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人文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学者们主要关注作为一种方法论实践的数字人文,而对数字人文自身的理论建设较为漠视;缺乏理论内核的数字人文呈现一种数据库建设多于学科研究、论辩多于创新的现象,表面上轰轰烈烈,却缺少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灵魂。本文呼吁重视数字人文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从"人文"的内涵出发,指出数字人文是"人文学科"的延伸和发展,是多门学科共同构成的一个新领域,其对人文的作用已经超越了工具或方法的使用,丰富了人文科学的内涵,是一种质的变革;辨析了与数字人文相关的人文学科、人文科学和人文主义等概念,基于麦卡蒂的方法论共同体与卡拉托斯的科学哲学理论构建了数字人文研究的理论框架,其由数字人文的基础理论、方法论、具体工作内容与研究领域构成。图1。参考文献11。  相似文献   

2.
数字人文中的文本挖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数字人文的概念、研究内容和现状,指出文本挖掘方法是数字人文研究的一个研究热点与趋势。在综述文本挖掘在数字人文各个研究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基础上,重点介绍欧美发达国家文本挖掘应用于数字人文研究的前沿实践,以期为我国人文学科研究方法与范式的转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中的主要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中对数量和质量(质和量)的评价失衡的问题,探讨评价过程的复杂性特征,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属性,着重分析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中质与量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框架。  相似文献   

4.
美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样,美也存在于图书馆中,图书馆的宗旨是以读者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所以图书馆的美学实质是一种人文美学。文章提出了图书馆人文美学体系的框架,并从各个组成部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张华 《档案与建设》2021,(1):31-36,30
采用文献计量法,梳理国内数字人文与档案管理研究的现状,然后采用主题分析法,重点分析学界关于国内数字人文与档案管理研究主题,包括档案管理在数字人文研究中的角色、数字人文与档案工作策略、数字人文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档案数字人文项目等,总结并归纳,进而从加大数字人文与档案管理研究力度、重视国外研究成果本土化与时代性探索、持续丰富研究方法与内容三方面对国内数字人文与档案管理研究的未来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十年图书馆学回顾与思考——关于学术史的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对话的方式对新世纪图书馆学术史作了梳理,对学术史发展中涉及的人文、制度、技术,人文精神和图书馆精神,公平和效率,理念和概念等作了探讨。参考文献3。  相似文献   

7.
数字人文浪潮为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LAM)等文化遗产机构的馆藏资源保存、传播和利用提供新的契机。在LAM数字转型、公共服务合作化、用户需求多样化背景下,探寻符合数字人文精神内核的LAM馆藏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文献研究和模型设计,文章对LAM领域运用数字叙事开展馆藏利用服务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字叙事驱动型”(DSD)馆藏利用模型,并从该模型的核心特点、组成架构、实践案例3个方面进行剖析,旨在为数字环境下LAM创新业务内容、服务人文研究、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成果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以CSSCI 2006—2008年间收录的所有专业期刊的共280,280篇来源文献的2,217,047条引文数据为样本,对比分析人文社会科学7大学科门类的老化规律;以引文分析共时法揭示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体老化现象。结果显示,历史学的老化并不严格遵循负指数函数;人文学科比社会学科文献老化慢很多;历史学和哲学对档案性文献的依赖性最强;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普赖斯指数(P)*半衰期(H)=常数C,C在2.6左右波动;人文社会科学目前阶段的最大引文年限为3年。图3。表5。参考文献28。  相似文献   

9.
所谓数字人文取径,是将数字资源或数字工具的运用导入到一个人文学者完整的研究历程中,从问题意识开始,包含搜集与取得材料、整理与组织材料,到分析与观察,研究者可在此基础上进行诠释,进一步产出研究成果。本文便是从这样的方法论出发,陈述台湾大学数位人文研究中心在淡新档案的重整与系统化工作上,以数字人文研究为系统导向,融入三个重要的系统概念:学科元素的深化、研究功能的延伸、研究意识的连结;采取多重脉络的关联结构,将档案组织的层级从"案"细致化到"件",逐件进行全文的人、时、地、物与客家相关词汇的标注,并在戴炎辉分类之外,针对客家研究的需要,建立客家事件主题架构。在这样的档案内容深化后,运用DocuSky的云端资料库模式,建设"《淡新档案》客家研究数位分析系统"(Danxin Archives System for Hakka Studies,DASH),提供系统使用者与材料间互动探索的多元功能,并以标准格式DocuXML让使用者完整汇出需要的文本材料及加值信息,以衔接个人的议题研究,启动研究者个人化的数字人文研究历程。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比较数字学术在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构建情况和服务模式,确定在高校图书馆嵌入数字学术是未来科学研究的一种形态,值得在我国高校图书馆应用和推广。我国高校图书馆将数字学术嵌入于高校图书馆建设,可将数字学术研究融合到师生的科学研究之中,实现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智慧化,促进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高校人文社科英文图书缺藏分析与补缺策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我国建国以来高校人文社科英文图书资源缺乏问题,将代表我国高校图书馆总体馆藏状况的CAHSL联合馆藏数据与哈佛、牛津与耶鲁三所国际知名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华中区域中心CASHL优惠月服务情况,分析了优惠月的服务措施和效益,总结优惠月的服务体会,提出建设和发展区域性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传递服务网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数字人文作为独立学科受到普遍认可,数字人文教育随即在国内外高校相继展开。数字人文是一种体现"破坏性创新"的知识生产实践,它要求有一种与其相适应的教育体系作为支撑。文章在对数字人文核心理念和基本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SCP2数字人文教育综合体系,并对其应用实践和应用价值进行描述和分析。SCP2体系是一种"开源"教育模式,作为一个体现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框架体系,能为各高校建设以数字人文为基础的新文科教育体系提供方法和路径指引,助力新时代数字人文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针对南海更路簿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基于地理学、航海学、计算机应用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出南海更路簿综合研究思路与方法,对大量存疑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论证得出更加令人信服的新解,考证部分更路簿抄本不实的问题,为南海更路簿的综合研究提供全新的数字人文视角。  相似文献   

15.
建设"三型两基"模式的图书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三型两基"模式图书馆的概念,阐述了建设此种模式图书馆的必要性,并在郑州大学图书馆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论文通过赋予“视角”新的定义,对现代图书馆学教育中“重科学,轻人文”的做法提出质疑,认为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科学与人文的相融相亲,单一视角的教学模式会导致诸多问题出现,只有双视角并重,才能使专业教育真正起到育德育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第九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SILF2018)的数字学术与人文研究分会场举行了一场"互动与争鸣"为主题的讨论,就数字人文的方法与工具、数字人文的定义与意义、如何吸引传统人文学者接受数字人文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对目前数字人文技术进行了全景扫描,为数字人文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回顾《北京宣言》,强调国家级人文社科文献资源保障与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以四川大学为例分析高校人文社科文献保障与资源共享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宗旨、服务体系、馆员作用、知识共享等方面,分析论述了数字图书馆的人文性。指出数字图书馆的价值实现需要技术和人文的双重支撑,只有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参考文献4。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novel application in bibliometrics of the barycenter method. Using places of publication barycenters, we measur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book publishing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Based on 2002–2011 data for Flanders, Belgium, we demonstrate how the geographic center of weight of book publishing is different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than for the Humanities. Whereas the latter still rely predominantly on domestic Flemish and continental European publishers, the former are firmly Anglo-Saxon oriented. The Humanities, however, show a more pronounced evolution toward further internationalization. For the already largely internationally oriented Social Sciences, in most recent years, the share of British publishers has grown. The barycenter method proves to be a valuable tool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research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book publications. This is especially the case when applied non-Anglophone count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