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正张幼仪和陆小曼曾共同参加过一个饭局,胡适做东。张幼仪弄不清胡适是出于什么心理,把她和新婚的徐志摩、陆小曼请到一个饭局上,但她觉得自己得去,去了会显得"有志气"。她的意思大概是,让世人看看,她并不是一个落寞到不敢面对的弃妇。饭局上,陆小曼喊徐志摩"摩""摩摩",徐志摩喊她"曼"或者"眉"。张幼仪想起徐志摩以前对自己说话总是短促而草率,于是她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沉默。多少年后,她对侄孙女张邦梅回忆道:"我没法回避我自己的感觉。我晓得,我不是个有魅力的女人,不像别的女人那样。我做人严肃,因为我是苦过来的人。"这是一句非常深刻的自省。张幼仪的缺乏  相似文献   

2.
有关徐志摩的传记作品,已有数十种之多。这些传记在描述徐志摩一生的浪漫经历与文学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与事实不符或表述不当的问题。“志摩”一名用于何时?张君劢与张公权,到底是谁“发掘”了徐志摩?是否徐志摩送张幼仪去德国求学?徐志摩与张幼仪的离婚是否因为林徽因?是胡适主持了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礼吗?文章就这些问题根据相关资料进行辨正,以期对徐志摩研究、对徐志摩传记的创作提供参考与确证。  相似文献   

3.
歆歆 《阅读与鉴赏》2009,(10):29-29
徐文淑是不幸的,因为她嫁给了张恨水;张幼仪也是不幸的,因为她嫁给了徐志摩;江冬秀也不幸,虽然她以河东狮吼的方式制服了胡适,胡适怕她却并不爱她,她也不见得幸福。  相似文献   

4.
诗人徐志摩一生为情所困。原配张幼仪,七年后与之离异;苦恋林徽因,无果;再婚妻子陆小曼,终不得善终;和凌叔华之间的那段情缘,至今扑朔迷离……  相似文献   

5.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他与张幼仪的婚姻,是研究其生平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几乎所有的徐志摩传记作者及其研究者都认为徐志摩与张幼仪的离婚,是由于林徽因的出现,使徐志摩做出了与张幼仪离婚的决定。而恰恰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即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正是张君劢的好心,催促帮助张幼仪出国与徐志摩团聚,才导致了出乎张君劢意外的结果,即徐志摩与其妹的离婚。而根本原因则是徐志摩对封建包办婚姻不满,要有"成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男人"的"挑战""传统习俗"的叛逆思想。  相似文献   

6.
尴尬志摩     
元旦晚会上,由中文系编排的话剧《徐志摩》正在上演。“徐志摩”正满怀激情地朗诵《再别康桥》。诵至“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时突然卡壳。旁边的“陆小曼”大急,暗用手作水草漂流状。“徐志摩”顿悟,脱口而出:“做一条海带。”“陆小曼”连连摇手,仍用手作水草漂流状。“徐志摩”想了一下,高声说道:“做一条泥鳅。”“陆小曼”狠命地摇头,憋得满脸通红的“徐志摩”气急败坏地叫道:“做一条水蛇。”尴尬志摩@周利雄  相似文献   

7.
马振宝 《文教资料》2012,(14):23-24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有《再别康桥》等许多名篇传世。可是在二十岁之前,他却与诗歌无缘,而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位女性与他的美丽动人的爱情,给他带来了无穷的创作灵感,成就了徐志摩这一伟大的诗人。境由心造,诗为情生,像许多抒情诗人一样,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创作情诗的根源。本文分析三位不平凡的女性对徐志摩诗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徐蕊 《现代语文》2007,(2):113-113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有三个人的名字总是连在一起的,那就是徐志摩、林徽因和陆小曼。多数人最早认识的是徐志摩,当然是通过他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他在35岁时为了赶到北京听旧爱林徽因的建筑学讲座而搭乘邮机,不幸遇雾坠落遇难,为他浪漫传奇的人生点上了一串由后人去查究的省略号。而在省略号后面我们看到了林徽因,她是刻在徐志摩心上的人。  相似文献   

9.
(一)导入新课 走近文本 1.导入新课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义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徐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忐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相似文献   

10.
我发现女儿早恋,是在女儿初三最后一个学期。那时,电视台正在热播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爱情故事《人间四月天》,每到节目播出时间,女儿必定非常准时地从她房间出来,一边看,一边哭得一塌糊涂。从小热爱文学、也写过许多小文章发表的女儿多愁善感,她为徐志摩、陆小曼的爱情哭,我并没怎么在意。有一天夜里,我进女儿房间时,发现女儿站在窗前向楼下望着,顺着女儿的视线,我看见楼下有一个黑影。女儿见我看那个黑影,就缓缓地将窗帘拉上,一边拉一边说:“爸,看什么呀,进屋也不敲门,不尊重人。”女儿拉上窗帘后,我掀起窗帘一角,想再看看那个黑影,可那个黑…  相似文献   

11.
1918年的夏天,徐志摩去了美国。这年,他21岁。在当代中国,这个年纪出国留学深造,正是黄金年华,那个时代自然也是。不过,此时的徐志摩其实已经是一个孩子的爹了。和我们后来所习已为常的认识不同,在这个年纪上,徐志摩还不是那位《再别康桥》的作者,也没有和林徽因、陆小曼演绎后人津津乐道的浪漫故事——那些情事还要等到几年后他去了英国,才有一个开始。当时的徐志摩,基本上是一位充满了理想的青年,主要是一个梁启超的忠实读者甚至可算是信徒。同时,他还有着非常良好的古文造诣。在赴美的轮船上,他用文  相似文献   

12.
徐志摩,1897年生于浙江海宁的一个富商家庭。1915年结婚,1921年在剑桥大学留学时爱上了美貌才女林徽因,1922年与妻离婚,可离婚后的徐志摩并未得到林徽因的爱,痛苦不堪的徐志摩于1925年与京城美女陆小曼相恋。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在去北平途中,因飞机失事身亡,时年34岁。 徐志摩25岁开始写诗,29岁出版第一本诗集  相似文献   

13.
任玲 《师道》2003,(5):17-18
记得赵家壁先生在《回忆徐志摩和陆小曼》中饱含深情地追叙了徐志摩的教学风格,说他教学方法不同一般,上课没有指定的课本,从来不按部就班,而是选他自己最欣赏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一边讲课,一边海阔天空、中外古今地发挥自己的思想。就是这样的课,使学生“好像跟了他去遨游天上人间”一般,不知不觉中走入了艺术的殿堂。无疑,这是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的教学,也正是因为这“个性”,使课堂之中的浸染滋养如浓烈的醇酒,越陈越香。教师的生活阅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知识结构、思想认识、审美修养、文化底蕴、教学能力等等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著名学者胡适曾在《追悼徐志摩》一文中概括了徐志摩的人生理想:“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这是很贴切的。美,是徐志摩的人生理想,同时更是他至爱的艺术追求,在《再别康桥》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其“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英伦。康桥上。行吟的旅人。徐志摩的生活表象是历代文人所憧憬的那种 :有名气,有才学,有成就,而且有佳人相伴。中国近代文坛只有两对才子佳人式的伴侣,一对是李敖和胡梦茵,一对便是徐志摩与陆小曼了。而这两个爱情故事的结局都是带有悲剧色彩的。徐志摩与陆小曼的邂逅是必然的偶然,亦或是偶然的必然。茫茫人海,两个人的聚散,不得不算是一种缘分,上天注定的。但这冥冥之中的情丝却又受着谁的牵绊?文人的恋爱是浪漫的,但也不免浪漫得俗气逼人。徐志摩与陆小曼亦是如此。他们是旧上海的万千男女中极不同的一对。他们两人的气质注…  相似文献   

16.
张惠平 《文教资料》2006,(22):70-71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了。诗人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走进《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徐志摩,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浪漫主义诗人。1896年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商家庭,1916年考入北大,1920年赴英学政治经济学,就读于剑桥大学。1922年辞别剑桥回国,历任北大、清华教授。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1931年11月,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康桥是徐志摩赋予剑桥大学的一个诗…  相似文献   

17.
台湾影视艺人伊能静曾在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中扮演诗人徐志摩夫人陆小曼。此文是 她瞻仰徐志摩墓后写下的感言《衣冠冢》,收入由现代出版社近日推出的她的散文集《生死遗言》。当他们在徐志摩的衣冠冢前哭泣相拥时,我的心却陷入了一片冷然,远远地一个人站着,像远古太虚的存在。真奇怪,我当然想过要与真的他相遇,但怎么会是这么多的人?但也就这么一瞬间,我与你的心又再度互通起来。虽然结束这么久了,但我与你的亲近却还是慢慢我明白你爱的形式,在人多里寂寞,在人也只有徐志摩永远的热血热情,让你自被一个人爱着却没有畏这并…  相似文献   

18.
在硅谷的第一个春节,我跟着朋友去了一个饭局。长期以来,饭局总能提供一个地域最强烈的市井特质。国内的饭局通常由各种八卦填满:谁和谁分了手,谁跳了槽,谁升了职……用龙应台的话说,她和大陆学者的饭局谈话局限在房子、票子、孩子和车子--如果她不在,还会有妹子。  相似文献   

19.
除了高考这种荐才机制,在民国还有更多的荐才方式,众多大师破格为国荐才,不唯私利、甘为伯乐、甘为人梯,堪称后世楷模。
  著名诗人徐志摩任《晨报副刊》主编时,在自由来稿里选中沈从文的稿件,最多时一月之中连用七篇,对于身陷困境的沈从文来说,这份提携和看重,十分紧要。沈从文前往上海发展后,正逢胡适担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胡适听到徐志摩推荐,便将只有小学学历的沈从文,聘请到中国公学担任讲师。接到胡适的聘书后,沈从文接连给胡适写了两封信,谈到自己不会教书,并表示,如果学生们不满意随时可以撤换。胡适对他极为重视,尽管第一堂课沈从文被“挂”在了课堂上,可是胡适并没有怪罪他。沈从文从此开始了他的新的生活,终成著名作家。  相似文献   

20.
一块饼干     
那是女儿4岁的时候,忙碌了一天的我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丈夫把上幼儿园的女儿接回家后又匆匆赴一个饭局去了。看到一天不见的妈妈,女儿格外亲切。“妈妈,妈妈!”女儿欢叫着扑进我的怀里。我却很不耐烦地推开女儿,“乖,妈妈还要做饭,你自己到一边玩去!”看着我烦躁的脸色,女儿乖乖地向玩具箱走去。忽然,她停下了脚步,想起什么似的,又走了回来。“妈妈,闭上眼睛!”“哎呀,你自己玩吧,妈妈还有事。”女儿不解地看着我,执拗地说:“妈妈,闭上眼嘛!”“好好,就一下,你就自己玩啊。真麻烦!”我佯装闭上眼睛,却看到女儿去书包里掏呀掏,掏出一个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