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学生的培养,不能进行“注入式”、“填鸭式”的灌输,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过程.如何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首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传授方法给学生,他们更多的是去背熟这个方法而不是用这个方法来解决问题,知识应用能力较差。所以,笔者认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只授渔而不授鱼,除了要教会学生方法外还要教他们如何使用这些方法,也就是“授之以渔亦要授之以鱼”。尤其是对于刚上高一的学生来说,授鱼与否是他们能否学好化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传统教学中老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即授之以“鱼”,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发生变化,不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为目的,而是重视了学生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转变观念,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能力的培养,即授之以“渔”.  相似文献   

4.
“以生为本”是新一轮课改所坚持的理念,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新时期教师应当着重思考的问题。就小学高年级数学课而言,教师不应该再做“唐僧”式的知识传授者,而应该做一个“引路人”,让课堂变成自主开放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转换学习策略,逐渐养成自觉的学习习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能力远远比单纯教授知识来得有益。  相似文献   

5.
吕武联  吕捷 《学语文》2003,(6):17-17
古人云 :“授人一鱼 ,中解一饭之需 ;教人以渔 ,则终身受用无穷。”“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现行的《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 ,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要求教师“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科学地训练技能 ,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由此看来 ,教师是否高明 ,不是看他送给了学生多少“鱼” ,而是看他是否给学生以“网” ,是否教给了学生“捕鱼”的方法 ,现以语文教学为例 ,谈谈如何进行学法指导。一、“教人以渔”的现状“教人以渔”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学法指导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强调:“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国外有些学者曾预言:未  相似文献   

7.
古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认为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能力,这才是根本.正如一句古语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自学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尝试,在此,将笔者的体会与所得与各位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8.
徐燕平 《科学教育》2006,12(5):59-60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授之以鱼”,而应是“授之以渔”。新型的教师角色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就要求在新的生命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更多的学习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特别是在实验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半堂课示范,半堂课模仿的模式,要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敢想、敢说、敢问,而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共同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与实践。“施教之法,贵在引导。”,实验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都可以在教师施导下进行,服务学生,使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提高探究能力。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  相似文献   

9.
高绍蕴 《湖南教育》2003,(13):53-53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必须遵循本学科的特点,不断研究学生学习本课的心理特征与技能表现,灵活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授之以渔”,培养自悟能力。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信息加工的能力。历史教学不仅要“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要“授之以渔”,才能使学生形成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学习能力。“授之以渔”,就是让学生由“学会”变“会学”,增强悟性。首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发现规律,利用规律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历史朝代的兴衰揭示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学数学教师,要善于解题分析和解题研究,解题能力的高低是衡量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杠杆.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变化性较强的学科,作为教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解题能力,表现为发现问题的敏锐洞察能力、分析问题的清晰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这三方面能力,我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1.
学法指导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强调:“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国外有些学者曾预言:未来的文盲是那些没有学习能力的人。因此,我们在研究教的同时应注重研究学生的学,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进行学法指导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一、通过教学过程,教给学习方法小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掌握知识一样,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授之以鱼”,它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或“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两者都不能满足塑造学习者新型的自由人格的需要,也不能很好地完成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根本任务。传统的数学教学把教材当“圣经”,把教师的话当“圣旨”,把学生当“白纸”,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乏味。那么,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后,我们的数学课有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相似文献   

13.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做好每一个实验是化学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功,但更重要的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在实验中思考,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我国古代就有“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名言。化学实验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给学生思维,教师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追求知识的结论。教师要通过启发、鼓励、引导学生去积极思索,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思路和方法,促使学生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整个认识能力和科学素质的提高。要做好这一点,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实验和实验中的每一个问题,要具有引导性和启发性。以下几点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14.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揭示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新课改要求实行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关键又是全面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我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能力提出以下看法。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目标引学法”追求的是正是“授之以渔”。该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学法指导为主线,以教师为引导,学生自学为主体,以听、说、读、写、演等多样形式的训练为手段,以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素质为目标。其教学目标有认识目标、情感目标、德育目标、美育目标等。如《卖油翁》要求学生掌握“矜、释、睨、圃、颔、沥”几个实词的意义,“以、尔、然、乎”几个虚词的用法;“但微颔之;无他,但手熟尔;尔安敢轻吾射”几个句子的翻译;并熟读成诵(以上为认识、能力…  相似文献   

16.
<正> 现代教学观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教要着眼于学生的学,“教”要为“学”服务。而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这就是“传之以器,不如授之以艺”。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的素质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对某些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时,曾遇到学生提问:“您讲的史实我都能记住,但是我怎样才能像您那样思考呢?”这就涉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问题。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掌握分析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的正确方法?笔者以为,利用思维的对称性、全面性和可逆性可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这就决定了语文的文本阅读教学所追求的不是答题的技巧而应是学生的能力,实现的不仅仅是分数的提高,更应该素养的提升。从文本阅读教学的角度上看,教师要真正"授之以渔",就应该重视文本细读,要从根本上教会学生阅  相似文献   

19.
教师的职责不只是授,还有一个重要的是导。在教学中,授之以渔,学生将会终身爱用。探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做好"导"的工作,将有助于教学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0.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需;“授人以渔”,则解一生之需。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更注重了对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不难发现:课堂多了生动,少了主导;多了些开放,少了些封闭……为此我们欣喜与快慰,同时内心也隐隐有丝疑惑:在教学中,“鱼”当真就不必传授了吗?“渔”当真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吗?可以肯定,“授人以渔”必须依赖“授人以鱼”,而在“授人以鱼”中又可以“授人以渔”。“鱼”和“渔”不可偏废,因为它们是形式和内容、肉体与灵魂、树木和森林的关系。我们不可能超越形式去获取内容,舍弃肉体而拥有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