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区域科技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演变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比较了中国三大地带科技发展的绝对差异,通过计算和分解区域科技发展的泰尔指数,考察三大地带内部和地带之间的差异贡献率及其变化情况。然后分析各省域的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的匹配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使用泰尔指数对不同空间尺度下本土技术吸收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和分解,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考察吸收能力对差异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本土技术吸收的区域差异呈扩大趋势,其中三大地带间和东部地区内部的差异占主导地位;在吸收能力的3个维度中,技术利用能力对全国、三大地带间和东部地区内部本土技术吸收区域差异的影响最大,技术消化能力对中部地区差异的影响最大,而技术获取和技术消化能力对西部地区的差异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利用耕地基尼系数定量评价区域耕地质量差异的方法和其理论依据。以广东省南方稻田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为例,结合其他指标对研究区域的耕地质量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根据耕地基尼系数值利用SPSS软件聚类分析模块将研究区域的稻田耕地质量分为4级以显示各市水稻田质量差异程度,然后文章提出耕地洛伦茨曲线的优化,最后文章对广东省南方稻田耕地质量差异实证分析进行总结,并对耕地基尼系数的相对性和变化幅度的微小性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运用耕地基尼系数对区域耕地质量差异进行定量评价的方法简单快捷,为区域耕地质量差异程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对全面区域耕地质量状况和消除耕地质量差异程度宏观政策全面提高耕地质量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农户的耕地质量认识及其响应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应用参与性农村调查与评估方法(PRA),对陕西省横山县的107个农户进行了典型调查,旨在获取基于农户的耕地质量知识并研究其对不同质量耕地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农民选用坡度、灌溉条件、土壤质地、产量、肥料投入、作物长势指标评价耕地质量,评价结果与土壤样品分析结果具有一致性;将耕地分为高产地和低产地,发现农民在两类耕地上的种植结构、施肥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农民能够准确鉴别耕地质量并有合理的评价指标;现有生产模式下农民对不同质量耕地的响应行为会对耕地可持续利用产生不良影响。最后将农户指标与基于遥感手段的耕地质量指标相结合,构建了长城沿线风沙区与黄土高原交错地带耕地质量评价指标框架,用以指导该区域耕地质量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5.
耕地占补平衡等级折算系数的计算与占补平衡的内涵有关,耕地占补平衡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一定时间内区域耕地生产能力和粮食产量不降低,也就是说,耕地占补平衡应以现实产量为平衡标准.土地利用等指数更接近现实产量,标准粮产量和利用质量等指数两者同样反映了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地粮食生产能力,因此通过标准粮产量和利用质量等指数建立函数关系,可以很好地反映不同质量等别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的差异.本文使用陕西省周至县农用地分等成果,分别利用等别自然质量等指数、等别利用等指数以及利用等指数-标准粮产量确定农用地占补平衡中被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的数量关系,通过理论分析以及对3种结果的综合分析,认为被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的数量关系可利用等指数-标准粮产量来确定.  相似文献   

6.
李团胜  张艳  石玉琼 《资源科学》2009,31(5):824-828
耕地占补平衡等级折算系数的计算与占补平衡的内涵有关,耕地占补平衡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一定时间内区域耕地生产能力和粮食产量不降低,也就是说,耕地占补平衡应以现实产量为平衡标准。土地利用等指数更接近现实产量,标准粮产量和利用质量等指数两者同样反映了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地粮食生产能力,因此通过标准粮产量和利用质量等指数建立函数关系,可以很好地反映不同质量等别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的差异。本文使用陕西省周至县农用地分等成果,分别利用等别自然质量等指数、等别利用等指数以及利用等指数-标准粮产量确定农用地占补平衡中被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的数量关系,通过理论分析以及对3种结果的综合分析,认为被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的数量关系可利用等指数-标准粮产量来确定。  相似文献   

7.
天山北坡不同景观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功能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建寨  李波  崇洁  张新时 《资源科学》2008,30(4):621-627
本文以1989年、2000年两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为基础,对天山北坡山地、绿洲、荒漠3个带状区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变化及其空间差异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1989年到2000年,绿洲带土地利用变化强度明显高于山地带与荒漠带,草地处于3个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山地带的耕地与林地、荒漠带的未利用土地、绿洲带的未利用土地与耕地是参与变化较多的类型;②草地在3个地带中一致减少,水域、建设用地、耕地一致增加,尤其是建设用地在山地带、绿洲带的增加幅度较大,林地在山地带、荒漠带增加,绿洲带减少,未利用土地则呈现出与林地相反的变化特征;③山地带、绿洲带、荒漠带生态系统系统服务功能都在增加,增幅分别为0.78%、2.44%、0.57%;研究区整体生态环境保持了相对稳定,但局部地区恶化,绿洲带受到了最强烈的扰动,山地带相对稳定,荒漠带扰动最轻。基于3个地带在整个区域承担的不同生态功能,不同区域的开发利用要采取不同的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了WTO,面对这种机遇,并结合现阶段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及中西部差距的现状,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势在必行。 1 自然条件形成的区域经济差距 我国大陆区域经济的产生,应该说是依据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地理位置相结合长期演变而形成的。我国大陆区域整体上可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带。三大经济地带由  相似文献   

9.
王福红  夏咏 《资源科学》2024,(1):130-144
【目的】耕地集约化利用是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和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路径。科学辨析耕地集约化利用不平衡不充分的时空分异特征,精准把握耕地集约化利用存在的短板,对促进耕地资源潜力的挖掘,提升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本文基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益和持续状况4个维度测度2000—2020年全国及四大区域耕地集约化利用水平,采用Dagum基尼系数探究耕地集约化利用空间不平衡状况及结构来源,运用分位数标准化方法分析耕地集约化利用不充分状况及不平衡不充分的影响因素。【结果】(1)2000—2020年全国及四大区域耕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差异较为显著,但总体均呈现不断提升的态势,耕地集约化利用程度较低省份对较高省份存在“追赶效应”。(2)全国耕地集约化利用不平衡状况总体呈现缩小态势,耕地集约化利用空间不平衡的主要来源是区域间不平衡,约占7成以上。(3)全国及四大区域耕地集约化利用不充分指数均呈现下降态势,总体不充分指数西部(80.94)>东北(74.33)>全国(68.14)>中部(60.16)>东部(55.72)。(4)耕地利用持续状况是导致全国及东部、中部...  相似文献   

10.
中国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特点和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建国以来尤其80年代以来,耕地在大量被占用的同时,后备耕地资源开发也在加强。本文分析我国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的时间阶段,运用开发力度指标分析了空间演变特征并在评价开发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的对策和建议。这对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区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泰尔指数是分析区域收入水平差异的一个重要工具,本文以甘肃省14个州市为基础,将其分成三大经济区域,作为考察的地域单元对象,利用泰尔指数测量了2004年~2014年,这10年间甘肃省三大经济区域内部,区域之间,还有整个区域的差异变化。从研究结果来看,各个经济区的差异不断减小,以至于整体差异不断减小。从整体来看,虽然各个经济区的发展各有所长,但是整体差异有明显的下降,整个省区的经济发展不断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12.
选取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的2004—2015年相关统计数据,构建了水环境治理成本-收益的指标体系和综合指数,运用因子分析评价水环境治理效果及其区域差异,并进一步运用Tobit模型分析了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中国水环境治理效果及区域差异分析表明:水环境治理效果相对较差,多数省份为低成本低收益型和高成本低收益型;水环境治理效果在省际、三大地带及六大地区间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水环境治理效果与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规模、水环境治理力度和原生水环境均显著相关。为了进一步提高水环境治理效果,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加快工业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并重视原生水环境的生态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地带的演变轨迹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50多年来我国经济地带有5次明显变化,可划分三个时期:1949-1972年,国家的发展重点在内地和三线地区,称为“平衡”增长区域战略;1973-1992年,将全国划分为“沿海”与“内地”,“边疆”。“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1993年以来实行了大规模开发长江沿岸地带构成了“T”字型的宏观布局战略,划分“七大经济地区”等,最后,文章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对西部地区在新的世纪里实施大开发战略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石油消费又是中国第二大碳排放源,石油终端利用碳排放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本文按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划分来探讨石油终端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分异及其主导影响因素,对因地制宜制定和引导区域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运用变异系数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2015年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空间分异,并探测了其主导因素和地域类型,再根据探测因子与碳排放耦合程度判断不同类型下的典型省份。研究结果表明:(1)2015年,中国石油终端CO_2排放量呈现东多西少的空间格局,石油终端CO_2排放强度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2)石油终端CO_2排放量在全国层面和三大地带层面的变异系数都要显著高于石油终端CO_2排放强度。在三大地域,石油终端CO_2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均表现为东部地带分异性最强、中部地带最小的基本格局;(3)全国尺度上,影响石油终端CO_2排放量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为柴油消费比、人口规模和人均GDP;影响CO_2排放强度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为工业占GDP比重、交通运输业石油消费强度和汽油消费比;(4)主导碳排放的地域类型可以归纳为能源结构指向型、能源强度指向型、产业结构指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指向型和人口规模指向型等5种地域类型;(5)研究表明,中国石油终端利用CO_2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并没有完全按照三大地带呈现明显的地带性特征,减排政策需要因地制宜,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耕地多功能的区域收敛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耕地多功能协调发展对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σβ收敛法检验了中国及其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2000—2015年耕地的基本生活保障、农业经济贡献和生态安全维持等三大功能的收敛性,阐明其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政策建议。结果表明:①中国及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耕地多功能的空间异质性及波动特征显著。全国及各区域耕地三大功能均不存在σ收敛特征,各省份之间的耕地多功能水平差距有一定扩大趋势;②除东部地区耕地的农业经济贡献功能外,全国及东、中、西、东北地区的耕地多功能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特征,表明在假设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各区域耕地多功能基本具有趋同发展态势。③在加入森林覆盖率、土地利用强度、道路密度等控制变量后,中国及各区域耕地多功能基本呈现出显著的条件β收敛特征,表明生态状况、人类干扰程度以及区域综合发展等因素可共同驱动不同区域耕地多功能收敛于各自的发展稳态。④不同控制变量对不同区域的耕地多功能收敛性具有不同影响效用,须依据不同区域的现实情况,开展针对性调控。本文依据研究结论和实际发展情况,分别提出了全国及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的耕地有效利用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成果可为耕地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协调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李世顺 《资源科学》1990,12(2):47-52
一、耕地环境条件分析1.自然条件 和林格尔县(以下简称和林县)总土地面积为513.5万亩,处在黄土高原向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具有两大高原的自然特征。从地貌形态上可分为中低山、黄土丘陵和平原三大部分。由于地形上的差异,导致水热条件再分配不均,从而形成不同的植被、土壤等,构成利用方向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17.
徐梦洁  陈慧中  赵紫玉  庄舜尧 《资源科学》2009,31(12):2137-2143
如何体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特点,提出因地制宜的耕地数量平衡标准,并且充分考虑耕地质量的变化,建立特定区域条件下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评价模型是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能否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之一。论文首先回顾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体系及其政策保障体系,分析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内涵,指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当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平衡,进而构建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评价模型。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评价模型中,耕地数量动态平衡模型强调一段时期内人口和经济增长背景下耕地转化的不可逆趋势,耕地质量动态平衡模型则通过投入产出要素的变动趋势来判断耕地总体质量的变化,并以江苏省为例,应用评价模型对江苏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内蒙古区域地带成矿地质背景分析,根据成矿时代的最后一次定位在三大金属矿产成矿带,就圈定的7个找矿靶区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基于指数法的陕西省耕地和粮食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红霞  李锐  任志远  薛亮 《资源科学》2007,29(3):170-176
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相对粮食承载指数并结合李晓文等人提出的耕地变化强度指数,计算了陕西省101个县(区)2000年~2004年的耕地变化强度指数和相对粮食承载指数,分析了陕西省近年耕地和粮食生产时空差异:①陕西省近年人口增加,耕地减少,而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波动较大;②全省耕地变化空间差异显著,大部分县(区)耕地减少,少部分县(区)耕地有所增加或保持数量平衡;③以小康水平粮食标准400kg/人·年为参照,全省整体处于不足状态,101个研究县(区)中,有66个县(区)处于不足状态,1个县(区)处于临界状态,34个县(区)处于富余状态。针对陕西省耕地和粮食生产现状,应充分考虑区域差异,通过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的耕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良品种、加强利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调整大农业结构等措施来提高粮食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耕地非农化的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丽军  宋敏  屈宝香 《资源科学》2009,31(1):116-122
当前中国大部分省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对土地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耕地非农化的规模和程度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本文主要利用基尼系数、希尔系数、变异系数、Moran I等指标与方法,对我国耕地非农化的区域格局、区域差异的来源及构成、区域收敛的可能性与收敛特征等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耕地非农化的区域差异较大,耕地非农化的规模和程度基本上呈东、中、西依次递减的空间格局;现阶段我国耕地非农化的全局区域收敛不存在,主要表现为局部收敛,尤其是中东部地区的局部收敛,包括浙江、山东、江苏、河北、河南、安徽等省份;此外,区域经济增长的σ发散与耕地非农化的发散具有协同性。最后提出应通过优化区域经济的产业布局,加强耕地非农化的区域调控力度,实现经济增长与耕地保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