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艳红 《中华武术》2007,(11):50-51
一、发展最高速度练习(一)计时,定距离(60米以内)的行进间跑。(二)站立式或蹲距式起跑30米、50米。(三)50~80米加速跑。(四)快速做跑的专门练习过渡到轻快跑60米。(五)短距离(10~20米)冲跑和助力加速跑(顺风跑、下坡跑、牵引加速跑等)。(六)交接棒练习和接力游戏比赛。  相似文献   

2.
一、改善短跑的步频和步幅1.最快速度的摆臂练习(极限速度15秒×5组)。2.以提高步频为主的踏格跑,每格距小于正常步长(距离为30米) 3.极限的各种形式高抬腿跑(极限速度10~15秒×5组)。4.快速后蹬跑(30米计时)。5.交换跳步推举轻杠铃。原地进行,计时(20″~30″)。6.牵引跑。练习距离在20米左右。要求是以最大努力做练习。  相似文献   

3.
一、训练方法、形式 1.用比一般比赛时较慢的速度来进行较长时间的耐力训练。 2.用比一般比赛时快的速度来进行次数较少的速度训练。 3.以赛时速度进行训练。训练方法(1)持续跑、越野跑、法特莱克跑、超长距离跑等。训练方法(2)间歇跑、反复跑、定时跑、变换速度加速跑。训练方法(3)分段计时,全程计时。二、周期安排负荷形式第一基础阶段和第二基础阶段,周期负  相似文献   

4.
如何能大幅度地提高短跑成 绩,一直是困扰中学业余田径训练的突出问题。经过实践和在借鉴他人练法的基础上,发现计时跑对短跑速度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短跑的成绩取决于加速跑、途中跑、冲刺跑三方面的能力,现就计时跑对这三个方面的影响作以下分析。 一、计时跑在加速跑中的应用 加速跑是从腿蹬离前起跑器到途中跑之间的一个跑段。它要求运动员有良好的技术和爆发、反应、加速能力等,尽快获得高速度。在良好的技术基础上,计时跑对加速跑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常用的训练方法有: (一)站立式起跑30、40、50米等的计时跑。 (二)蹲踞式起跑30、40、50米等的计时跑。 (三)30米下坡跑计时。  相似文献   

5.
耐久跑教学的评价,在过去是定距计时的评价方法(考试)。在新课标推广下这种考试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在新课标水平评价体系的启发下,针对学生体质差异大、意志不同等特点,我对耐久跑评价作了改进。采用分水平方法进行教学评价,并收到了一定效果,在这里提出来与各位同行商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划分水平方法首先,以400米为单位(400米跑道一圈),根据学生跑多少圈将他们的成绩划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水平。水平四(优秀);女生:四圈以上;男生:五圈以上;水平三(良好):女生:三圈,男生:四圈;水平二(及格);女生:…  相似文献   

6.
1.速度训练。1.1努力提高平跑速度.在速度训练中,应采用多种手段发展速度素质,不仅要努力提高动作频率,而且要重视不断加大步幅,为提高助跑速度创造条件。由于项目特点(运动员必须在5秒左右发挥最高速度)所致,发展最高速度能力所采用的距离在30米—100米之间,速度训练采用的手段主要有:(1)10-40米行进间跑。(2)20-200米启动计时跑。  相似文献   

7.
JL童组少年甲组第一类第二类50米跑25米计时往返跑10秒25米往返跑 (以上男女同)l分钟跳绳(9一10岁)400米跑2分钟25米往返跑 少年乙组50米跑25米计时往返跑10秒25米往返跑100米跑(男女同)1000米跑1500米跑(以上男)500米跑(女)50米跑25米计时往返跑10秒25米往返跑100米跑(男女同)1000米跑1500米跑(以上男)500米跑(女)成年组50米跑100米跑(男女同)1500米跑1000米跑1500米滑冰(以L男)~一,叮一一~~~~~一一’一「、~~~一~~~一护亏r咭丫嘀八污‘丫毛f啥宁啥宁啥泞咯泞咯烤坛华分洲料坛 咖米游泳 咖米精冰 (以上丈l一12岁) (以上男女同)‘第三类跳…  相似文献   

8.
<正>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的耐力素质测验,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感觉难度较大。为此,在这里介绍几种提高耐力素质的练习方法。 定时跑:是指每次耐力素质练习要有一定的时间。一般学生至少要跑10分钟以上,才能提高耐力。 间隔时间跑:就是在每次一定距离跑的练习后,规定好中间休息的时间,再进入下一次跑的练习。如200米/4~5分钟(跑距/休息),跑的距离和休息时间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9.
8月第3周训练内容速度耐力跑3大组:500米(稳定速度400米,休息15秒)+100米全力跑+400米稳定速度跑+300米跑(其中加速跑4次).自行车间歇全力计时骑:10分,2×2(1/2)分,2×1(1/2)分,2×45秒.弯道模仿动作3×2(1/2)分,间休30秒.4×1(1/2)分,间休15秒.  相似文献   

10.
刘军 《中华武术》2007,(12):3-3
一、利用饮料瓶作标志物进行各种跑、跳的练习(一)将若干个饮料瓶灌水或装沙定点定距摆放成不同的形状,让学生绕饮料瓶做蛇形跑、曲线跑、折返跑等练习。(二}将若干个饮料瓶按适当距离摆放,可让学生做增大步幅,增加频率的练习;还可让学生用单、  相似文献   

11.
<正> 在训练和教学中,为了提高运动员和学生的中长跑专项成绩,往往要釆用短于专项距离的超强度(超过专项最好的分段平均成绩)计时跑。进行短于专项距离的超强度训练与教学,是提高中长跑成绩的一个重要手段。无论对初级或有较高水平的运动员、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应注意科学地进行训练。  相似文献   

12.
行进间计时跑是短跑训练的常用手段,过去计时法是:运动员跑到标志线时,有一人在旁打手势,教练员见手势开表,运动员跑到终点停表。这种方法的缺点:1.需要两人配合工作,手势打得不准会有误差;2.教练员看不清运动员跑中技术状况。我在训练中采用一种新方法。如图:EF为跑道外沿、GH两线为应计时的跑段,运动员沿虚线跑进。在虚线上  相似文献   

13.
<正> 新颁发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大学组的项目进行了如下调整:一类项目新增了10米×4往返跑(男女同),五类项目去掉了举重物,新设了双杠臂屈伸(男)、屈臂悬垂(男女同)和斜身引体(女)。这些项目怎样组织测验呢?下面谈点我们的做法: 1.10米×4往返跑测验(男女同) 测验方法:该项目测验的关键是距离和时间的准确性。第一步:将场地用白灰画好,两边的端线插上红旗,作为明显的标记。两端的木块漆成不同的颜色。第二步:教师按实际水平,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2-3人),站在起跑线后3米处的集合线后,按顺序进行比赛。一名学生担任发令,兼看起点处受测者脚的落点,教师担任计时(一道一表),计往返次数  相似文献   

14.
高勇 《体育科技》2014,(3):63-65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实验法等方法对男子400m跑项目进行分段计时研究。研究结果:(1)分段计时跑很好地控制了运动员的节奏,合理的分配了体力,即在第一时段以中强度跑,第二时段以高强度跑,第三时段是冲刺阶段,但往往速度最慢;(2)分段计时训练的学生在心理上和体力上相比于传统训练的学生都占有优势;(3)分段计时法还可以帮助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跑进行技术诊断;(4)提高运动员的成绩主要从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时间分配以及训练过程中能量的供应,制定合理的、科学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5.
动运员跑的速度等于以下二个因素的乘积: 1、每一步所跑的距离一步长; 2、在一定时间内跑的步数一步频(可看作是步子的节奏或速率)。如果一个长距离跑运动员的步长为1.83米,每秒跑了3步,他的速度就是5.49米/秒。  相似文献   

16.
《中华武术》2013,(8):60-61
第一条为进一步适应我国田径路跑运动(非场地)普及与发展的需要,努力做好国内路跑赛事的成绩计时工作,确保赛事的安全及比赛成绩的准确、公正和及时,特制定本审定办法。第二条审定依据。(一)《田径竞赛规则》(中国田径协会最新审定)。(二)《全国路跑赛事管理(暂行)办法》。  相似文献   

17.
基本依根:在径赛项目中,一个运动员的基本任务就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跑完一个规定的距离(在乎坦的跑道上跑或者跨越障碍物跑)。运动员跑动的速度(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距离)取决于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18.
25米计时往返跑或10秒25米往返跑,是新《标准》中的替代项目,适合于场地小或没有跑表的学校。这个项目既能发展学生的速度和灵敏素质,又能提高变换方向的能力,是一项很有价值的锻炼项目。定时计距离的10秒25米往返跑的技术基本与短跑相同,分为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绕竿和绕竿后的加速跑四个部分。一、技术分析  相似文献   

19.
<正>报纸与纸棒如果能合理地开发它的功能,就可以"变废为宝",创造出一定的实用价值。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利用报纸与纸棒,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激发学生练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一、在田径教学中的运用1.在跑的教学中:将若干纸棒或将报纸对折,卷成圆柱,定点定距摆放成不同形状,让学生绕其做蛇形跑、曲线跑、折线跑等各种练习;将其按适当距离摆放,  相似文献   

20.
400米栏跑可分为四个部分:起跑至第一栏;跨栏步(弯道及直道);栏间跑;下最后一栏至终点。 一、起跑至第一栏 起跑器的安放方法(以左腿为摆动腿领先攻栏为例):如果运动员是跑偶数步的话,起跑时就应把左脚放在后面;相反,跑奇数步时就要把左脚放在前面。没有必要要求运动员像直道栏起跑那样迅速地进入直线加速跑,因为起跑至第一栏还有相当的距离,只要按400米跑那样起跑即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