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和”类虚词的语法化研究是个热点.文章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解释了“跟”语法化的动因:“跟”的句法条件和语义特征为其语法化提供了前提条件,但诱发“跟”发生语法化的动因是一个概念实体邻近另一个概念实体而产生的语义联想,在联想的过程中,人类的认知工具——转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得”的本义是得到、获得之义,本文先探索了“得”的本义,然后从“得”的历时演变出发,探讨了“得”的语法化过程及其生成的语法化动因:句法因素,语用因素,重新分析和类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考察敦煌变文中“却”的用法,结合历时语料,对“却”的语法化过程及其动因进行了系统论述。我们认为:唐五代是“却”语法化的活跃期,连动式是其语法化的决定性动因;“却”由“却+V”语法化为副词,由“V+却”语法化为助词;“却”的语法化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在每一时期都有或隐或显的变化;“却”的助词用法至晚在南北朝时已经出现,副词用法至晚在唐五代时已经出现,在唐五代时,“却”的助词用法和副词用法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  相似文献   

4.
汉、英完成体标记“有”与HAVE之语法化对比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往研究对汉语口语中业已形成的新兴完成体标记“有”和英语完成体标记have各自的语法化过程、机制和动因关注不够。若从共时层面的语用特点分析入手,能较为合理、全面地勾勒出“有”和have作为体标记的语法化全貌,并在此基础上对两者的语法化进行对比考察,揭示其中蕴含的语用动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考察1946年至1995年的官方报纸语料,总结了“期间”一词的用法以及句法分布,并指出“期间”一词在新时期的类副词用法。从介词脱落——指代明确——指代脱落三个步骤,解释了“期间”这一时间名词的语法化演变。并从语用交际角度,进一步阐释了语法化演变的最大动因是交际的语言经济性。  相似文献   

6.
在词汇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于是"从介宾结构逐渐演化成了表示承接意义的句间连词。本文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于是"的语法化历程及其语法化原因,本文认为除了语言演变的动因——语法位置的改变外,人们在交际中的认知心理对"于是"的重新分析,也是一大动因。  相似文献   

7.
该文旨在对“有-V”句式语法化现象进行研究,分析了“有-V”句式产生的动因,并且利用语言学相关理论对该种句式进行分析,利用构式语法理论对该种句式进行解释,得出该句式是由于语法化作用的结果而成。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汉语教学中,普遍把“起去”排斥在复合趋向补语之外,认为“起去”根本算不上一个可以拿来说的词,因此出现了对“起去”置之不理的情况,学者邢福义最早给“起去”正名,认为“起去”的客观存在不容忽视,本文将从汉语语法史的角度重新审视“起去”的发展历程,揭示“起去”所具有的语法研究价值,描写了“起去”的语法化过程并深入探究了语言经济原则作为其内部发展动因的制约机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仍”的语法化经历了“动词——副词——连词”的发展路径和演变模式。“仍”由“沿袭”义动词逐渐语法化为表“屡次”、“依旧”、“相继地”之义的时间副词,再语法化为表示顺承和递进关系的连词。句法位置和语言环境的变化是“仍”语法化的重要动因,重新分析是“仍”语法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个”的句法功能和特点,提出“个”语法化的轨迹并试图分析证明。文章从共时平面描写了“个”的四种句法功能:作为名量词,修饰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表动量,相当于”一下”;标记宾语;作为助词,标记补语。之后提出了“个”语法化轨迹的假设。从历时平面验证了“个”语法化轨迹的假设,认为“个”语法化的动因有:(1)”一”的虚化和脱落;(2)“个”词义的虚化;(3)语用作用和类推机制。  相似文献   

11.
汉语语法系统中,不同的语法形式之间往往表现出语法化程度的差异,有些语法形式已充分语法化,有些则呈现为不足语法化。通过“X着”的词汇化和“V得/不C”句式的语法化的过程,可以分析语法化的动因、重要特征、进程和前景。  相似文献   

12.
吴春兰 《文教资料》2008,(24):41-42
语法化是在语言中普遍存在现象,也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重点.本文试图从认知的角度探讨语法化的研究范围、动因和促成机制,从而揭示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心理以帮助语言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语言.  相似文献   

13.
四川话的“拿给”兼表给予、使役、被动,因句式演变发生了语法化,经历了给予→使役→被动的语法化过程.而普通话“拿给”却没有发生语法化.本文主要探究普通话和四川话的“拿给”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从四川话“拿给”的语法化机制入手,运用历时择一原理对这一差异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4.
“可”原是动词,在人们的使用过程中它的词性慢慢有了一定的变化,由动词逐渐向助动词、意义比较虚的副词转化,后来甚至变成了和一定词结合来表示意义的词缀。语法化研究是当前语言学发展的一个趋势,而主观化又是语法化的一个动因,主观性因素促动了功能语法化。文章用主观化和语法化研究了“可”的虚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动词“使劲”原本是个动词,表示“用较大的力气”,它在现代汉语中发生了语法化,表示多种副词意义。与“使劲”同义的动词“用力”和“用劲”也曾不同程度地发生类似的变化,它们具有相同的语法化过程、动因和机制。  相似文献   

16.
“自然”本为短语结构,东汉时期词汇化为形容词以后,开始了语法化过程。六朝时虚化为状态副词,清朝时发展出语气副词用法,现代汉语阶段演变为连词。语法化的动因主要是语法位置,机制主要是语用推理。  相似文献   

17.
语法化既涉及语义的演变,也涉及形式的演变。考察形义匹配的历时变化,是追寻语法化历程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不得"的语法化过程的考察,分析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  相似文献   

18.
打开“gate”之门——对后缀“-gate”的语法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眉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1):98-100,103
自1972年水门事件被披露以来,“gate”已经从一个独立语素演变为一个专指丑闻的能产性强的后缀。许多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对此“gate”现象进行过探讨,但将其与语法化现象相联系的为数甚少。对后缀“-gate”的语法化进行的分析表明,该后缀是两组机制在两个层面运作的结果,即词汇语法层面上的重新分析和类推,语义层面上的认知转喻和隐喻,同时受明晰性、经济性、表达性三个语用动因的驱动。  相似文献   

19.
语法化既涉及语义的演变,也涉及形式的演变。考察形义匹配的历时变化,是追寻语法化历程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不得"的语法化过程的考察,分析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主要讨论语用和认知在语法化过程中的作用,认为:1、语用是语法化的动因,认知是语法化的途径,另外语法化还需要重复机制来固化;2、主观化是促使发生语法化的重要语用因素,不是语法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