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这里我们所看到的这件《墨竹图卷》,绢本,纵33厘米,横533厘米。展卷为"梅道人录"墨竹画的要诀,独推文同"天纵之才"、"生知之圣",即刊本《文湖州竹派》中的相关论述。而文字  相似文献   

2.
“爸爸”是谁《竹影》一文,主人公毫无疑问是“爸爸”.他是孩子们画竹影的发现者,也是画竹影的参与者,还是绘画话题的主讲者.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在该文“整体把握”中是这样说的:水门汀上的竹影,好像中国画一样潇洒斑驳,引发了孩子们新一轮的热情.  相似文献   

3.
《竹影》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作者为丰子恺。执教此文时,对于文中的"我"是谁,笔者颇有疑问。"我"是作者丰子恺呢,还是丰子恺的子女?问身边的同事,同事不确定地说:"应  相似文献   

4.
“元曲四大家”到底是谁?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九年义务教材·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在介绍马致远时,说:“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等杂剧共十五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  相似文献   

5.
十二花神     
<正> 七月蜀葵昨日愁:李夫人"自惜倾城倾国身,幽姿独立汉家门。金风甫动即归去,懒共寒蝉泣晓昏。"蜀葵,植株修长而挺立,开于夏末秋初,花朵大而娇媚,颜色五彩斑斓,其中,黄蜀葵又称为秋葵,在《诗经》中曾提及"七月菱葵叔",葵指的就是黄菱葵。秋葵是一种朝开暮落的花,一般人说的"明日黄花",就是以秋葵为写照。  相似文献   

6.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方志远提出,泰州学派王艮的"艮",应读作"银"。理由如下:其一,王艮本名王银,是他的老师王阳明"易其名为艮"。其二,艮有四种读音,其第三种读音和释义即作为"银"的异体并读为"银",见于许慎《说文解字》。宋徐铉增释《说文解字》(大徐本)卷14  相似文献   

7.
半个世纪前,朱东润先生曾发表了《说‘衙内’》一文(1935年《文学杂志》第一卷第四期,近收入《中国文学论集》卷二).此文认为,元杂剧的“衙内”是“一种有权有势,彻上彻下的世袭武职”.这一概括大体上是确切的.然而,当进一步“臆测”“衙内”的社会内涵时,却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此文还认为:“‘衙内’是当时的蒙古族兵官,而‘衙内’的行为,是蒙古兵官对于异族的迫害.”其根据有四点:一、“武职世袭的制度,直到元代,才算建立”;二、打死人不偿命,“是元代蒙古人法定的特权”;三、“打猎,这是蒙古人——也许连色目人——所有的特权”;四、“当时的蒙古军到处驻扎,所以蒙古兵官的势力,普遍地深入于一般社会,其虐害的影响,也连带地扩大.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整本书阅读"已然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常态,经过三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以为,高三的"整本书阅读"暗合了古代写作的"起承转合"。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这是"起"要平直渐进,"承"要衔接有度,"转"要有转折与深化,而"合"则是"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而这,与高三"整本书阅读"有惊人的神似之处。  相似文献   

9.
“三落”新说内蒙古哲盟实验中学于庆高中语文第二册“教参”将《鸿门宴》中高潮部分(即宴会上)的情节概括为“三起三落”。概括地说,“三起”即:一起是范增暗示;二起是项庄舞剑;三起是樊哙闯帐。而“教参”对“三落”的概括则是:“一落是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  相似文献   

10.
正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八课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有这么一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对于"泉香而酒洌"的文意理解,历来众说纷纭,代表性的主要有三说:一是照语序直译说,如新课标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译为"泉水甜酒水清";二是互文见义说,如《语文学刊》2001年第4期所载束荣柱之《互文见义例析》,译为"泉水和酒味香甜,泉色和酒色清冽。";三是倒文说或交错说,如钱伯城主  相似文献   

11.
《左传》“外史”一职,其说有三:一是与“内史”相对,诸侯史官之“外史”;二是“外史”即《周礼》之“外史”;三是言史官身居在外.这三种看法,并不合于春秋实际,“外史”即《左传》之“史”,言外者实是与卿大夫“家史”相对应.  相似文献   

12.
最近,我教到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古诗三首》中的《前出塞》,对其中的"列国自有疆",有的教学参考书中解释为"杀人也应当有个节制,各国本来都有自己的边界.有限,有节制.列国,一说'立国',建立国家……"有的干脆解释为:列国即立国、建国.  相似文献   

13.
<正>"逸笔"的提出见于元代倪云林的题画。题曰:"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者也。"这段话语成了文人画自我标榜的法典。"逸"很早就是中国艺术评论中的一种标准,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就将评画标准定为"能、妙、神、逸"四种。何为"逸"?他举了王墨的例子,说王墨醉醒之后"即以墨泼,或  相似文献   

14.
2007年岳麓版《历史》必修Ⅰ第17课列举了"二十一条"五个方面的内容,然后说,"5月9日,除第五条内容有所保留外,称帝心切的袁世凯接受了‘二十一条’的其他内容"。有的学生提出疑问:"‘二十一条’书上怎么只说五条呢?其他十六条呢?"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绝大多数称"第五号"或"第五项",而不称"第五条"。如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说"‘二十一条’共分五号……第一号四条……第二号七条……第三号两条……第四号一条……第五号七条……日本以最后通牒的方式,迫使袁世凯于5月9日接受它的要求。其中仅把原来的第五号内容改为日后另行协商"。可见教材所述"第五条"应该是"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或"第五项"。  相似文献   

15.
清代来华传教士马若瑟于1728年所著《汉语札记》是目前已知最早对汉语文言虚词"而"进行语法描写的著作。该书比较全面地对"而"的词性、语法意义、两端意义关系以及常用组合进行了描写。研究表明,《札记》很有可能参考过元代卢以纬《语助》和清代袁仁林《虚字说》,是西方语言学素养与汉语实际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问题学术界争论已久,不管是成书于元代说还是明代说,各家所使用的论据多是有限的罗贯中生平资料、《三国演义》的小字注以及《三国演义》中的个别名词等。而杜贵晨先生别出心裁,根据明初瞿佑"布骂曰:此大耳儿叵奈不记辕门射戟时也"之语,以及元后期张宪《缚虎行》中"戟尖不掉丈二尾"和《南飞乌》中"白门东楼追赤兔"两句诗,推测《三国演义》成书于元代中期是误读了材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7.
正《旧唐书》:"有羊羔生于土中……然其脐与地连,割之则死,唯人着甲走马及击鼓以骇之,其羔惊鸣而脐絶,便逐水草。"元代吴莱《渊颖集》:"西域地生羊,以胫骨种土中,闻雷声,则羊子从骨中生……一云漠北人种羊角而生,大如兔而肥美。"元代刘郁《西使记》:"垄种羊出西海,以羊脐种土中,溉以水,闻雷而生。"  相似文献   

18.
湖州竹派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画派。以水墨为元素.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宗旨的墨竹创作思想深深地影响着赵頫.他以文同、苏轼为师法对象,继承和发扬了湖州竹派的美学思想.明确提出了“书画本来同”观点.对元代及元代以后的墨竹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释“贰”     
《左传·隐公元年》:“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贰堪。’……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一连用了三个“贰”字。对此,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第10页注[13]、[15]、[21]分别解释为:“贰,两属,属二主。贰于己,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国家受不了两属的情况。”、“贰,指前两属的地方。原先该是两属,现在段则正式收为自己所宥。”释“贰”为“两属”,“属二主”,这是采用晋人杜预的注(《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既而人权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杜注:“贰,两属。”又“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杜注:“前两属者,今皆取以为己邑。”)。 对于《古代汉语》教材(以下简称《教材》)的这一注释,我有如下三点看法:(一)《教材》这样注是有旧注为据的;(二)《教材》的注释又是错误的;(三)《教材》释三个“贰”为一义亦是不妥当的。下而说说自己的意见: 关于第一点,《教材》编写《凡例》五去:“注释一般采用传统的说法。某中有跟一般解释不一样的。则注明‘依某人说’。但不兼采众说,以免增加学生负担。特别是  相似文献   

20.
王辉斌先生提出杜甫续娶"山妻"说,赞成者将其视为定谳,而质疑者认为此说根据不足。面对质疑,王先生数次回应,形成争鸣之势。杜甫续娶"山妻"说的立论之基集中在三个方面:即《促织》诗"去妻"问题,《孟仓曹步趾领新酒酱二物满器见遗老夫》诗之"山妻"问题,《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诗中"薛十二丈""郎""卓女"和杜甫之间的关系问题。王先生在立说和与质疑者争鸣时,对与这三个问题相关的文献材料多有错解、误解。就这些错解、误解作实事求是的考辨,可证杜甫续娶"山妻"说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