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是古代汉语教材的重要内容。高中《语文》第三册的16篇文言文(含诗、词)中涉及“三字”判定的就有26处。但是在“三字”的定义及判定标准上,无论是现行古代汉语教材还是中学语文教材都不尽如人意,造成了“三字”判定上的混乱。可见,高中语文教材里“三字”混用现象是比较普遍的。  相似文献   

2.
古代汉语教材中的"三字"问题(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字"即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三字"问题主要是古代汉语教材的编写者们对这"三字"的定称和术语界定比较模糊,因而导致古代汉语任课教师在教学处理上没有一个清晰的判别标准,引起学生认识上的混乱.目前流行的四套教材对"三字"界定和判别存在一定的分歧,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判别都有一定的条件和标准,古代汉语教学界对此问题应予以关注,共同扭转大学古代汉语和中学文言文教学乱讲通假的不良风气.  相似文献   

3.
“三字”即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三字”问题主要是古代汉语教材的编写者们对这“三字”的定称和术语界定比较模糊,因而导致古代汉语任课教师在教学处理上没有一个清晰的判别标准,引起学生认识上的混乱。目前流行的四套教材对“三字”界定和判别存在一定的分歧,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判别都有一定的条件和标准,古代汉语教学界对此问题应予以关注,共同扭转大学古代汉语和中学文言文教学乱讲通假的不良风气。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汉语中,不同时期不同句式中出现的"为"字,其词性、用法如何,我国语法学界对此历来存在较大分歧.以"为"字基本意义为起点,主要针对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1]教材中"为"字语法的多样性及复杂性,罗列出"为"字的几种词性及其下的主要义项,并适当引用其它文献例句,以求比较完整地归纳古代汉语教材中的"为"字的多种用法,以期利于中学及普通高校本课程教师学生的教与学.  相似文献   

5.
"有"字充当动词词头(即"前缀"),在古今汉语中都是一种常见用法.然而,这一重要的语言现象却未引起人们应有的注意. 一些颇有影响的古代汉语教材及有关工具书.牲谈及"有"字作词头的用法时,往往只涉及"名词词头"、"形容词词头",而"动词词头"却被忽略了.例如,汉语学权威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版,P52):  相似文献   

6.
康鹏 《现代语文》2006,(10):97-97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词类活用是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汉字浩瀚多彩,古代汉语中的词类转换情况多而且复杂,一字多义现象更是极为普遍,以致在文言文教学中,对于某个不十分明确的字词到底属于词类活用还是其他用法,确实难以判定.不能把"兼类"和"活用"准确的区分,遇到这种情况基本上都是按"活用"现象来处理,这既不符合古代汉语的语言实际,又不利于教学.  相似文献   

7.
本就电大《古代汉语》教材中的“古今词义”问题进行探讨,从古今词义基本相同、词义程度上的差异、例字归属等三个方面入手,经过分析引证,指出了归属不当等不足之处,阐述了合理解决问题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识字与写字 一、蒙学教材在识字教学中的经验 提起蒙学教材,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下简称"三、百、千")影响最大.它们编写的方式是:将所有的句子编成三字句、四字句,对称、押韵,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用字重复率极低.据统计,"三、百、千"的用字,总字数为2708个.其中,有84.27%的字在3500个常用字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板块,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文言文"三字"(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辨析和注释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的难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作为权威教材,编写精审,体例严谨。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教材在"三字"注释方面仍有数条可商之处。本文试以教材"三字"注释为研究对象,查错纠误,完善体例,以期为进一步规范"三字"注释提供参鉴。  相似文献   

10.
“所”字及“所”字结构在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是古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热点。在“所”字词性和“所”字结构的分析上,学界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吕氏春秋》在文学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旨在对《吕氏春秋》中“所”字及“所”字结构做全面调查,以期对古代汉语语法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汉语教材对词组、"结构"是这样称谓的:"在古代汉语里,表示比较的介宾词组放在形容词的后面(‘苛政猛于虎')"(王力<古代汉语>第455页);"有时候‘者'字用在主谓结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王力<古代汉语>第361页);"(五)关于介词结构的位置……一般地说,以‘为'与'组成的介宾结构以前置为常,(朱星<古代汉语>第148页)"‘于'作介词,组成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形容词的前后作状语或补语,多数用作补语."(大学专科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古代汉语>第168页)"第三,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全国自学考试教材古代汉语>第469页1现代汉语早已把词组、"结构"改称短语,可古代汉语这样的称谓一直不变,而且不统一,造成古今汉语的称谓不一致,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12.
"诸"是不是合音词的况总共有三种:(一)"动词+诸",(二)"动词+诸+乎",(三)"动词+诸+名词(或词组).文章对这三种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讨论,发现上述(一)、(二)两种情况的"诸"字都只相当于代词"之",由"诸"字煞尾时,"诸"字并不是"之乎"的合音.第(三)种情况的"诸"字,有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代词"之",认为"诸"字是"之于"的合音,是忽视了古代汉语中"于"字可用可不用的客观事实而误会的结果;"诸"字无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介词"于".最后得出结论:"诸"没有合音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教材中"平行四边形的识别"一节内容.类似于传统数学教材中的"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仅仅是两个字的差别,但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平行四边形的识别"的教学应该经历背景铺垫、正面探究、反面探究、应用、反思等五个环节.  相似文献   

14.
郭锡良本《古代汉语》教材,对"完聚"一语的解释亦为:"完,修葺,指修城.聚,聚集,指聚集百姓."通过翻检《左传》的用例和分析文章的上下文语境,笔者认为"完聚"的解释应以"坚固城郭,聚集粮食"为佳,而非如教材上所言.  相似文献   

15.
"者"是古代汉语中很常用的一个词,但是对"者"字词性的研究,学者们意见分歧颇大.翻阅较有权威性的语法著作和字词典,关于"者"字的词性众说纷纭,令初学者难以适从.为此,笔者对"者"字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方便初学者阅读理解.  相似文献   

16.
二、四套流行教材相同选文对“三字”处理的对比分析 四套教材在文选注释中又是如何处理三字的判别问题的呢?我们选了四套教材都有的文选篇目《郑伯克段于鄢》、《报任安书》、《小国寡民》和《逍遥游》进行比较分析。四篇选文的注释中涉及到“三字”的有以下这些字: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简明古代汉语字典>,举详实例藉以说明从"朱"得声的字如"珠"、"铢"等字以及与之声音相近的字如"渚"、"柱"和"椟"、"犊"等字均含有"小"义,以补众家"右文说"著作之遗.  相似文献   

18.
一些中学教材编写者不分“三字”即通假、古今与异体字,不明其判断原则,故教材注释中大多都以通假视之,错误百出。文章主要以刘兴均的理论为基础,对2004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本(共五册)中存在的“三字”现象进行分析,指出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在语音方面都是相同或相近的,所以在判别三者时,不能从语音方面着手,否则就会乱成一团麻,只能从形体和意义这两个角度去判定“三字”,才能达到定义要准确、定称要确定的科学要求,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  相似文献   

19.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三个互不包容的术语。但由于历来学界时其界说不清。以至于今仍纠缠不清。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因出自多人之手,文选注释“某,通某”中。误将一些古今字、异体字,说成是通假字;有些字本有其义或可引中出其义的。也滥注为通某字,而有些实为通假字的却又当注未注;有些某通某或与常用词、通论的论述相互矛盾,或注释前后不能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20.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将"虺隤、玄黄、瘩、痛"四词皆释为"病"的意思,本文从分析"玄黄"并非连绵词的角度入手,解释了"虺隤、玄黄、瘩、痛"四个词的意义,并建议<古代汉语>教材中对这四个词分别注释,以现出<诗经>中作者抒情程度的由浅入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