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说“玦”     
作为古之“瑞玉”的环、(?)、璧、瑗统属于“圆玉”。圆玉即圆形而中央有孔的玉。《尔雅·释器》曰: “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谓之环。”郭璞注曰: “肉,边;好,孔。”意思是:中心孔径小于边的宽度,即“肉倍好”的圆玉,叫  相似文献   

2.
<正>1试题呈现(徐州中考第26题)两汉文化看徐州。桐桐在徐州博物馆“天工汉玉”展厅参观时了解到:玉璧、玉环为我国的传统玉器,通常为正中带圆孔的扁圆形器物。据《尔雅·释器》记载:“肉倍好,谓之璧;肉好若一,谓之环。”如图1,“肉”指边(阴影部分),“好”指孔,其比例关系见图示。以考古发现看,这两种玉器的“肉”与“好”未必符合该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3.
段超 《语文知识》2002,(1):17-18
中国的玉文化源远流长,古籍中有许多字词跟玉有关。现将常见的罗列如下,供大家参考。玉——石之美者为玉。分为硬玉(翡翠)和软玉。璧——一种有孔的圆形板状玉器,也有扁圆形的。《尔雅·释器》: “肉(玉的部分)倍好(孔的部分)谓之璧。”环——其形似璧。《尔雅·释器》: “肉好若-谓之环。”  相似文献   

4.
统编《语文》初中第三册《冯婉贞》中,有“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日谢庄,环村居者皆猎户”一句,课本在“环村”下注为“全村”。这是不确切的。既非作者原意,又容易使学生把“环”误解成“全”。一、先看“环”字用法的演变。“环”本指类似玉璧的玉器。《说文解字》卷一:“璧,肉、好若一谓之环。”《尔雅疏》卷五《释器》谓“肉,边也;好,孔也。边大倍于孔者名壁,孔大而边小者名瑗,边孔适等若一者名环。”简单说来,类似“璧”状,而孔的半径和边的宽度相等时就是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着重指出:“在德育工作中,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各科教学都要有计划地结合各学科特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较之各学科来,语文学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河山.毛泽东《沁园春·雪》,描写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北国大好风光;苏轼《念奴娇·赤璧怀古》唱出了“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的壮观;朱自清的彩笔描绘了《春》、《绿》、  相似文献   

6.
《大连大学学报》2022,(1):47-53
《周礼》中有关圭、璧、琮的记载赋予了先秦玉器以丰富的宗教、政治、道德的意义,也是理解先秦乃至史前玉器的分类、形制、功能和意义的基础,但在《周礼》不同篇章中关于圭、璧、琮仪式功能的记载也有矛盾之处,即《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苍璧礼天,黄琮礼地”规定的璧、琮祭祀天地的功能被《周礼·考工记·玉人》《周礼·春官·典瑞》等篇章中的“四圭尺有二寸,以祀天”或“圭璧五寸,以祀日月星辰”组合所取代。这种文献记载的矛盾不仅反映了文献规定的理想化色彩,而且反映了相关文献在成文过程中可能记录了从史前到商周阶段的不同空间和不同群体的仪式用玉实践。  相似文献   

7.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其中的“怒发上冲冠”,中学语文课本注为:“因愤怒而使头发竖起,冲动了帽子。这是夸张的说法。”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云:“愤怒得头发直竖,顶起帽子。形容极其愤怒。”安徽大学等十三所院校合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曰:“内心  相似文献   

8.
一、“必”有如果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课本注“必”:“一定,实在。”这不妥当。“一定”和“实在”表示确实无疑,强调某种情况的真实性。如把“王必无人”理解成“大王一定没  相似文献   

9.
《增广贤文》中有两句流传甚广、家喻户喻的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一寸光阴”表示时间短暂。此句意谓时间宝贵,应当珍惜。古人十分惜时。三国营丕说:“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典论·论文》)东晋陶渊明:“古人惜寸阴,念之使人惧。”  相似文献   

10.
清人陆以湉在《冷庐杂识》中论及夸张修辞时,曾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史记·蔺相如传》写蔺相如“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一是《晋书·王逊传》写王逊“怒发冲冠,冠为之裂”。陆认为前者是“描摹传神之笔,事虽虚而不觉其虚,弥觉其妙”,后者“则近于拙矣”。相同的夸张却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原因何在呢?  相似文献   

11.
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将相和》“和氏璧”,这块宝玉相传  相似文献   

12.
一些很有影响的古代汉语教材,几乎都无例外地肯定“为”作为动词,能带双宾语。例如: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 2.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论语·先进》) 3.为之驾,比之门下车客。(《战国策·齐策》) 4.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左传·宣公二年》)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认为2、3、4是“为”  相似文献   

13.
和氏璧之谜     
许多关于“和氏璧”的文章认为,和氏璧即昆仑山上的和田玉。其实并非如此。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它已名闻中华。那时,今日的新疆和田与当时的周国都城镐京,路隔万里,山高水险,尽管有穆天子西游之传、西王母献玉之说,但仅传说而已。真正打开西域通途的时代要到西汉的张骞之后。因此,说和氏璧出自和田,难以令人置信。其实,此璧不出自“昆冈”的和田而应是“荆山之璞”,即神农架海拔三千米高的板仓坪、阴谷峡一带。据《韩非子·和氏》等书记载:“楚人和氏得璞楚山中。奉而献之(楚)厉…  相似文献   

14.
伏肉岁不食《王梵志诗校辑》收《逢难倘能忍》:“伏肉岁不食,病乌人不弹”。张锡厚先生注:“皆为俚语”。余不及.“伏肉岁不食”,语不可解。“岁”,《辞源》共收五个义项:(一)、星名,即  相似文献   

15.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写到这样的情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读到这里,有同学认为其中的“万岁”是指秦王。这是误解。其实,战国以前,人们喊“万岁”,仅是表示开心或祝贺的一种习惯用语。早在《诗经》中就有“万寿无疆”的诗句,是用于民间的祝颂之词,可看作是“万岁”的“远祖”。后来的先秦历史散文《战国策》中提到  相似文献   

16.
张灏 《考试》2006,(10)
读过《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人都会对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的故事耳熟能详,津津乐道。但其中的一个段落却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赵王召见蔺相如的一段。原文如下: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相似文献   

17.
赋史述略     
赋是一种非文非诗或是兼有诗歌散文特点的特殊文体.它既有散文的铺叙直陈而无其散漫无韵,它有诗歌的音韵节奏而又无其严整格律.但是,对于赋这一文体定义的界定,却并不是一开始就被人们所掌握的.《诗经·大雅·烝民》“毛传”云:“赋,布也.”王逸《楚辞章句》云:“赋,铺也.”刘熙《释名》云:“敷布其义谓之赋.”钟嵘《诗品》云:“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文选·<文赋>注》云:“赋以陈事.”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云:“赋者,铺也.铺采摛文.”朱熹《诗集传》云:“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而班固《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则云:“赋者,古诗之流也.”《文选·<三都赋序> 》云:“故知赋者,古诗之流也.……存其所感,咸有古诗之义.”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云:“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者也.”刘熙载《艺概·赋概》云:“赋无非诗.”章太炎《国故论衡·辨诗》云:“诗与赋未离也.”又司马迁《司马相如叙传》云:“作辞以讽谏.”扬雄《甘泉赋序》云:“奏《甘泉赋》以风.”《羽猎赋序》云:“聊因《校猎赋》以风之.”皇甫谧《三都赋序》云:“昔之为文者,……本乎劝戒也.”又《西京杂记》记司马相如云:“赋家之心,包括宇宙.”又,“依类托寓.”皇甫谧《三都赋序》:“赋也者,所  相似文献   

18.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好为《梁父吟》”,“好为”表示经常性的行为,显然可以观出诸葛亮对于《梁父吟》的喜好程度。诸葛亮钟爱的《梁父吟》为何物呢?人教版课标教材九年级上册《隆中对》一文课下注为:“《梁父吟》,又作《梁甫吟》,古歌曲名。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梁父吟》歌词。”注解本身无误,但释文过于含糊,《隆中对》开篇即指诸葛亮“好为《梁父吟》”并非修饰之言,实属微言大义耳。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类似可以开启学生…  相似文献   

19.
音乐治疗,文如其名,就是将音乐用于治疗之中,是一门集音乐、医学、心理学为一体的,并以其为强大背景的,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古有《论语·述而》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昧,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说的是孔子在齐国听《韶》乐,三个月吃肉都不知道肉的美味,并说:“想不到创作的音乐竞达到这么高的水平.”今有一代词曲人高晓松,身陷囹圄,夜半听雨,对窗而作,拨琴而奏.  相似文献   

20.
<正>一、戏弄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注:“弄臣,皇帝狎近宠爱之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