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例题教学中,教师不但让学生演练计算、变形,而且让学生进行解题思路和方法探求的尝试:从“教”的方面——重视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从“学”的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从“思”的方面——倡导和训练学生进行有效的解题反思,做到“授之以渔”,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学数学教师,要善于解题分析和解题研究,解题能力的高低是衡量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杠杆.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变化性较强的学科,作为教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解题能力,表现为发现问题的敏锐洞察能力、分析问题的清晰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这三方面能力,我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3.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揭示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新课改要求实行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关键又是全面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我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能力提出以下看法。  相似文献   

4.
曹银芳 《学周刊C版》2014,(7):174-174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古人在做事时已经看到方法的重要性.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科技已经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的实施.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再以单独传授知识为教学目标.而是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教师的表演,不是让学生知道那些知识.而是让学生从中获取学习的方法。近年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对阅读教学法的指导进行了探索.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下面,我结合课堂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5.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教师.在考虑如何教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让学生会学习,乐于学习。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让我对小学英语学习有了几点思考。 一、教学生调整心态。树立信心  相似文献   

6.
张娟 《学苑教育》2012,(17):21-21
“新课程”提出教学要以人为本,强调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所用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实现以人为本,就要做到“鱼”、“渔”同授,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教师要先授“鱼”,后授“渔”,并且授“适宜”的“渔”,授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方法,创新能力的方法,质疑能...  相似文献   

7.
<正>《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历史课教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十分重要。那么,怎样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一、通过各种手段的运用,培养初中学生的预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  相似文献   

8.
古语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会学",掌握"怎么学"。"教"的真谛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表达、合作和创新的能力。结合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9.
语法是语言的框架,没有语法就不能成为交际的语言。英语是一种实践性强的语言,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多的语法知识。〈br〉 一、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现状分析〈br〉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单纯地让学生应付考试,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才能够真正的了解文章的大意,语法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利用自己掌握的词汇生成新的句子的机制。这种方式不仅是“授之以鱼”,更加是“授之以渔”。  相似文献   

10.
1.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推翻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相似文献   

11.
生物学中很多现象的发生过程及发生规律的揭示都是在实验中进行的。通过实验教学,教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从“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的转变。对于生物教师而言,如何上好一堂实验课、如何指导学生做好每一次实验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古语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可见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在此就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谈些浅见,共同商榷。一、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和环境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互动。作为教师,要在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实践“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一切从学生的成长和需要出发,精心设计,努力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课堂上,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面容亲切,语言亲和,具有感染力。在建立师长形象的同时,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顾问,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灵活的引导。课堂外,更要多关心学生,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知心人。  相似文献   

13.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具有更重要的教育价值。因此,教学的目的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自主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4.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鱼”只能满足一时之需,而“渔”却让人有谋生的本钱,也有了就业的能力。在今天的这个就业负荷加重的社会,就业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让不谙世事的青年找到理想的职业?这就需要进行有效的引导。对于那些没有条件继续深造的职高生,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培养他们的就业能力,引起了我的深思。  相似文献   

15.
教学三境界     
教学有三境界——“授之以鱼”、“授之以渔”、“授之渔场”。“鱼”即知识技能的结论,是教学的第一追求;而“渔”即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和技巧,才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渔场教育”是以场境创设为基础的“场境教育”,是“授人以鱼”的知识教育与“授人以渔”的方法教育发展的必然,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建构”为核心,构建“生命化”、“生活化”和“生态化”的学习场境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根据语文教学的“发展原则、学科原则、长效原则”,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要把握好三部曲:授之以欲,激发学习兴趣;授之以语,从讲话到对话:授之以渔,教给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7.
戴桂珍 《培训与研究》2006,23(12):127-129
授之以渔与授之以鱼密不可分。只有丰厚扎实的授之以鱼,才有授之以渔的可能。然而,翻译课的教学主旨在于“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因此,在授之以鱼过程中必须注重适时地提升为授之以渔,营造“鱼”“渔”之间的旨趣。翻译课中的译例分析与译文比读的教学是授之以渔与授之以鱼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理《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的目标,其中过程与方法目标重点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合作等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在突出科学探究内容的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逐渐拓宽思维广度,  相似文献   

19.
正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古人在做事时已经看到方法的重要性。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科技已经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的实施,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再以单独传授知识为教学目标,而是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教师的表演,不是让学生知道那些知识,而是让学生从中获取学习  相似文献   

20.
于艳玲 《小学生》2013,(12):9-9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其特点是将复杂的数量关系用抽象的文字加以描述,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抽象思维仍未发展成熟,所以对纯文字的东西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更加灵活变通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如果教师一味以语言去讲解题意,以文字来描述数学概念,必定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即使花费大量时间与口舌,其效果也是十分有限的。即使学生掌握了,也仅局限于做某道题而无法变通。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授学生学习方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线段图在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