精神的精神引领作用,要营造良好的体育道德建设环境氛围,要以体育礼俗建设启迪社会体育道德秩序,还要加强制度建设为体育道德养成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从哲学角度对现代竞技体育道德缺失现象进行研究。认为:主体欲望膨胀、唯金牌至上和人文素养缺失是现代竞技体育道德缺失的主要显现方式;人们对体育认识的偏差、竞技体育出现异化和现代竞技体育制度建设滞后是现代竞技体育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建立综合的教育机制、实现效益评价和价值伦理评价的和谐统一、加强运动主体自身的道德建设、"以人为本"健全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竞技体育道德建设与法律法规相结合是重塑现代竞技体育道德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体育队伍的道德状况直接关系着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从对体育道德知识知晓情况,社会要求与运动员道德选择能力的差距,系统规范的教育要求等方面分析了我省体育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据此提出加强体育道德建设的对策,为进一步提高体育队伍的思想道德水平,推动我省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制度学的视角对体育诚信问题进行理论探讨.指出正式制度对体育诚信具有规范作用,而非正式制度则发挥引导作用;我国体育诚信缺失问题既与体系的缺失与漏洞有关,又与非正式制度约束的软弱无力有关.要进一步构建我国的体育诚信体系,也需要从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改进体育道德教育,完善体育道德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加强体育立法及其制度建设,完善体育竞赛规则,建立健全体育仲裁机制.  相似文献   

8.
道德辩证法认为,任何道德都具有流变性,都会随着社会环境和人们价值取向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其流变后所具有的新价值必将受到社会实践对其进行的合理性论证。武德和其它道德一样具有流变性,它的内容和价值必将随着社会历史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综合分析法,并结合当前武德研究的现状,旨在从伦理学道德结构论的角度对武德进行新的探讨,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武德相对于武术发展的局限性,提出了构建新的武术道德体系的必要性。文章还对武德的概念做了新的界定,突破了仅仅对武德具体规范和标准研究的现有模式,提出了“武德体系”的概念,并主张从伦理学的高度建构一个“武德体系”。这个体系的框架结构包括武德活动、武德意识、武德价值、武德规范、武德评价、武德教育六个方面。它们构成的是一个动态的辨证体系。这个体系不仅是体育伦理道德的一部分而且是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道德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9.
论体育的道德标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体育的道德标准是现代体育发展的重要内容 ,是体育发展的内在精神驱动力 ,对体育道德标准的内在涵义 ,客观依据和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0.
社会体育道德的伦理学定位及其建设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对部分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调查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为指导,遵循社会体育和道德的发展规律,分析论证了社会体育道德的概念、属性、要素、调整对象等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了加强社会体育道德建设应采取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康内涵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体育与健康》课程贯彻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但是健康是一个非常复杂、抽象的概念,在体育教学中要明确体育教育对学生的健康起到什么样的重要作用,而不应只是泛泛的全部包含,以至于在体育教学中无所适从。在体育教学中要明确体育的突出功能——对身体机能和结构改善的独特作用,具体反映到学生的体质健康中,这是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立足之本。新课程应该更加强化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在教学理念、方法和实施策略上加大力度改革。  相似文献   

12.
转变体育教育思想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教育思想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的成败,只有与时俱进,彻底转变陈旧的体育教育思想,才能适应新时代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拟就改变体育教学功能的单一化、体育教学只注重技术,以及体育教育管理的科学性等问题作深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3.
体育教学评价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其决策性、客观性、有序性与多维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对揭示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效果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价值角度分析,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理念、内容、主体、功能四个层面的价值冲突,规避这些价值性冲突,必须基于以上四个层面进行改革,促进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价值回归.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传统教学论的理论分析,论述了在传统教学论指导下实施的体育教育工作将带来的不利因素,指出随着体育教育目的更新体育教育特别是学校体育教育应在以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为主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学校体育教育必须从固有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开拓学校体育教育的新思路,寻找出最佳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我们要将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有机地结合,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方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相似文献   

16.
新技术的发展将使现代技术手段运用于学校体育成为普遍现象。作为体育教育领头雁的体育院校长长期以来更多的是注重形式与技术层的传授,忽视思想层和化层的媒介,现代教育技术的兴起定将逐渐渗透到体育院校的德育、教学、管理和科研中去。科学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体育院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升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根据我国学校体育受教育群体大多为独生子女这一现实国情,通过分析独生子女的身心特点、体育精神在学校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现代学校体育的切入点:首先,切实做到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准确定位;其次,现代学校体育应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不动摇;再次,现代学校体育应以培养体育精神为出发点;从而,现代学校体育达到培养体育精神与弘扬健康教育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8.
对我院体育现状及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与方法,对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体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新的思考,提出了学院体育改革必须顺应时代需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拓宽思路,有重点的改善体育教学设施和条件;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强化目标管理,认真开展课程评估;重视题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对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育作如下思考:高校体育改革方向与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一致的;确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高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和科学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已无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高职院校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对高职院校构建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研究及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是可行的、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