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秀梅 《现代语文》2006,(12):101-102
“语味儿”,是语教学的本质特性。语课耍上出“语味儿”,本应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目前在我们的一些语课堂上,出现了一些“红杏出墙”、“为人作嫁”的非语、泛语现象,随着语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倍受瞩目的语教学,似乎是在无垠的草原里行走,于一路的奇山异水、繁花似锦中,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毫不夸张地说,语教学最大的悲哀就是语本体的淡化,失去语独有的真味。那么,我们语教学中的“语味儿”究竟是何以丢失的?又怎样才能找到回归的路?笔从一线教师的视角就上述两个问题作了一些思考,期待有识之士补苴罅漏。  相似文献   

2.
语言品味精妙片段四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钟棵老师说:“语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课首先要上出语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这就告诉我们,真正的语课,应该踏踏实实地回归本,聚焦于语言字本身,凸现语课堂的本色,着力于学生的语言“内力”。  相似文献   

3.
一位“外行”关于“语文味”的质问“现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还有语文味儿吗?”在某重点中学的一个省级研讨会的评课现场,我在台上刚刚就一节语文课做完评点,一位市教研室主任、教育学出身的特级教师起身提问。同时希望我就什么是“语文味儿”、语文课怎样“上”出“语文味儿”等问  相似文献   

4.
不教胜教     
“淡化语知识”,这是语新课标明确提出的要求。然而如何理解“淡化”?怎么“淡化”?“淡化”后学生的成绩会不会下降?和许多语老师一样,我对此感到茫然,心存疑虑。  相似文献   

5.
有些人,承认语学科的“工具性”,而又反对在语教学活动中进行“训练”;承认语教学的重要目的是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各种语能力,而又反对在语教学活动中进行“训练”……违背常理,不合逻辑。为什么?其妙莫名。  相似文献   

6.
广大语教育工作逐渐树立起了这样一种理念,要把语教育真正变成“立人”为中心的教育,就要在语教学中加强“人精神”培育。但是中小学语教学所要培育的“人精神”其内涵究竟是什么?所要培育的“人精神”内容从何处撷取?应该怎样进行“人精神”培育?这些都还是见仁见智而又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拟对这些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语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字的能力。张志公先生认为:“学语言,学字,都有规律可循。弄清这些规律,有意识地、恰当地运用于语实践,可以大大提高训练的效率。”因此,“既是语课,就应该进行语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能力,这是这门课无可推卸的责任”。新课标则指出:“语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实践。”前重“训练”,后重“实践”,但二都强调运用规律。立足语教学,如何看待这种重点的转移呢?  相似文献   

8.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国语教育高峰论坛”上,200余位语教育专家、知名作家在论坛结束时共同发布的“金山宣言”上这样评价语教学现状:“语教育效率不高,社会对初、高中毕业生语水平的不尽如人意反应强烈,而且不少学生对语学习的兴趣与日俱减。”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除了急功近利的社会因素之外,语学科本身存在的问题应该更为主要,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末我国语教育大讨论中,中学语学科中的学教育始终是备受关注的一大热点。有论认为:“‘语’与‘学’之争是现实的,也是影响深远的,于今还远未‘到位’。”有的论却说:“语教学改革的先驱们以‘实事求是’的时代精神,在语学科滥觞之时,清醒而富有远见地界定了学与实用在语教学中的定位,使语教学真正具备现代的科学的学科意义。”“定”了“位”才谈得上“到位”。那么:学教育在语学科中究竟应占有什么位置呢?此前有没有定论呢?  相似文献   

10.
有些同学复习语时,只顾钻进各种习题资料之中,终日忙忙碌碌,到头来却不见长进。原因何在?很可能就是忽视了“读”。可以说离开了读,语复习就难以很好地奏效;语水平也难以提高。读,确是复习语的一把钥匙。那么如何读呢?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1978年,吕叔湘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语教学的现状:“少慢差费。”认为:“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他还恳切地提出:“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①应该说,语教育界没有停止过对提高语教学效率的探索。2004年2月15日,  相似文献   

12.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语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素养”,要“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收集信息”,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作为一个语教师,按照《语课程标准》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应该强烈意识到,加强阅读实践,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语阅读的数量,关注学生的阅读质量,全面培养学生的语素养已是刻不容缓的事了。那么,怎样立足于课堂和教材.在有机“放开”中“开放”,拓展学生的阅读领域,全面培养学生的语素养呢?下面简述我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对综合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综合性学习已成为新课程下语教学改革的一大“热点”和“难点”。怎样理解综合性学习?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作为语学习内容之一,并列提出,意味着什么?如何开展综合性学习?对综合性学习效果,应当怎样进行评价?等等。这些问题几乎成为中小学教师在研读《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探讨语教改规律时,共同关注的话题。在此,本将围绕上述问题略加探讨。  相似文献   

14.
语文的声音     
语惹谁了?从1992年报刊上诅咒“误尽天下苍生是语”,到今天《福州日报》介绍“金山宣言”的指责“中国语教育有问题”,整整13年过去了,人们对语的怨气竟然还没有撒完……  相似文献   

15.
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教育可谓历史悠久,积淀丰厚,为什么偏偏是这样一门学科竞然招致许多的批评?基于对语教育的使命感与责任心,有人在理论层面为语教育“号脉”,试图寻找语教育的病根;有人在实践操作层面为语教育开出一剂又一剂“良方”,寻求疗救的途径。尽管拯救语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是收效甚微。原因何在?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6.
立意三板斧     
钟益忠 《新作文》2004,(7):22-22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写作能力”是语素养的综合体现。”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所以作的份额占语试卷的半壁江山也就成了必然。在语界素有“得作得天下”之说,那么怎样才能“得作”呢?《红楼梦》里林黛玉教香菱写诗时说:“词句究竟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  相似文献   

17.
杨琴 《教育论坛》2004,(4):34-35
《语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已经越来越引起语教师的关注。怎样提高学生的感悟力?笔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18.
何谓语?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因而,语教学也就应该既要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又要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言。但因诸多因素,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语教学始终存在着重“”轻“语”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互动阅读]玩物丧志?“站住!”七月天,“晴空霹雳”,老娘发威,(①将交代性的语言插到人物语言中间,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语考得那么差,你还有心思去玩?”  相似文献   

20.
创新教育无疑是当今小学语教学界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新观点、新思路、新办法……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然而,激动之余,又给人留下了不少的困惑:小学语创新教育的“本”和“元”究竟在哪里?小学语创新教育究竟应该怎样抓?如果我们连这些最基本的概念和最基本的途径都不甚了了,创新教育岂不又要变成盲人瞎马式的“刮风”了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